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34)
第二卷 (34)
1. 驗方
枳實導滯湯,小枳實(錢半),制川樸(一錢),酒洗生錦紋(八分),仙露夏(錢半),淨楂肉(三錢),青連翹(錢半),川連(四分),海南子(錢半),老紫草(三錢),細木通(八分),炙草(五分)
按:,孫際康曰:此等症昧者最多,以急於治痘而忽於裡滯,不知胃主肌肉,胃不宣化,肌肉無自而鬆,即極力涼解,反成冰伏。此方開者開,降者降,不升發而自升發矣。故治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毒,留滯於中,令氣血不能流通者,極效。
參耆茸升湯,別直參(五錢),炙棉耆(一兩),鹿茸片(三分),升麻(一錢),煎成,沖陳酒一杯。
按:,痘之生死,判於漿之有無:有漿,毒從外散,故生;無漿,毒留內攻,故死。至其膿漿之不成,其病有二:一毒氣熾盛則血燥而枯,一元氣虛弱則血寒而縮,俱不能運化而成膿,膿不成則漿不行,而五陷之症作矣。如痘稠密,暈紅紫而頂陷下,紫陷也。甚則暈腳乾枯,中有黑臍而成黑陷。此毒熱熾盛,蔽其氣凝其血而陷也。宜急以聶氏清毒活血湯、伍氏涼血解毒湯二方為主。然當其紫陷時,不過一二劑痘立起,及至黑陷則受毒已深,雖用此等大劑,亦不過十救一二。又如痘出稠密,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白陷也。甚則遲一二日,轉為灰陷。此血氣虛寒,不能運化毒氣以成漿,故陷也。宜乘白陷之時,大補氣血,急以聶氏參歸鹿茸湯、張氏參耆茸升湯為主,連進一二劑,猶可望生。又有一種痘,顆粒通紅,成血泡而不成漿,此氣虛不能統血,血反上居氣位,治宜參耆保元湯大補其氣,氣充則毒化而成漿,血泡失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治法亦不外此二方。以上五陷之症辨明,則初起泛漿、長漿、催漿、足漿之法,可類推矣。
導赤瀉心湯(補),治熱陷心經神昏,及胃熱蒸腦,撮空見鬼。小川連(一錢),青子芩(錢半),生山梔(錢半),知母(錢半),西洋參(一錢),辰茯神(二錢),益元散(三錢),麥冬(一錢),先用犀角八分,燈心七分,煎湯代水。
加減服蠻煎(補),治溫熱病舌絳神昏最效。
鮮生地(五錢),鮮金釵(二錢),原麥冬(一錢),知母(二錢),粉丹皮(二錢),辰茯神(二錢),細木通(一錢),廣皮(一錢),鮮石菖蒲葉(一錢搓熱沖),犀角汁(一瓢),西黃(一分沖)
來復丹(補),治上盛下虛,暑濕入絡,肢厥神迷,便瀉溺澀,極效。玄精石,倭硫黃,牙硝(各一兩),賴橘紅,小青皮,五靈脂(各二錢),醋糊丸,每服二錢或三十丸,空心醋湯下,善能交通陰陽。
參茸養陽湯(增),治遺精足痿,氣促自汗。如嫌茸價太貴,易鹿角膠一錢。大山參(一錢),鹿茸片(二分),甘杞子(三錢),歸身(二錢),小茴香(五分),生雄羊內腎(一對),鹽水炒胡桃肉(一枚)
白話文:
[驗方]
枳實導滯湯:小枳實(7.5克),制川樸(10克),酒洗生錦紋(6.4克),仙露夏(7.5克),淨楂肉(30克),青連翹(7.5克),川連(4克),海南子(7.5克),老紫草(30克),細木通(6.4克),炙草(5克)
按:孫際康說:這類症狀不明的病人很多,因為急於治療痘症而忽略了裡面的滯礙,不知道胃主肌肉,胃氣不宣通,肌肉就沒有辦法舒展,即使盡力用涼藥去解,反而變成寒邪內伏。這個方子,該開通的開通,該下降的下降,痘疹不需刻意促使就能自然發出來。所以治療有形的病症和無形的毒邪,停滯在體內,導致氣血無法流通的,效果極好。
參耆茸升湯:別直參(50克),炙棉耆(100克),鹿茸片(15克),升麻(10克),煎好後,沖入一杯陳酒。
按:痘疹的生死,取決於痘漿的有無:有痘漿,毒邪從外排出,所以能活;沒有痘漿,毒邪留在體內攻伐,所以會死。痘漿不能形成,其病因有二:一是毒氣熾盛,則血液乾燥枯竭;一是元氣虛弱,則血液寒冷收縮,都無法運化而形成膿液,膿液不成則痘漿不出,而導致五陷的症狀出現。例如痘疹稠密,顏色紅紫而頂部凹陷,這是紫陷。嚴重則痘疹底部乾枯,中間有黑點,形成黑陷。這是毒熱熾盛,阻塞氣機,凝滯血液而導致凹陷。宜急用聶氏清毒活血湯、伍氏涼血解毒湯二方為主。但即使是紫陷,用藥一、二劑痘疹就能起來,等到黑陷則受毒已深,即使用這些大劑量的藥物,也難以挽救。又如痘疹稠密,顏色淡白,底部沒有紅暈而頂部凹陷,這是白陷。嚴重則遲一二日,轉為灰陷。這是氣血虛寒,無法運化毒氣以形成痘漿,所以凹陷。宜趁白陷之時,大補氣血,急用聶氏參歸鹿茸湯、張氏參耆茸升湯為主,連續服用一、二劑,尚可期待痊癒。還有一種痘,顆粒通紅,形成血泡而不成漿,這是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反而上逆於氣位,治宜參耆保元湯大補其氣,氣足則毒化而成漿,血泡失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治療方法也離不開這兩個方子。以上五陷的症狀辨明,則初起泛漿、長漿、催漿、足漿的方法,就可以類推了。
導赤瀉心湯(補):治療熱邪陷於心經,神志昏迷,以及胃熱蒸騰腦部,精神錯亂,看見鬼怪。小川連(10克),青子芩(7.5克),生山梔(7.5克),知母(7.5克),西洋參(10克),辰茯神(20克),益元散(30克),麥冬(10克),先用犀角(6.4克),燈心草(5.6克),煎湯代水。
加減服蠻煎(補):治療溫熱病舌紅絳紫,神志昏迷最有效。
鮮生地(50克),鮮金釵(20克),原麥冬(10克),知母(20克),粉丹皮(20克),辰茯神(20克),細木通(10克),廣皮(10克),鮮石菖蒲葉(10克,搓熱沖服),犀角汁(一杯),西黃(1克,沖服)
來復丹(補):治療上盛下虛,暑濕入絡,肢體厥冷,神志昏迷,大便瀉泄,小便澀滯,效果極好。玄精石,倭硫黃,牙硝(各100克),賴橘紅,小青皮,五靈脂(各20克),醋糊丸,每次服用20克或30丸,空腹用醋湯送服,善於調和陰陽。
參茸養陽湯(增):治療遺精,足痿,氣短自汗。如果嫌鹿茸價格太貴,可以用鹿角膠10克代替。大山參(10克),鹿茸片(10克),甘杞子(30克),歸身(20克),小茴香(5克),生雄羊內腎(一對),鹽水炒胡桃肉(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