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44)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44)

1. 和解法

凡屬表裡雙解,溫涼並用,苦辛分消,補瀉兼施,平其復遺,調其氣血等方,皆謂之和解法,和法者,雙方並治,分解其兼症夾症之複方,及調理復症遺症之小方緩方也。溫熱伏邪,初起自內外出,每多因新感風寒暑濕而發。惟溫病之發,因風寒者居多;熱病之發,兼暑濕者為甚。

兼風兼暑,其性陽,其氣輕揚,伏邪反因而易潰;兼寒兼濕,其性陰,其氣抑遏,伏邪每滯而難達。故一宜表裡雙解,一宜溫涼並用,其病每多夾並而傳變,如夾食、夾痰、夾水、夾瘀之類,與伏邪互並,結於胸脅脘腹之膜絡中,致伏邪因之鬱結不得透發,不透發安能外解。

凡用雙解法不效,即當察其所夾為何物,而於雙解法中,加入消食消痰消水消瘀等藥,效始能捷,病始能去,故治宜苦辛分消。更有氣血兩虛,陰陽並虧,如吳又可所謂四損四不足者,復受溫熱伏邪,往往有正氣內潰而邪入愈深者;亦有陰氣先傷而陽氣獨發者;內經所云病溫虛甚死,即此類也,故治宜補瀉兼施。

且有病人不講衛生,病家不知看護,每見勞復、食復、自復、怒復者;亦有餘邪未淨,或由失於調理,或由故犯禁忌,而見遺症迭出者;故治宜平其復遺,調其氣血,為溫熱病中期末期之善後要法。凡此和解之法,雖名為和,實寓有汗下溫清消化補益之意,此皆和解法之精微神妙變化無窮者也。試歷述其方略:

一、表裡雙解,,約法有三:一為解肌清裡,如白虎加桂枝湯(傷寒論方)、知母解肌湯、葛根橘皮湯、三黃石膏湯(外臺方)、石膏大青湯(千金方)、加減三黃石膏湯(顧氏醫鏡方)、增損三黃石膏湯(寒溫條辨方)、新加麻杏石甘湯(感症寶筏方)、梔豉芩葛湯(陸氏不謝方)之類;一為發汗利溺,如六神通解散(局方)、涼膈去硝黃合天水散、六一蔥豉湯(河間六書方)、五葉蘆根湯(濕熱條辨方)、燃照湯(王氏霍亂論方)、藿樸夏苓湯(醫原方)、新定達原飲(樊氏驗方)之類;一為發表攻裡,如刪繁香豉湯、許氏大黃湯、備急黑奴丸(外臺方)、涼膈散(局方)、防風通聖散、雙解散(劉河間方)、加減防風通聖散(顧氏醫鏡方)、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之類;輕重不一,緩急攸殊,臨時對症酌用可也。以余所驗,凡治溫熱病初起,不問兼風兼寒,脈浮脈緊,惡風惡寒,而外熱勢盛,法當偏重於表者,通用雙解散加蔥豉,或涼膈散去硝黃加蔥豉,以和解內外之熱邪,使表裡齊解,奏功最捷。若汗後不惡寒但惡熱,自汗譫語,不大便,咽乾腹滿,而內熱勢盛,法當偏重於里者,急用許氏大黃湯,下而和解之,或用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大劑以退其熱,毋使熱盛危劇,亦妙。汗下後,餘熱未盡,煩不得眠,口乾渴而身微熱者,小品茅根湯(外臺方)合益元散,清利以和解之,甚則用加味導赤散(王孟英方)其功尤捷。

白話文:

凡是屬於表裡雙解、溫涼並用、苦辛分消、補瀉兼施,以及能調和病後遺症、調理氣血等方劑,都稱為和解法。所謂和法,就是同時治療多方問題,分解兼有症狀或夾雜症狀的複雜方劑,以及調理病癒後遺症的小而緩和的方劑。溫熱病潛藏的邪氣,初期會從體內向外發散,大多是因為新感染風寒暑濕而引發。其中,溫病的發生多半是因為風寒,而熱病的發生則以兼有暑濕的情況居多。

