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54)
第二卷 (54)
1. 清涼法
四、苦寒直降,,即葉天士所謂苦寒直清裡熱也。黃芩湯(傷寒論方)、梔子黃芩湯(河間六書方)二方最輕,黃連解毒湯(外臺方)較重,準繩三黃石膏湯(內科準繩類方)尤重,當察伏火之淺深輕重,對證選用。凡溫熱病之宜於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蓋因苦寒為清,甘寒為滋,自時醫以鮮地鮮斛元參麥冬等之清滋法,認作清泄法,於是熱益壯,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藥,得大熱煎熬,其膏液即化為膠涎,結於脘中,反致伏火不得從里而清泄,從此為閉為厥,為痙為癲,甚則為內閉外脫,變症蜂起者,多由於此。
五、清火兼消痰者,,因伏火熏蒸津液,液郁為痰,故兼用化痰藥以分消之。法宜苦辛開泄,如小陷胸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皆傷寒論方)、石膏大青湯(千金方)、黃連溫膽湯(觀聚方要補方)、連樸飲、昌陽瀉心湯(王氏霍亂論方)、加味小陷胸湯、加減半夏瀉心湯、加味連茹橘半湯(皆醫原方)之類,皆可選用。其法與苦寒清泄有別,清泄是直降,一意肅清伏火;開泄是橫疏,兼能清化痰濁;分際最宜斟酌。葉天士所謂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雖有脘中痞痛,宜從苦辛開泄是也。
六、清火兼導滯,者,因溫熱病最多夾食一症也。王孟英曰:凡治溫熱病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即舌絳神昏亦宜開化。其方如枳實導滯湯、三黃枳朮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之類,皆可酌用。梔樸枳實湯(仲景方)沖生蘿蔔汁,方亦靈穩。
七、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鬱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或其人素有瘀傷,不得不兼通瘀法以分消之。如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小柴胡湯、增損小柴胡湯、四逆散合白薇湯之分消瘀熱,皆可對證酌用。此即葉天士所謂宿血在胸膈中,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潮濕,當加散血之品於清火法中,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伏火相搏,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也。
八、清火兼殺蟲,者,因伏火在胃,胃熱如沸,蛔動不安,因而脘痛煩躁昏亂欲死者,名曰蛔厥,但清其胃,略兼殺蟲之藥,蛔厥自愈。清中安蛔湯(薑汁炒川連二錢,黃柏錢半,枳實二錢,烏梅三個,川椒三十粒。傷寒廣要方)、犀角黃連湯(犀角一錢,小川連錢半,青木香五分,烏梅三個。外臺方)二方最效。惟有下症者,宜用三黃瀉心湯加青木香、棗兒檳榔、胡連等攻下之。
九、清絡宣氣,者,所以清其血熱,靈其氣機,使無形者令其轉旋,有形者令其流暢也。蓋因溫熱伏邪,內舍於營,盤踞絡中,其血必鬱而熱,其氣亦鈍而不靈,凡春夏溫病晚發,秋冬伏暑晚發,邪伏深沉者,類多如此。此即王孟英所謂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復干絳,苔復黃燥,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暑,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且每見有變為癰腫者。徐洄溪云:凡伏邪留於隧絡,深則入於臟腑骨髓之中,無從發泄,往往上為發頤肺癰,中為肝癰痞積,下為腸癰便毒,發於皮肉則為癍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痛痹拘攣,注於足脛則為鶴膝足痿,此等證候,皆絡瘀為之也。精氣旺則不發,至血氣偶虛,或有所感觸,雖數年之久,亦有復發者。其病俱屬有形,煎丸之力,太輕則不能攻邪,太重則反傷其正,當用外治之法,以透毒散瘀,內服丸散,以消其痰火,化其毒涎,或從咯吐而出,或從二便而出,而以輕清宣透芳香通靈之煎劑,以托其未透之伏邪,內外之症皆然,醫者均所當知也。觀此二則,辨論絡中結邪之病理,發明殆盡。但其間用藥最難,此等絡瘀之伏火,非芩連所能清,非參耆所能托,惟有用輕清靈通之劑,漸漸撥醒其氣機,宣通其絡瘀,庶邪氣去而正氣不與之俱去;若一涉呆鈍,則非火閉即氣脫,非氣脫即液涸矣,選藥制方,可不慎之又慎歟。
白話文:
清涼法
