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一卷 (37)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37)

1. 論溫熱症辨似要義

更以里症論之:舌苔黃黑、裂燥、芒刺,胸、腹、脅、臍硬痛,大小便閉,六脈數大,邪在裡也。而屢用攻利藥,或總不得利,或利後愈甚,乃正氣不能傳送腸胃,血液不能滋潤腸胃,非藥力之不峻也。此伏邪傳裡時虛症之似實者也。氣虛者,助胃以資傳送,血枯者,養陰以借濡滑:氣行津化,方得通利。若不知其虧竭,而恣意攻利,必昏沉痿頓而死。

總之,藥不中病,則傷正氣。傷其下,則正氣浮越而上逆,傷其中,則正氣虛散而外越。脈症雖有似實、似熱之時,而一詢其來路,若已治之太過,則屬氣從內奪,正氣奪則虛,明眼人當不為其所惑也。

夫一症而虛實互異,用藥稍誤,而生死攸分,將以何者為辨症之把柄乎。曰:以開卷所列五辨法辨之,則瞭然矣。而更以曾經誤治,與未經誤治,辨其伏邪之為實為虛,為實中夾虛,為虛中夾實,則得其大綱,而更得其細目;然後似是而非之症,斷不能惑矣。余於各論條下,每症細辨其虛實,而此先詳言以通論之者,則以散見諸條,尚恐略過,故首先總論其吃緊處也。至若寒極似熱,則惟傷寒諸症有之,而為溫熱症之所絕無,故不論及。

白話文:

論溫熱症辨似要義

從內在症狀來看:舌苔黃黑、乾燥裂開、像芒刺般粗糙,胸、腹、脅、臍部硬痛,大小便不通,脈搏頻數有力,邪氣已深入內臟。但如果多次使用攻瀉的藥物,要麼根本無法通利,要麼通利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正氣不足以推動腸胃運化,血液不足以滋潤腸胃,並不是藥物力量不夠強勁的原因。這是伏邪深入體內時,虛症表現出類似實症的現象。氣虛的人,要幫助脾胃運化;血虛的人,要滋養陰液以潤滑腸胃,氣血通暢,津液運行,才能通利大小便。如果不知道患者氣血虧虛,而恣意使用攻瀉藥物,必然會導致昏迷、癱瘓而死亡。

總而言之,藥物使用不對症,就會損傷正氣。損傷下焦,則正氣會上浮;損傷中焦,則正氣會散失。即使脈症表現出類似實症、熱症的狀態,但只要追溯病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已經治療過度,就屬於內在正氣被奪取,正氣被奪則虛弱,有經驗的醫生不會被這種表象迷惑。

同一個症狀,虛實可能互相混雜,用藥稍有錯誤,就會導致生死攸關的後果,那麼辨別症狀的關鍵在哪裡呢?答案是:根據前面提到的五種辨證方法來判斷,就能清楚明瞭。更進一步,可以根據是否曾經誤治,來區分伏邪是純粹的實症、純粹的虛症,還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樣就能掌握大方向,又能細緻地分析;這樣一來,那些似是而非的症狀,就絕對不會讓人迷惑了。我在各個論述條目下,都會仔細辨別每種病症的虛實,而這裡先詳細闡述總論,是因為這些內容分散在各個條目中,恐怕會有所遺漏,所以先總體論述其關鍵之處。至於寒邪極盛而表現為類似熱症的情況,只有在傷寒病症中才會出現,溫熱病絕無此種情況,所以不作討論。

