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5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56)

1. 清涼法

若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候,其人昏厥四逆,自利醬糞,雖急當清絡宣氣,救逆存陰,如羚地清營湯、犀地桑丹湯、四汁紫金錠(西瓜汁、蘆根汁、生蘿蔔汁各五瓢,甘蔗汁一杯,紫金錠五分磨汁沖。徐洄溪驗方)之類,方雖神效,然須防熱去寒起。

每見服後,神識雖清而虛煩自利,手足仍冷,口燥渴飲者,即轉機而用既濟湯(吉林參五分,原麥冬錢半,生甘草五分,仙露夏一錢,淡附片五分,鮮竹葉念片,荷葉包生粳米三錢。宋玉碩易簡方),其應如神。須知陽極似陰,其人根氣必虛也。甚則有用當歸四逆湯(仲景方)調入犀珀至寶丹(廉臣驗方)。

或用五枝絳復湯(川桂枝五分,西河柳嫩枝三錢,紫蘇旁枝錢半,嫩桑枝二尺,桃樹嫩枝一尺,真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青蔥管五寸,沈云臣驗方)調入局方來復丹,皆能通陰回陽,而令神清厥回者。然一經肢溫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精液,此為根氣下虛者而設。

若根氣不虛,但因火鬱絡中而四逆瘈瘲者,治宜仲景四逆散(川柴胡八分,小枳實錢半,赤芍錢半,生甘草五分)加雙鉤藤、天仙藤、絡石藤各三錢,嫩桑枝二尺,桔梗一錢,發越肝絡之伏風,使轉出氣分而解。又如肢冷甲青唇黑便秘者,當參厥應下之一法,治宜仲景大柴胡合絳復湯,通泄肝絡之伏邪,轉出腸絡而解,亦為正宗治法。

惟肝絡血鬱,延累包絡,手足厥陰同病,神昏肢冷,血厥如屍者,宜用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各一錢,桃仁三錢,藏紅花五分,青蔥管五寸,鮮薑汁二滴,紅棗二枚,當門子五釐。王勳臣醫林改錯方)調入珠黃散一服(珠粉、西黃、辰砂各二分,川貝末六分,周澹然溫證指歸方),服後每見有咯出紫血及黏涎而神清厥回者。

清宣腦絡,瓜霜紫雪丹、濟生羚犀湯(羚角一錢,犀角八分,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旋覆花三錢,紫菀、前胡各錢半,細辛三分。嚴用和濟生方)二方最靈,其次,犀羚鎮痙湯亦有殊功。此皆清絡宣氣之精要者也。余詳開透法中夾血結一節。

十、苦寒復甘寒法,者,陳修園謂之苦甘化陰法,吳鞠通謂之甘苦合化陰氣法。因伏火爍津耗液,或其人素稟液虛,雖治當苦寒清火,亦必參以甘寒生津,此為清氣血兩燔之正法。輕則如白虎加生地黃湯(王孟英方)、清燥養榮湯(吳又可方)、加減白虎湯(廉臣驗方)之類,重則如千金生地黃煎、準繩三黃石膏湯、白虎合黃連解毒湯(準繩類方)之類。若汗出或疹癍出後熱仍不解者,胃津亡也,當以甘寒為主,略參苦泄以堅陰。如白虎加人參湯(仲景方)、人參化癍湯(準繩類方)、加味蘆根飲子(廉臣驗方)之類,皆可酌用,新定五汁飲(鮮生地汁、鮮金釵汁各三瓢,鮮蘆根汁、雅梨汁、甘蔗汁各二瓢,重湯燉溫服。廉臣驗方)尤為靈效,此為甘寒參苦寒法。總之苦寒復甘寒者,注重在清降實火,甘寒參苦寒者,注重在清滋虛熱,先後虛實之間,臨症制方,不可不細辨也。

白話文:

清涼法

如果陽邪亢盛到極點,出現深部熱盛、昏厥、四肢厥冷、腹瀉稀便等症狀,即使病情危急,也必須先清熱通絡、宣通氣血、回陽救陰。可以使用羚羊角地黃湯、犀角地黃湯、四汁紫金錠(西瓜汁、蘆根汁、生蘿蔔汁各五瓢,甘蔗汁一杯,紫金錠五分磨汁沖服,徐洄溪驗方)等方劑,雖然療效顯著,但必須注意避免寒邪傷陽。