四、苦寒直降:這是葉天士所說的苦寒之藥能直接清除裡面的熱邪。黃芩湯(傷寒論)、梔子黃芩湯(河間六書)藥力較輕,黃連解毒湯(外臺方)藥力較重,三黃石膏湯(內科準繩)藥力最強,需根據伏火輕重深淺選擇藥方。凡是溫熱病適合用苦寒藥物的,絕對不能一開始就用甘寒藥物。因為苦寒藥物能清熱,甘寒藥物則滋陰,許多醫生用鮮地黃、鮮斛、元參、麥冬等清滋藥物來清泄,結果反而加重了病情,導致熱邪更盛,神志更加昏沉。這是因為甘寒清滋藥物經過煎熬後,其膏液會變成膠黏的物質,停留在胃脘之中,反而阻礙了伏火從體內排出,導致閉證、厥證、痙攣、癲癇,嚴重者甚至內閉外脫,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大多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五、清火兼消痰:因為伏火熏蒸津液,津液鬱結就成了痰,所以要配合化痰藥物一起使用,以分消痰火。方法是用苦辛開泄的藥物,例如小陷胸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皆傷寒論)、石膏大青湯(千金方)、黃連溫膽湯(觀聚方要補方)、連樸飲、昌陽瀉心湯(王氏霍亂論)、加味小陷胸湯、加減半夏瀉心湯、加味連茹橘半湯(皆醫原方)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這種方法與苦寒清泄不同,清泄是直線下降,專門清除伏火;開泄是橫向疏通,兼能清除痰濁。這兩種方法的區別應仔細斟酌。葉天士說,如果舌苔白而不乾燥,或黃白相間,或灰白不渴,就應謹慎使用苦寒瀉藥,即使有胃脘痞痛,也應從苦辛開泄入手。
六、清火兼導滯:溫熱病患者大多伴有食積症狀。王孟英說:治療溫熱病一定要觀察胸脘部,如果按之堅硬,即使舌紅神昏,也應考慮開通化滯。藥方如枳實導滯湯、三黃枳朮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等,都可以酌情使用。梔樸枳實湯(傷寒論)沖服生蘿蔔汁,也是一個效果很好、比較穩妥的方子。
七、清火兼通瘀:伏火鬱蒸血液,血液被煎熬而形成瘀血,或者患者本身就有瘀血,就必須配合通瘀方法來消除瘀血。例如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小柴胡湯、增損小柴胡湯、四逆散合白薇湯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酌情選用,以消除瘀熱。這就是葉天士所說的,如果宿血停留在胸膈之間,舌頭顏色一定會紫暗潮濕,就應該在清火藥物的基礎上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和伏火相互搏結,阻遏正氣,就會導致狂躁等症狀。
八、清火兼殺蟲:伏火在胃中,胃熱如沸,蛔蟲不安,就會導致胃脘疼痛、煩躁、昏亂,甚至危及生命,稱為蛔厥。只要清除胃熱,稍微配合一些殺蟲藥物,蛔厥就會自愈。清中安蛔湯(薑汁炒川連二錢,黃柏錢半,枳實二錢,烏梅三個,川椒三十粒。傷寒廣要方)、犀角黃連湯(犀角一錢,小川連錢半,青木香五分,烏梅三個。外臺方)這兩個方子最有效。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下瀉,則應使用三黃瀉心湯加青木香、棗兒檳榔、胡連等攻下之藥。
九、清絡宣氣:目的是清除血熱,使氣機暢通,使無形的氣機得以運行,使有形的血液得以流暢。因為溫熱病邪侵入營氣,停滯在經絡之中,血液就會鬱滯而產生熱邪,氣機也會遲鈍而不靈活。春季夏季溫病後期,秋季冬季伏暑後期,邪氣深伏的患者,大多如此。這就是王孟英所說的,邪氣深伏,不能一下子排出體外,即使治療得法,舌苔退、舌淡之後,一兩天後,舌頭又乾燥紅絳,舌苔又黃燥,就像剝香蕉一樣,層層不盡,這與外感溫熱病由衛氣到營血不同,而且常常會轉變成癰腫。徐洄溪說:伏邪滯留在經絡之中,深入則進入臟腑骨髓,無從排出,上則導致發頤(面部腫脹)、肺癰,中則導致肝癰、痞積,下則導致腸癰、便毒,發於皮肉則為斑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疼痛痺阻拘攣,注於足脛則為鶴膝(膝關節腫脹)、足痿(足部無力),這些症狀都是經絡瘀阻所致。精氣充足則不會發病,等到血氣稍微虛弱,或受到某些刺激,即使是多年之後,也可能復發。這些疾病都是有形的病邪,只用丸散的力量,太輕則不能攻邪,太重則反而損傷正氣,應該採用外治法,以透毒散瘀,內服丸散,以消痰火,化解毒液,或從咳嗽吐出,或從大小便排出,然後再用輕清宣透、芳香通靈的湯劑,來疏通尚未透出的伏邪,內外兼治,醫生都應該知道這一點。這兩段文字,對經絡中邪氣的病理闡述得非常透徹。但是其中用藥最難,這種經絡瘀阻的伏火,不是黃芩黃連所能清除,也不是人參黃耆所能托舉,必須使用輕清靈通的藥物,慢慢疏通氣機,宣通經絡瘀阻,使邪氣去除而不傷及正氣;如果用藥呆板,就會導致氣閉、氣脫、津液枯竭,選藥配伍,必須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