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3)
第一卷 (33)
1. 溫熱遺症療法(新增)
七、瘥後發頤,俗名遺毒,乃餘邪留滯絡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盡,其邪結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於兩頤者,陽明部位也;發於耳之左右者,少陽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熱、活血疏散為主,誤則成膿不出,而牙關緊,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內陷而復舌燥神昏,亦死;出膿後,氣虛血脫,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後,以柴胡、川芎為主;在項下,以葛根、白芷為主;在項後或巔頂,加羌活、薄荷。時方以連翹敗毒散為主,如二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如元氣虛者,須兼歸、耆補托,潰膿後,當大補氣血為主。然發於陽明者易治,發於少陽者難治。總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不可輕補於未潰之前,補早則必成膿。尤不可純用寒涼於將發之際,恐閉遏而毒不得發,故必兼疏散為要。外治以蔥水時時浴之。
八、瘥後額熱,凡溫熱症熱退後,獨額熱未除,目神似覺呆鈍,此胃中余滯未清,額屬陽明,故獨熱。宜清疏之,二陳湯,加連翹、黃芩、山楂、神麯之類,清之和之。
九、瘥後咳嗽,凡溫熱症熱退之後,尚有咳嗽未除,此餘熱在肺也。宜滋養肺胃之陰,其嗽自止,如南沙參、麥冬、地骨皮、知母、川貝、川斛、花粉、茯苓、甜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類,或加生地、玉竹之類。總之,新感風寒,而症見咳嗽,其病為輕;以其邪傳入肺,肺主皮毛,邪從外達也。溫熱多內傷虛症,見咳則重;五臟傳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十、瘥後自汗、盜汗,雖皆屬虛候,然溫熱瘥後,多由余熱未清,心陽內熾,以致熏蒸燔灼,津液外泄而汗出。慎勿驟補峻補。苦堅清養為宜。苦堅:如當歸六黃湯加減,以育陰瀉火固表;清養:如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茯苓、蓮子心之類,擇而為劑可也。
十一、瘥後驚悸,凡溫熱新瘥,觸事易驚,夢寐不安者,餘熱挾痰也。痰與氣搏,震盪心宮,故驚悸。宜用竹茄、黃連、石菖蒲、半夏、膽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清餘熱而消痰。
十二、瘥後怔忡,乃水衰火旺,心腎不交也,宜補水養心,硃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尤捷。
十三、瘥後不寐,凡溫熱症熱退之後,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溫膽湯加秫米和之。驚悸不寐者,心氣虛也,前方合酸棗仁湯,去川芎清斂之。虛煩不寐者,餘火擾動也,黃連阿膠湯清滋之。終夜清醒,目不能瞑,或目瞑,則驚悸夢惕者,餘邪內留肝膽,膽氣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棗仁、豬膽皮、黃連、焦山梔、淡竹茹、冬桑葉等,滑以去著,苦以泄熱。
白話文:
溫熱遺症療法(新增)
七、瘥後發頤:俗稱遺毒,是殘餘邪氣停留在經絡中形成的毒症。由於汗液排出不盡,邪氣聚集在少陽、陽明二經。發在兩腮的是陽明經部位;發在耳周的是少陽經部位。治療方法以解毒清熱、活血疏散為主,若處理錯誤,可能化膿不出,導致牙關緊閉、咽喉不利,多數無法進食而死亡。毒邪內陷,再次出現舌燥神昏,也會死亡;即使化膿後,若氣虛血脫,也會死亡。因此,應及早治療。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若發在耳後,則以柴胡、川芎為主;發在頸下,則以葛根、白芷為主;發在頸後或頭頂,則加羌活、薄荷。現代方劑以連翹敗毒散為主,例如連翹、荊防、赤芍、牛蒡子、桔梗、土貝母、蒺藜、薄荷、金銀花、甘草等。如果元氣虛弱,需配合補氣藥材,如當歸、黃耆等;膿瘍潰破後,應以大補氣血為主。然而,發在陽明經的較易治療,發在少陽經的較難治療。總之,此症初期,應迅速消散邪氣,延誤則會化膿,不可在膿瘍未潰破前盲目進補,過早進補必定化膿。尤其在病症將發之際,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閉塞經絡,毒邪無法發洩,故必須兼顧疏散。外治可用蔥水經常清洗患處。
八、瘥後額熱:溫熱病熱退後,單獨額頭發熱未退,眼神呆滯,這是胃中殘餘邪氣未清,額頭屬陽明經,故單獨發熱。宜清疏之,可用二陳湯,加連翹、黃芩、山楂、神麴等藥物,清熱和中。
九、瘥後咳嗽:溫熱病熱退後,仍有咳嗽未愈,這是餘熱滯留在肺部。宜滋養肺胃陰液,咳嗽自然會停止,例如南沙參、麥冬、地骨皮、知母、川貝母、天花粉、茯苓、甜杏仁、桑白皮、甘蔗汁、梨汁等,或可加生地黃、玉竹等。總之,因風寒感冒而咳嗽,病情較輕;邪氣傳入肺部,肺主皮毛,邪氣由外侵入。溫熱病多為內傷虛症,咳嗽則病情較重;五臟互為影響,肺受火邪侵襲,津液耗竭,常為危重症狀。
十、瘥後自汗、盜汗:雖然都屬於虛證,但溫熱病痊癒後,多因餘熱未清,心陽內盛,導致津液外洩而汗出。不可驟然進補,應苦寒清養為宜。苦寒藥物:如當歸六黃湯加減,以滋陰瀉火固表;清養藥物:如西洋參、生地黃、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茯苓、蓮子心等,可酌情選用。
十一、瘥後驚悸:溫熱病初癒,容易受驚,睡眠不安,這是餘熱夾雜痰濁。痰濁與氣機搏結,震盪心臟,故而驚悸。宜用竹瀝、黃連、石菖蒲、半夏、膽南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清熱化痰。
十二、瘥後怔忡:這是陰液虧損,心腎不交。宜滋陰養心,硃砂安神丸最佳,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亦有效。
十三、瘥後不寐:溫熱病熱退後,夜不能寐,這是胃氣不和。溫膽湯加秫米可調理。驚悸不寐,是心氣虛弱,前方合酸棗仁湯,去川芎以清斂心神。虛煩不寐,是餘熱擾動,黃連阿膠湯清熱滋陰。整夜清醒,眼睛無法閉合,或眼睛閉合,卻驚悸多夢,這是餘邪滯留在肝膽,膽氣不舒,肝魂不安。宜用酒浸郁李仁、炒棗仁、豬膽囊、黃連、焦山梔子、淡竹葉、冬桑葉等,潤滑以利邪氣排出,苦寒以清泄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