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41)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41)

1. 攻裡法

凡能降氣、蠲痰、導滯、逐水、通瘀、退黃、下脹、追蟲等方,皆謂之攻裡法。攻裡法者,解其在裡之結邪也。結邪為病,所關甚大,病之為痞為滿,為喘為腫,為悶為閉,為痛為脹,直無一不涉於結。

如內經所云,結陰者便血,結陽者腫,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膈;與夫傷寒論中,小結胸在心下,按之則痛,大結胸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中結痛,心下支結,少腹急結,熱結在裡,熱結膀胱,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及食結胸、水結胸、血結胸、寒實結胸,熱實結胸者,不一而足,故里病總以解結為治,結一解而病無不去,豈但大便閉結、大腸膠閉、協熱下利、熱結旁流四者之邪結在裡而必須攻以解結哉。試述攻裡之方,歷陳如下:

溫熱結邪,總屬伏火,自宜以苦寒瀉火為正治。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尤效。但必辨其為毒火宜急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鑑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之類,對症酌用。風火宜疏下,如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清心湯(丹溪心法方)之類。

濕火宜緩下,如茵陳蒿湯(金匱方)、加味小陷胸湯(醫原方)、小陷胸湯合樸黃丸(程國彭醫學心悟方)、三黃枳朮丸(東垣脾胃論方)、神芎導水丸之類。燥火宜潤下,如千金生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榮承氣湯(吳又可溫疫論方)、當歸承氣湯、四順飲子(河間六書方)、東垣潤腸丸、五仁丸(尤在涇金匱翼方),雪羹加味煎(樊師驗方)之類。

痰火宜降下,如小陷胸合加減半夏瀉心湯(醫原方)、承氣陷胸湯(溫病條辨方)、漏蘆橘皮湯(外臺方)、牛黃散(河間六書方)加雪羹(古方選注方)、加味皂角丸(金匱翼方)、涼膈散加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醫通方)之類。食積化火宜清下,如枳實導滯湯(聶氏驗方)、枳實導滯丸(脾胃論方)、樸黃丸(醫學心悟方)、陸氏潤字丸(陸養愚三世醫驗方)之類。

瘀血化火宜通下,如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張仲景方)、加味大柴胡湯(葉天士溫病論方)、吳氏桃仁承氣湯(溫疫論方)、代抵當丸(寒溫條辨方)、無極丸(李時珍本草綱目方)、回生至寶丹(華氏婦科驗方)、桃仁承氣合逍遙散加味之類。水火互結宜導下,如大陷胸湯(傷寒論方)、控涎丹(和劑局方)之類。

水火互結而又夾蟲者,宜導下兼殺蟲,如加味控涎丹(丹波廉夫觀聚方要補方)、雄黃解毒丸(喉科秘旨方)之類。此外體虛及久病,或屢汗屢清下,下症雖具而不任峻攻,如氣虛失下者,宜潤下兼補氣,如黃耆湯(金匱翼方)、補中益氣湯加元明粉白蜜(高鼓峰己任編方)之類。

白話文:

凡是能使氣下降、化解痰液、疏導積滯、排除體內水液、疏通瘀血、消除黃疸、消退腹脹、驅除寄生蟲等方法,都屬於攻裡法。攻裡法的目的是為了解除體內形成的病邪。體內病邪的積聚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症可能包括胸腹痞悶、腹脹、氣喘、腫脹、煩悶、閉塞、疼痛、腹脹等,幾乎沒有一種疾病不與邪結有關。

就像《內經》所說,陰邪積聚會導致便血,陽邪積聚會導致腫脹,陰陽之邪交結會導致喉痹,兩陽邪結會導致消渴症,三陽邪結會導致膈症。在《傷寒論》中,小結胸是指心下部位按壓會痛,大結胸是指心下部位按壓堅硬如石,心中結痛,心下支結,少腹急結,熱邪結在體內,熱邪結於膀胱,熱邪侵入血室,就會導致血液凝結。還有食積結胸、水液結胸、瘀血結胸、寒邪實結胸、熱邪實結胸等,情況非常多樣。因此,治療體內疾病的總原則是解除邪結,只要邪結解除,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難道只有大便秘結、腸道阻塞、伴隨發熱的腹瀉、熱邪結於體內導致腹瀉等四種情況的邪結才需要用攻下之法來解開嗎?接下來將列舉攻裡法的各種方劑:

溫熱邪結,總的來說是伏藏在體內的火邪,應當以苦寒的藥物來瀉火為主要治療方法。以《傷寒論》中的三黃瀉心湯為主,許氏大黃湯(出自《外臺秘要》)效果更好。但必須辨別是毒火時,宜用急下之法,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出自《古方選注》)、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出自《救偏瑣言》)、陳氏四虎飲(出自《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出自《舌鑑辨正》)、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出自《溫毒病論》)等,應根據具體症狀選用。如果是風火,則宜用疏散兼下降的方法,例如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出自《寒溫條辨》)、清心湯(出自《丹溪心法》)等。

濕熱之邪宜用緩慢下降的方法,例如茵陳蒿湯(出自《金匱要略》)、加味小陷胸湯(出自《醫原》)、小陷胸湯合樸黃丸(出自程國彭《醫學心悟》)、三黃枳朮丸(出自東垣《脾胃論》)、神芎導水丸等。燥熱之邪宜用潤滑下降的方法,例如千金生地黃湯(出自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榮承氣湯(出自吳又可《溫疫論》)、當歸承氣湯、四順飲子(出自河間六書)、東垣潤腸丸、五仁丸(出自尤在涇《金匱翼方》)、雪羹加味煎(出自樊師驗方)等。

痰火宜用降泄之法,例如小陷胸合加減半夏瀉心湯(出自《醫原》)、承氣陷胸湯(出自《溫病條辨》)、漏蘆橘皮湯(出自《外臺秘要》)、牛黃散(出自河間六書)加雪羹(出自《古方選注》)、加味皂角丸(出自《金匱翼方》)、涼膈散加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出自《醫通》)等。食積化火宜用清泄之法,例如枳實導滯湯(出自聶氏驗方)、枳實導滯丸(出自《脾胃論》)、樸黃丸(出自《醫學心悟》)、陸氏潤字丸(出自陸養愚三世醫驗方)等。

瘀血化火宜用疏通下降之法,例如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出自張仲景方)、加味大柴胡湯(出自葉天士《溫病論》)、吳氏桃仁承氣湯(出自《溫疫論》)、代抵當丸(出自《寒溫條辨》)、無極丸(出自李時珍《本草綱目》)、回生至寶丹(出自華氏《婦科驗方》)、桃仁承氣合逍遙散加味等。水火相互結聚宜用疏導下降之法,例如大陷胸湯(出自《傷寒論》)、控涎丹(出自《和劑局方》)等。

水火相互結聚又夾雜寄生蟲的情況,宜用疏導下降兼殺蟲的方法,例如加味控涎丹(出自丹波廉夫《觀聚方要補》)、雄黃解毒丸(出自《喉科秘旨》)等。此外,體虛及久病,或多次發汗、多次清下後,雖然有需要用攻下法的症狀,但身體無法承受過於猛烈的攻伐,例如氣虛無法推動排泄者,宜用潤下兼補氣的方法,例如黃耆湯(出自《金匱翼方》)、補中益氣湯加元明粉白蜜(出自高鼓峰《己任編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