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77)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77)

1. 溫熱本證醫案

越二日,大便下如膠漆,穢惡之氣達於戶外,而畏寒即以遞減,糜粥日以加增,旬日後糞色始正,百日後康健勝常。

段春木之室爛喉,內外科治之束手。姚雪蕉孝廉薦孟英視之,骨瘦如柴,肌熱如烙,韌痰阻於咽喉,不能咯吐,須以紙帛攪而曳之,患處紅腫白腐,齦舌皆糜,米飲不沾,月事非期而至,按其脈,左細數,右弦滑。曰:此陰虧之體,伏火之病,失於清降,擾及於營。先以犀角地黃湯,清營分而調妄行之血;續與白虎湯加西洋參等,肅氣道而瀉燎原之火;外用錫類散,掃痰腐而消惡毒;繼投甘潤藥,蠲餘熱而充津液。日以向安,月餘而起。

廉按,:溫熱病,最怕發熱不退及痙厥昏蒙,更有無端而發暈及神清而忽間以狂言者,往往變生不測,遇此等證最能惑人,不比陽證陰脈陽縮舌卷撮空見鬼者,易燭其危也。要訣在辨明虛實,辨得真方可下手。以余臨證實驗,溫熱實症,陽明胃腸病居多;溫熱虛症,少陰心腎病居多。前哲俞東扶頗有發明,試節述其說曰:今之所謂傷寒者,大概皆溫熱病耳。惟傷寒則足經為主,溫熱則手經病多。如風溫之咳嗽鼻鼾,熱病之神昏譫語,或溏瀉黏垢,皆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絡、手陽明大腸現證。甚者喉腫肢掣,昏蒙如醉,躁擾不寧,齒焦舌燥,發癍發頤等證,其邪分布充斥,無復六經可考,故不以六經法治耳。就予生平所驗,初時兼挾表邪者最多,仍宜發散,如防、葛、豉、薄、牛蒡、杏仁、滑石、連翹等,以得汗為病輕,無汗為病重。如有癍,則參入蟬蛻、桔梗、蘆根、西河柳之類;如有痰,則參入土貝、天蟲、栝蔞、橘紅之類,如現陽明證,則白虎承氣;少陽證則小柴胡去參半,加花粉、知母;少陰證,則黃連阿膠湯、豬苓湯、豬膚湯;俱宗仲景六經成法有效。但溫熱病之三陰證多死,不比傷寒;蓋冬不藏精者,東垣所謂腎水內竭,孰為滋養也。惟大劑養陰,佐以清熱,或可救之。養陰如二地、二冬、阿膠、丹皮、元參、人乳、蔗漿梨汁,清熱如三黃、石膏、犀角、大青、知母、蘆根、茅根、金汁、雪水、西瓜、銀花露、絲瓜汁,隨其對症者選用。

白話文:

溫熱本證醫案

過了兩天,大便像膠漆一樣,惡臭氣味瀰漫到屋外,而畏寒的症狀逐漸減輕,稀粥的食量日漸增多,十天後大便顏色才恢復正常,一百天後身體比以前更加健康。

段春木家裡的人患了爛喉嚨,內科外科都束手無策。姚雪蕉推薦孟英醫生診治,病人骨瘦如柴,皮膚乾燥發熱像烙傷一樣,粘稠的痰液堵塞在咽喉,無法咳出,需要用紙巾攪動才能拉出來,患處紅腫潰爛,牙齦和舌頭都糜爛,喝米湯都不行,月經也非經期而至。把脈發現,左脈細數,右脈弦滑。醫生診斷說:這是陰虛體質,伏火所致的疾病,由於清降失調,擾亂了營血。先用犀角地黃湯,清解營血,調理妄行的血;接著用白虎湯加西洋參等藥,肅清氣道,瀉去體內旺盛的火;外用錫類散,清除痰腐,消除毒邪;然後服用滋潤的藥物,消除餘熱,補充津液。病情一天天好轉,一個多月後痊癒。

廉按:溫熱病最怕發熱不退和痙厥、昏迷,還有一些病人無緣無故地昏倒,或者神志清醒卻突然說胡話,這些情況往往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容易迷惑醫生,不像陽證陰脈、陽縮、舌卷、撮空、見鬼等症狀,容易判斷其危險性。關鍵在於辨明虛實,辨證準確才能對症下藥。根據我的臨床經驗,溫熱實證多為陽明胃腸病;溫熱虛證,多為少陰心腎病。前輩俞東扶對此頗有研究,我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觀點:現在所說的傷寒,大多是溫熱病。只是傷寒以足經為主,溫熱病則手經多見。像風溫咳嗽、鼻塞,熱病神昏譫語,或者大便稀溏黏膩,都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手陽明大腸經的表現。嚴重的還會出現喉嚨腫痛、四肢抽搐、昏迷如醉、煩躁不安、牙齒焦燥、舌頭乾燥、長斑疹等症狀,邪氣充斥全身,已經無法用六經來歸類,所以不能用六經的治療方法。根據我的經驗,初期合併表邪的病人最多,仍然需要發散,比如防風、葛根、豆豉、薄荷、牛蒡子、杏仁、滑石、連翹等藥,出汗則病情減輕,不出汗則病情加重。如果有斑疹,則加入蟬蛻、桔梗、蘆根、西河柳等藥;如果有痰,則加入土貝母、僵蠶、栝樓、橘紅等藥。如果是陽明證,則用白虎承氣湯;少陽證則用小柴胡湯去參半夏,加花粉、知母;少陰證,則用黃連阿膠湯、豬苓湯、豬膚湯;這些都遵循仲景六經的治療方法,很有效。但是溫熱病的三陰證死亡率很高,不像傷寒;因為冬天沒有儲存精氣,正如東垣所說腎水內竭,怎麼能滋養呢?只有大劑量滋陰,配合清熱,或許可以挽救。滋陰的藥物如生地、熟地、麥冬、天冬、阿膠、丹皮、玄參、人乳、甘蔗汁、梨汁;清熱的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犀角、大青葉、知母、蘆根、茅根、金汁、雪水、西瓜、金銀花露、絲瓜汁,根據病情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