常常見到服用後,神志雖然清醒,卻出現虛煩、腹瀉,手腳依然冰冷,口乾舌燥的情況,這就需要轉換治療策略,改用既濟湯(黨參五分,麥冬半錢,生甘草五分,石斛一錢,附片五分,鮮竹葉、荷葉包生粳米三錢,宋玉碩易簡方)。效果往往很好。要知道,陽氣極盛時反而表現得像陰虛,病人根本氣虛。情況嚴重時,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張仲景方)加入犀角安神丸(廉臣驗方)。

或者用五枝絳復湯(桂枝五分,柳枝三錢,紫蘇枝半錢,桑枝二尺,桃枝一尺,生地黃半錢,旋覆花三錢,蔥管五寸,沈雲臣驗方)加入局方來復丹,都能通陰回陽,使神志清醒,四肢回溫。但是,一旦肢體溫暖,陽氣回升,就應該立即停止用藥,不可過量服用,以免耗傷精氣,這適用於根氣虛弱的病人。

如果根氣不虛,只是因為火熱鬱結在經絡中而導致四肢厥冷、抽搐,治療宜用張仲景的四逆散(柴胡八分,枳實半錢,赤芍半錢,生甘草五分)加上鉤藤、天仙藤、絡石藤各三錢,嫩桑枝二尺,桔梗一錢,疏通肝經絡的伏風,使邪氣從體表排出。如果出現肢體冰冷、指甲青紫、嘴唇發黑、便秘等症狀,應該根據厥陰證候的下法治療,使用張仲景的大柴胡湯合絳復湯,疏通肝經絡的伏邪,使邪氣從腸道排出,也是正宗的治療方法。

如果肝經血瘀,波及包絡,手足厥陰同時患病,神志昏迷,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如屍,應該使用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各一錢,桃仁三錢,藏紅花五分,蔥管五寸,鮮薑汁二滴,紅棗二枚,當歸五釐,王勳臣醫林改錯方)加入珠黃散一劑(珍珠粉、雄黃、朱砂各二分,川貝末六分,周澹然溫證指歸方),服用後常常會咳出紫血和黏液,神志清醒,四肢回溫。

清熱宣通腦絡,瓜霜紫雪丹、濟生羚犀湯(羚羊角一錢,犀角八分,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旋覆花三錢,紫菀、前胡各半錢,細辛三分,嚴用和濟生方)這兩個方劑最有效,其次,犀羚鎮痙湯也有一定的療效。這些都是清熱通絡、宣通氣血的精髓。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透法中夾血結一節。

苦寒復甘寒法,陳修園稱之為苦甘化陰法,吳鞠通稱之為甘苦合化陰氣法。因為伏火傷津耗液,或者病人本來就陰液虛弱,雖然治療應該使用苦寒清熱,但也必須配合甘寒滋陰生津,這是治療氣血兩燔的正確方法。病情較輕者,可以使用白虎加生地黃湯(王孟英方)、清燥養榮湯(吳又可方)、加減白虎湯(廉臣驗方)等方劑;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千金要方》中的生地黃湯、準繩三黃石膏湯、白虎加黃連解毒湯(準繩類方)等方劑。如果汗出或疹子出透後,發熱仍然不退,這是胃津耗損,應該以甘寒滋陰為主,略加苦寒瀉火以固護陰液。例如白虎加人參湯(張仲景方)、人參化癍湯(準繩類方)、加味蘆根飲子(廉臣驗方)等,都可以酌情使用,新定五汁飲(鮮生地汁、鮮金釵石斛汁各三瓢,鮮蘆根汁、雅梨汁、甘蔗汁各二瓢,重湯燉溫服,廉臣驗方)尤為有效,這就是甘寒藥物配合苦寒藥物的應用方法。總之,苦寒藥物配合甘寒藥物,著重在清降實火;甘寒藥物配合苦寒藥物,著重在滋陰清虛熱。治療過程中,要根據虛實情況,靈活運用方劑,不可不細心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