2. 論婦人溫熱

婦人病溫熱症,悉與男子同;惟當妊娠、及經期前後,則治法略異,以其關乎血室子宮也。茲特先提其要,而分病論治。

一、妊娠感伏邪,必須治之於早,則熱不深入而傷胎。當汗當清之症,固當速治不待言;尤以速清為首要,如黃芩、白虎、梔豉、芩葛等湯皆宜酌用,石膏大青湯尤捷。而當下之症,尤不可遲;若因妊娠忌下傷胎之說,因循遲誤,則胎受熱蒸,其胎必墮。故一見里症,必用拔萃犀角地黃湯速清下之,以安其胎。胎既因邪不安,去邪即是安胎。但宜加清養血分藥,如生地、白芍、白薇、茅根之類,蓋有病則病受之,內經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於此有歷驗不誣者。若失下而至舌黑腰痛,少腹下墜至急,左尺脈伏,則其胎將死腹中,且不止於墮矣!此時下亦墮,不下亦墮。然下之而胎墮,母猶可救十中二三:不下則母無生理,胎亦不能獨存。同一墮胎,而此善於彼,況速下而胎未必死乎。當明言於病家而後施治。下藥,雖犀連承氣湯、玉燭散、拔萃犀角地黃湯等皆可採用,惟芒硝當慎,以其專主傷胎,非大實、大熱、大燥,不可輕試也。

二、產後發熱,每多苔前伏邪,娩後陡發者。其症不寒,兼頭疼鼻塞,其脈亦有不即顯露者。惟舌苔頗有可徵,或厚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赤點,或微苔舌赤。或口苦,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惟胸腹必按之熱甚。此皆溫熱之伏邪內蘊。世人不察,仍循俗例,飲以薑糖酒、生化湯之類,每見有釀成鬱冒、痙厥、大便難三大證者。蓋血虛則厥,陽孤則冒,液枯則大便難。鬱冒者,則脈多洪大而芤;痙者、厥者,脈則弦數。三者不同,其亡血傷津則一,葉氏皆謂之肝風內動。余每用阿膠雞子黃湯、桑麻六味湯、三甲復脈湯、加味豬膚湯、大小定風珠六方,斟酌淺深次第而施治,蓋此六方皆能增液、潤筋、守神故也。若尚未見此三大重症,但病溫熱伏邪者,仍宜速去其邪,兼護其虛;無糧之師,貴在速戰,又不可拘於產後宜溫不宜涼之說。徐洄溪所謂產後熱盛,雖犀角、石膏對症亦不禁用者是也。其有敗血乘伏火上攻,衝心則喜笑怒罵,甚欲逾牆上屋者,十難救一;沖胃則飽悶嘔惡,腹滿脹痛者,五死五生;沖肺則面赤氣喘,痰涎壅盛,甚則神昏口噤者,十全一二。此三證不論虛實,急用熱童便灌之。實症必有腹痛拒按情形,輕者用當歸、丹參、炙草和血,加桃仁、童便、白薇、黑神丸等,導瘀下行,以鎮沖逆。氣血虛極者,必兼心虛氣短、頭眩多汗,須於前方加沙參、棗仁、熟地、玉竹滋養之;重者用回生丹最妙,葉氏神犀丹、犀珀至寶丹、無極丸亦可參用。亦有不因敗血上衝,而神昏譫語,甚則癲狂者,此屬痰迷,沈氏六神湯最效,新定牛黃清心丸亦可用。至於用藥,不可過輕,須用多備少服法,中病即已。熱勢退而伏邪輕,即復其虛。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能勝藥矣。

白話文:

