《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73)
第二卷 (73)
1. 補益法
再於諸味之中,又細分其氣辛而葷,則性助火散氣,味重而甘,則性助溫生痰,體柔而滑,則性通腸利便,質硬而堅,則食之不化,烹煉不熟,則服之氣壅,必審其於人之病症虛實是否相符,則於養生之道始得,且勝於藥多多矣。
以上皆補益方法之綱要者也。謹述當補益諸症如下:
氣虛當補之候: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少氣薄力,動則氣高而喘,或痞滿痰多,或飲食難化作酸,或頭暈自汗,大便泄瀉,或咳嗽氣短,舌苔白嫩,或淡紅而潤。
血虛當補之候:面白唇淡,頭暈目眩,睡臥不安,五心煩熱作渴,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腸燥便艱,口乾舌燥,或口舌生瘡,舌苔嫩紅而干,或絳底浮白,或舌絳而燥。
陰虛當補之候:身體枯瘦,耳聾目眩,或視物不明,神倦多睡,腰膝痿軟,骨節痠痛,遺精夢泄,足後跟痛;咯痰味鹹,甚或盜汗失血,痰帶血絲,咳嗽氣喘;甚或虛火上浮,目赤顴紅,大渴煩躁,舌絳無苔,或舌黑燥而無刺;服清涼藥渴不止身熱愈甚,或煩熱加重;服攻下藥舌苔愈長,或芒刺燥裂愈甚;用利水藥小便愈不通;用疏散藥周身骨節痠痛不可移動。
陽虛當補之候:多冷汗,汗出身冷經日不回,飲食少思,臍腹脹痛,小便清而多,大便利清穀,水泛為痰,狀如白沫;嘔吐痞滿用清降開導藥愈甚,自利用清下藥愈甚,甚或四肢厥冷,腹痛面赤,舌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
白話文:
補益法
食物的特性各有不同,辛辣且帶葷腥的食物,容易助長火氣,耗散元氣;味道濃郁甘甜的食物,容易助長溫熱之氣,產生痰濕;質地柔軟滑潤的食物,容易通暢腸道,促進排便;質地堅硬的食物,則不易消化;烹調不熟的食物,食用後容易導致氣機壅塞。因此,必須仔細辨別病人的虛實狀況,才能選擇適合的補益食物,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其效果往往勝過藥物。
以上是補益方法的大綱。以下列出各種虛證的補益原則:
氣虛的症狀:面色蒼白萎黃,說話聲音輕微,四肢無力,氣短乏力,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或伴有胸悶腹脹、痰多,或飲食難以消化而出現胃酸,或頭暈出汗,大便稀溏,或咳嗽氣短,舌苔白嫩或淡紅而濕潤。
血虛的症狀:面色蒼白,嘴唇顏色淡,頭暈目眩,睡眠不安穩,五心煩熱口渴,精神不寧,津液不足,健忘心悸,大便秘結,口乾舌燥,或口舌生瘡,舌苔嫩紅乾燥,或舌質絳紅而苔薄白,或舌質絳紅乾燥。
陰虛的症狀:身體消瘦,耳鳴目眩,或視力模糊,精神倦怠嗜睡,腰膝酸軟,骨骼關節疼痛,遺精夢遺,腳後跟疼痛;咳出的痰液帶鹹味,甚至盜汗、出血,痰中帶血絲,咳嗽氣喘;甚至虛火上炎,眼睛紅赤,面頰潮紅,口渴煩躁,舌質紅絳無苔,或舌質乾燥發黑而無苔;服用清涼藥物後口渴不止,身體發熱加重,或煩熱加重;服用攻下藥物後舌苔更厚,或舌面更乾燥粗糙;服用利尿藥物後小便更加不通暢;服用疏散藥物後全身骨骼關節疼痛難以活動。
陽虛的症狀:容易出冷汗,出汗後身體寒冷持續很久,食慾不振,腹部脹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不成形,水濕停聚化為痰,狀如白沫;嘔吐腹脹,服用清熱瀉火藥物後症狀加重,服用清下藥物後症狀加重,甚至四肢厥冷,腹部疼痛,面色發紅,舌淡紅胖嫩,或舌體微白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