兼有風、兼有暑的病,性質屬陽,氣機輕浮發散,潛藏的邪氣容易因此潰散;兼有寒、兼有濕的病,性質屬陰,氣機抑鬱阻滯,潛藏的邪氣往往停滯難以發散。因此,前者適合表裡雙解,後者適合溫涼並用。這類疾病常常夾雜併發而產生變化,比如夾雜食物積滯、痰、水、瘀血等,與潛藏的邪氣互相交織,結聚在胸脅、胃脘、腹部的膜絡中,導致潛藏的邪氣無法透發,不透發就無法從體外解除。

如果使用雙解法沒有效果,就應當仔細觀察夾雜的是什麼,然後在雙解法中加入消食、消痰、消水、消瘀等藥物,這樣才能迅速見效,疾病才能痊癒,因此治療宜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分消邪氣。更有氣血兩虛、陰陽都虧損的情況,就像吳又可所說的「四損四不足」的人,如果再感受溫熱潛藏的邪氣,往往會出現正氣內耗而邪氣更加深入的情況;也可能出現陰氣先受損而陽氣獨自亢奮的情況。《內經》所說的「病溫虛甚死」,就是指這類情況,因此治療宜用補瀉兼施的方法。

而且有些病人不注意衛生,病人家屬也不懂得照顧,常常會出現勞累後復發、飲食後復發、自己復發、發怒後復發等情況;也有些是餘邪未淨,或是因為調理失當,或是因為故意犯忌,而出現各種後遺症。因此治療宜調和復發的病症和遺留的病症,調養氣血,這是溫熱病中期末期的善後要法。所有這些和解的方法,雖然名稱是「和」,實際上包含了發汗、瀉下、溫熱、清涼、消化、補益等多種治療意涵,這都是和解法的精微奧妙和變化無窮之處。以下簡要說明其方劑:

一、表裡雙解,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解肌清裡,例如白虎加桂枝湯(《傷寒論》方)、知母解肌湯、葛根橘皮湯、三黃石膏湯(《外台秘要》方)、石膏大青湯(《千金方》)、加減三黃石膏湯(《顧氏醫鏡》方)、增損三黃石膏湯(《寒溫條辨》方)、新加麻杏石甘湯(《感症寶筏》方)、梔豉芩葛湯(《陸氏不謝方》)之類;二是發汗利尿,例如六神通解散(《局方》)、涼膈去硝黃合天水散、六一蔥豉湯(河間六書方)、五葉蘆根湯(《濕熱條辨》方)、燃照湯(《王氏霍亂論》方)、藿樸夏苓湯(《醫原》方)、新定達原飲(《樊氏驗方》)之類;三是發表攻裡,例如刪繁香豉湯、許氏大黃湯、備急黑奴丸(《外台秘要》方)、涼膈散(《局方》)、防風通聖散、雙解散(劉河間方)、加減防風通聖散(《顧氏醫鏡》方)、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之類;這些方劑的輕重程度不同,緩急程度也不同,可以根據當時的病情對症選用。依據我的經驗,凡是治療溫熱病初期,無論是兼有風邪或寒邪,脈象是浮或緊,怕風怕寒,但是體表熱勢很盛,應該偏重於表證的,通常可以用雙解散加蔥豉,或是涼膈散去掉硝黃加蔥豉,來調和內外的熱邪,使表裡同時解除,效果最快。如果發汗後不再怕寒卻怕熱,有自汗、說胡話、大便不通、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而且內熱很盛,應該偏重於裡證的,就要趕緊用許氏大黃湯,瀉下同時調和,或是用《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大劑量來退熱,不要讓熱勢過盛而危及生命,效果也很好。發汗或瀉下後,如果餘熱未退盡,煩躁難眠,口乾舌燥且身體微微發熱,可以用小品茅根湯(《外台秘要》方)合益元散,清熱利尿來調和,嚴重時可以用加味導赤散(王孟英方),效果更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