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7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79)

1. 溫熱兼症醫案

廉按,:溫為伏氣,風是新感,風溫一症,即葉天士所謂新邪引動伏邪是也。法當辛涼清解,輕劑如劉氏桔梗湯、防風解毒湯,重劑如繆氏竹葉石膏湯、葉氏荷杏石甘湯,皆有特效;切忌辛溫消散,劫鑠津液,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肺癆,臨症者切宜慎重。

冷溫驗案,清張路玉先生治驗

陸中行室,年二十餘,臘月中旬,患咳嗽,捱過半月,病熱稍減;新正五日,復咳倍前,自汗體倦,咽喉干痛;至元夕,忽微惡寒發熱,明日轉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異常,又三日則咳唾膿血。張診其脈,輕取微數,尋之則仍不數,寸口似動而軟,尺部略重則無,審其脈症,寒熱難分,頗似仲景厥陰例中麻黃升麻湯證。

蓋始本冬溫,所傷原不為重,故咳至半月漸減;乃勉力支持歲事,過於勞役,傷其脾肺之氣,故咳復甚於前;至望夜忽憎寒發熱,來日遂自利厥逆者,當是病中體疏,復感寒邪之故;熱邪既傷於內,寒邪復加於外,寒閉熱邪,不得外散,勢必內奔而為自利,致邪傳少陰厥陰,而為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雖傷寒大下後與傷熱後自利不同,而寒熱錯雜則一。

遂與麻黃升麻湯,一劑,肢體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明日診之,脈亦向和;嗣後與異功生脈合服,數劑而安。

又案,清雷少逸先生治驗

城東章某,得春溫時病。前醫不識,遂謂傷寒,輒用荊防羌獨等藥,一劑得汗,身熱退清,次劑罔靈,復熱如火,大渴飲冷,其勢如狂,更醫治之,謂為火證,竟以三黃解毒為君,不但熱勢不平,更變神昏瘈瘲。急來商治於予,診其脈弦滑有力,視其舌黃燥無津。予曰:此春溫病也。

初起本宜發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熱從汗解;惜乎繼服原方,過汗遂化為燥,又加苦寒遏其邪熱,以致諸變叢生。當從邪入心包肝風內動治之。急以祛熱宣竅法(去心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加羚角、鉤藤,一劑瘈瘲稍定,神識亦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原方去至寶菖蒲,加入沙參鮮地,三劑諸恙咸安。

又案,清朱心農先生治驗

人身之氣,冬令伏藏,易於化火,當時晴亢過久,人病咳喘,俗謂客寒包火是也。身熱,舌白,脅痛,咳痰膠厚,逾悶逾煩,汗出不解,先宜開泄:麻黃六分,杏仁三錢,生甘草五分,石膏三錢研細,生桑皮二錢,苦桔梗一錢,川貝母錢半,枇杷葉二錢炒。二劑,喘熱已減,去麻、甘、膏,加蔞皮二錢,泡淡黃芩五分,馬兜鈴一錢而愈。

寒遏伏熱,肺為邪侵,氣不通利,肺痹喘咳上逆,一身氣化不行,防變肺脹,急宜輕開清降:蘇葉五分,杏仁二錢,栝蔞皮錢半,廣鬱金磨汁一匙,生苡仁二錢,桔梗一錢,枇杷葉錢半,白通草一錢。三服已效,惟咳逆不止,仍屬肺氣失降,原方去苡仁蘇葉,加紫菀錢半,川貝三錢,二劑即愈。

白話文:

溫熱兼症醫案

溫邪是伏藏之氣,風邪是新感之邪,風溫感冒就是葉天士所說的,新邪引動伏邪。治療方法應當用辛涼解表的方法,輕症用像劉氏桔梗湯、防風解毒湯這樣的輕劑,重症則用繆氏竹葉石膏湯、葉氏荷杏石甘湯這樣的重劑,都有特效;絕對不能用辛溫發散的方法,以免耗傷津液,病情變化迅速則會變成痙厥,緩慢變化則會變成肺癆,臨床醫生務必謹慎。

