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1)
第一卷 (31)
1. 四損
凡大癆、大欲、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即為四損,復受伏邪,正虛則邪入愈深,邪深則傳化難出。汗下傷正而正脫,補助郁邪而邪錮,多不可治,當此兩難之際,於是乎有補瀉合用之法,有先補後瀉之法,先瀉後補之法。如人參白虎湯、黃龍湯、竹葉石膏湯,皆補瀉合用之法也,先用補劑,後施汗下,先補後瀉之法也。先用汗下,後施補劑,先瀉後補之法也。
當詢病之來路,斟酌施治。尤當審現在之症,若純見熱症,亦不可以疑似之間誤人。大凡周身俱見大實大熱之症,而一二處微見虛象,則吃緊照顧其虛;周身俱見虛象,而一二處獨見實症,則吃緊斡旋其實。此治病之權衡也。若夫汗之而表症愈增,如頭痛、身痛更甚之類,清下而里症愈增,如煩渴、痞滿、更甚之類,則大虛有盛候也,急宜補之無疑。既辨其症尤當細辨其脈。
凡遇脈之浮候盛大者,須謹察其沉候有無力處;六部脈皆盛者,須謹察其一部有獨無力處。果得其一部一候之真無力,便可略其諸部諸候之假有餘。從而施治,自有如神之妙。夫既詢其來路之大概,其察得其輕重之確憑,再加之脈理精詳,則燭照無遺矣!至其損症之狀甚多,當參後四不足條看。
白話文:
[四損]
凡是患有嚴重消耗性疾病、過度性行為、重大疾病或長期患病後,導致氣血雙虧,陰陽俱虛的情況,我們稱之為「四損」。在這種身體虛弱的狀態下,如果再遭受潛伏病邪的侵襲,正氣虛弱,邪氣就會更加深入,邪氣越深,就越難排出和轉化。
如果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可能會進一步傷害正氣,導致正氣衰竭;如果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可能會使邪氣凝滯,這些情況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難以治癒的。在這種兩難的局面下,就產生了補瀉兼施的療法,或者先補後瀉,或者先瀉後補的療法。
例如人參白虎湯、黃龍湯、竹葉石膏湯,就是補瀉兼施的療法;先用補藥,然後再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就是先補後瀉的療法;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然後再用補藥,就是先瀉後補的療法。
治療時應詳細詢問疾病的來源,並根據病情來調整治療方案。尤其要仔細觀察現在的症狀,如果完全是熱症,就不應該在疑似之間誤診誤治。通常全身出現嚴重的實熱症狀,但有一兩個地方呈現虛弱的跡象,就要緊密關注這些虛弱的地方;如果全身呈現虛弱的症狀,但有一兩個地方獨自出現實證,那就要緊密關注這些實證的地方。這就是治療疾病時的衡量標準。
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表面症狀反而加重,比如頭痛、身痛更嚴重等;或者用清熱瀉下的方法治療,但內部症狀反而加重,比如煩渴、痞滿等更嚴重,那麼這可能就是極度虛弱的表現,此時應立即進行補益治療。
辨識病症後,還應當細心辨別脈象。
遇到脈象浮動且強烈的,必須小心檢查是否有沉澱且無力的脈象;如果六個部位的脈象都強烈,則必須小心檢查是否有任何一個部位獨自無力的脈象。如果找到任何一個部位或脈象真正無力,就可以忽略其他部位和脈象的假象。根據這個原則進行治療,往往會有神奇的效果。
既然已經瞭解疾病的大致來源,並且明確了病情的輕重,再加上對脈象的精確分析,就能全面瞭解病情了!至於「四損」的症狀非常豐富,可以參考後面的「四不足」條目來進一步瞭解。]
2. 四不足
若四不足與四損,亦各不相同。四損由人事,四不足由天稟;四損在暫時,四不足在平素。然四不足亦有由四損而來者,不得謂四損外便無不足也。四不足者,氣、血、陰、陽也。氣不足者,少氣不足以息,語言難出也。感邪雖重,反不成脹滿痞塞。凡遇此症,縱宜宣伐,必以養氣為主。