婦女罹患溫熱病,其實和男子是一樣的;只有在懷孕期間和月經前後,治療方法會稍微不同,因為這關乎到血室(子宮)的功能。現在特別先提出重點,再分病來討論治療方法。

一、懷孕期間感染潛伏的病邪,必須及早治療,否則熱邪會深入體內而傷害胎兒。應該發汗或清熱的症狀,當然要立即治療,不必多說;尤其以迅速清熱為首要,像是黃芩、白虎、梔子豉、黃芩葛根等湯劑都可斟酌使用,石膏大青湯效果更快。而應該用攻下法的症狀,更不能遲疑;如果因為懷孕忌諱攻下藥會傷胎的說法而猶豫延誤,胎兒受到熱邪蒸煮,一定會導致流產。所以一旦出現裡證,必須用犀角地黃湯等藥快速清熱攻下,才能安胎。胎兒既然因為邪氣不安穩,去除邪氣就是安胎。但應該加入清養血分的藥物,像是生地、白芍、白薇、茅根之類,因為有病就是病邪侵擾,如同《內經》所說「有原因就不會無故殞落」。這方面有很多驗證是真實可靠的。如果沒有攻下,導致舌苔發黑、腰痛、小腹下墜急迫,左手尺脈沉伏,那麼胎兒就會死在腹中,而且不只是流產而已!這時,用攻下藥,胎兒也會流產;不用攻下藥,胎兒還是會流產。然而,用攻下藥即使胎兒流產,母親還可能救活十分之二三;不用攻下藥,母親就會失去生機,胎兒也無法獨自存活。同樣是流產,但前者比後者好,更何況快速攻下,胎兒未必會死。應該明白告訴病家後再進行治療。攻下藥,像是犀角黃連承氣湯、玉燭散、犀角地黃湯等都可以採用,但芒硝要謹慎使用,因為它特別容易傷胎,除非是嚴重實熱、燥熱的狀況,才不能輕易使用。

二、產後發熱,常常是因為產前潛伏的病邪,在分娩後突然爆發。這種情況不會有寒冷的感覺,還會伴隨頭痛鼻塞,脈象也可能不明顯。只有舌苔比較能看出端倪,可能厚白而膩,或是黃膩、黃燥,或是出現紅點,或是舌苔微微而舌頭發紅。可能有口苦、口渴、胸悶、小便發熱的症狀,但按壓胸腹必定會感到很熱。這些都是溫熱病邪潛藏在體內的表現。世人不明察,仍然依照習俗,喝薑糖酒、生化湯之類,常常會導致出現鬱冒、痙厥、大便難三大症狀。因為血虛就會導致昏厥,陽氣孤弱就會導致昏冒,津液枯竭就會導致大便困難。鬱冒的症狀,脈象多洪大而空虛;痙攣、昏厥的症狀,脈象則弦數。三種症狀雖然不同,但都是因為亡血傷津,葉天士認為這是肝風內動所致。我通常使用阿膠雞子黃湯、桑麻六味湯、三甲復脈湯、加味豬膚湯、大小定風珠等六種藥方,斟酌病情的輕重來依次使用,因為這六種藥方都能增加津液、滋潤筋脈、守護神明。如果還沒有出現這三大重症,只是溫熱潛伏的病邪,仍然應該快速去除邪氣,同時保護虛弱的身體;這就像沒有糧草的軍隊,貴在速戰速決,又不能拘泥於產後宜溫不宜涼的說法。徐洄溪說的產後熱盛,即使是犀角、石膏對症,也可以放心使用。如果是有敗血挾帶潛伏的火氣向上衝,衝到心臟就會出現喜笑怒罵,甚至想要翻牆上屋的狀況,這種情況十個難救活一個;衝到胃部就會飽悶噁心,腹脹疼痛,這種情況可能一半存活一半死亡;衝到肺部就會面色潮紅、氣喘、痰多,甚至神昏口噤,這種情況可能十個只能救活一兩個。這三種情況不論虛實,都要立即用熱的童子尿灌服。實證必定會有腹痛拒絕按壓的情況,輕微的可以用當歸、丹參、炙甘草來和血,再加入桃仁、童便、白薇、黑神丸等,引導瘀血向下走,以鎮靜逆上的氣。氣血虛極的人,必定會兼有心虛氣短、頭暈多汗的症狀,必須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沙參、棗仁、熟地、玉竹來滋養身體;嚴重的可以用回生丹效果最好,葉天士的神犀丹、犀珀至寶丹、無極丸也可以參考使用。也有不是因為敗血上衝,而是出現神昏胡言亂語,甚至癲狂的狀況,這是屬於痰迷心竅,沈金鰲的六神湯最有效,新定的牛黃清心丸也可以使用。至於用藥方面,劑量不能過輕,必須採用多備少服的方法,病情好轉就停止用藥。熱勢消退而潛伏的病邪減輕,就恢復身體的虛弱。如果因為害怕產後虛弱,用藥過輕,拖延到三四天後,反而無法承受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