清代張路玉先生治療案例

陸中行,二十多歲,臘月十五左右患咳嗽,持續半月後病情稍有好轉;正月初五,咳嗽加劇,自汗乏力,咽喉乾燥疼痛;到元宵節,突然出現惡寒發熱,第二天轉為腹痛腹瀉,手腳冰涼,咽喉疼痛加劇,三天後咳出膿血。張先生診其脈象,輕輕按脈微弱,用力按脈仍然不顯,寸口脈位似有跳動而軟弱,尺脈部位略重按則無脈,綜合脈症,寒熱難以分辨,很像仲景《傷寒論》中厥陰病的麻黃升麻湯證。

起初是冬季溫病,病情並不太嚴重,所以咳嗽半個月後漸漸減輕;但是他勉強支撐過節,過度勞累,損傷了脾肺之氣,所以咳嗽比以前更嚴重了;到元宵夜突然惡寒發熱,第二天就腹瀉、厥逆,這是因為病情中身體抵抗力下降,再次感受了寒邪;熱邪已經傷及內臟,寒邪又從外加重,寒邪閉阻熱邪,熱邪不能外散,勢必內攻而導致腹瀉,導致邪氣傳入少陰、厥陰經,而出現咽喉不利,咳出膿血。雖然傷寒大下之後與傷熱後腹瀉不同,但是寒熱錯雜的病理是一樣的。

於是給予麻黃升麻湯一劑,服用後肢體微微出汗,手腳溫暖,腹瀉停止;第二天診脈,脈象也趨於和緩;之後又用異功散和生脈散合用,服用幾劑後痊癒。

另一個案例,清代雷少逸先生治療案例

城東章某,患春溫病。之前的醫生沒有識別出來,誤認為是傷寒,就用荊防羌活等藥物,一劑藥後出汗,發熱退去,第二劑藥則無效,熱症再次加劇,口渴欲飲冷水,病情危急,再次求醫,醫生誤認為是火症,用三黃解毒湯為主藥,不但熱症沒有減輕,反而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緊急求診於我,診其脈象弦滑有力,舌頭黃燥無津。我說:這是春溫病。

初期應該發汗,解表寒邪,這樣熱邪就能隨汗排出;可惜的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過度出汗導致陰津耗傷,又服用苦寒藥物抑制邪熱,導致病情變化多端。應該從邪氣入侵心包肝經,導致肝風內動來治療。緊急使用祛熱宣竅的方法(方藥:去心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服)再加上羚羊角、鉤藤,一劑藥後抽搐稍減,神志也清醒了;但是津液尚未恢復,嘴唇舌頭仍然乾燥,因此將原方中至寶丹、菖蒲去掉,加入沙參、鮮生地,三劑藥後諸症痊癒。

另一個案例,清代朱心農先生治療案例

人體的陽氣,冬天潛藏於內,容易化火,當時天氣晴朗乾燥時間過長,病人咳嗽喘息,俗稱客寒包火。病人發熱,舌苔白,脅肋疼痛,咳嗽痰液粘稠,越悶越煩躁,汗出不解,首先應該宣泄:麻黃六分,杏仁三錢,生甘草五分,石膏三錢研細,生桑皮二錢,苦桔梗一錢,川貝母錢半,枇杷葉二錢炒。兩劑藥後,喘息發熱減輕,去掉麻黃、甘草、石膏,加入蔞仁皮二錢,炮製過的淡黃芩五分,馬兜鈴一錢而痊癒。

寒邪遏制伏熱,肺部受邪侵犯,氣機不利,肺氣閉塞導致喘咳上逆,全身氣機運行不暢,防止轉變為肺脹,應該迅速輕宣清降:蘇葉五分,杏仁二錢,栝蔞皮錢半,廣鬱金磨汁一匙,生苡仁二錢,桔梗一錢,枇杷葉錢半,白通草一錢。三劑藥後已經見效,但是咳嗽不止,仍然是肺氣不降,將原方中的苡仁、蘇葉去掉,加入紫菀錢半,川貝母三錢,兩劑藥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