血不足者,面色萎黃,唇口刮白也。感邪雖重,面目反無陽色。縱宜攻利,必以養血為主。陽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受邪雖重,反無發熱、苔刺、煩渴等症。縱宜攻利清熱,必先之以溫補,待其虛回,實症全見,然後以治熱之法治之。
陰不足者,自然五液枯乾,肌膚甲惜。感邪雖重,應汗不汗,應厥不厥。縱宜攻利,必先之以養陰,待其氣化津回,邪多不治自退;設有未退,酌用清利攻之。若早攻之,其病益甚。以上四不足,合前條四損,每見溫熱症屢復後。兼此虛損症候者,總不可正治其邪,必以養正為要,先服養正藥,待其實症悉見,方可攻邪。若服攻邪,虛症復見,仍當調補其虛。
養正以達邪,祛邪以安正,互相增減,迭為進退,必使邪盡去,而正不傷,方為善治。
總而言之,勞復、食復、自復、怒復四症,實則易治,虛則難治:一復可治,再復不治。以余所驗,諸勞多復,御女者死;諸食多復,犯酒最劇;諸氣多復,大怒尤甚。至於屢復之後,已釀成四損、四不足者,急則一旬半月即亡,緩則遷延時日而斃。即有醫療得法,調養適宜,幸或全愈者,體亦柔脆,最易重感。全在醫者善於勸戒,病者自知保重耳!
白話文:
[四不足]
如果談到四不足和四損,它們各有不同。四損是由人的行為導致,而四不足是天生稟賦所限;四損是暫時的問題,四不足則是長期存在的狀態。然而,四不足也可能因為四損而產生,不能說除了四損之外就沒有不足的情況。四不足指的是氣、血、陰、陽的不足。
氣不足的人,會感到呼吸困難,說話費力。即使感染了嚴重的邪氣,也不會形成脹滿或痞塞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即便需要宣導或攻擊病源,仍必須以養氣為主要目標。
血不足的人,臉色會呈現萎黃,嘴脣和口部會變得蒼白。即使感染了嚴重的邪氣,面部和眼睛反而不會出現陽氣充沛的色彩。即便需要攻擊病源,仍必須以養血為主要目標。陽不足的人,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肌肉常感到寒冷,經常性腹瀉,晚上尤其嚴重,或是口鼻散發冷氣。即使受到嚴重的邪氣影響,反而不會出現發熱、舌苔厚、口渴等症狀。即便需要攻擊病源或清熱,也必須先進行溫補,等到虛弱回復,實證完全顯現,然後再按照治療熱病的方法進行治療。
陰不足的人,身體自然會出現五液枯竭,肌膚乾燥。即使感染了嚴重的邪氣,該出汗時不出汗,該出現肢體冰冷時卻不出現。即便需要攻擊病源,也必須先進行滋陰,等到氣化和津液回復,邪氣大多會自行消退;若仍有殘留,可適度使用清熱和利尿的藥物來攻擊。如果過早攻擊,病情反而會加重。上述的四不足,加上之前的四損,常常在溫熱病癒後反覆出現。如果同時出現這些虛損的症狀,絕對不能直接治療邪氣,必須以養正為首要目標,先服用養正的藥物,等到實證全部顯現,才能攻擊邪氣。如果服用攻擊邪氣的藥物,虛弱的症狀再次出現,仍然應該調理和補充身體的虛弱。
養正可以驅除邪氣,祛邪可以安穩正氣,兩者相輔相成,循序漸進,必須讓邪氣完全消失,而正氣不受傷害,才能算是良好的治療。
總的來說,勞復、食復、自復、怒復這四種情況,實證容易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療:初次復發可能還能治療,二次復發就難以治療。根據我的經驗,各種勞累後復發的情況多數會復發,其中房事過度的人會死亡;各種飲食後復發的情況多數會復發,其中飲酒最為嚴重;各種情緒後復發的情況多數會復發,其中大怒尤其嚴重。至於多次復發之後,已經形成四損和四不足的情況,急性的可能十天半個月就會死亡,慢性的則會拖長時間才會死亡。即使治療得當,調養得宜,有幸完全康復的人,身體也會變得脆弱,最容易再次感染。這一切取決於醫生能夠妥善勸導,病人能夠自我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