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章撰,陸懋修刪補,何廉臣重訂

《重訂廣溫熱論》~ 第二卷 (3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38)

1. 發表法

溫毒及大熱病,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發癍輕重之候:面紅目赤,汗出津津,口燥大渴,熱盛胸悶,發癍純紅、深紅、胭脂紅不等,若唇口焦燥,舌紫或黃,胸膈煩悶,嘔惡不納,熱壯神昏,便秘溺赤,遍體紫癍者重;若神昏譫語,或不語如屍厥,口開吹氣,臭穢噴人,或咯血鼻衄,足冷耳聾,舌苔焦黑起瓣,或見黑暈,遍體黑癍或藍癍如翠者死。

伏癍之候:表無大熱,脈似沉緩,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舌甚灰黑,或黃苔而中心黑暈。

內癍之候:口燥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赤,或寒噤噴嚏,昏不知人,譫語帶笑,六脈似躁非躁,舌紫苔黃,或黃膩帶灰。

癍點隱隱而微,色現淡紅,甚或㿠白,手足逆冷,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舌苔淡紅或紫,舌形胖嫩圓大,或舌苔白滑,或黑苔胖滑。以上虛癍之候。

五、溫熱發丹,,多見於小兒,俗名赤遊丹是也,與紅癍一類。丹與癍皆出於膚,平而成片,皆裡熱血毒之症。治法:惟大劑涼血解毒乃克勝任,參用發癍諸方可也。至辨法:凡有丹癍痧疹者脘必悶,四者之齊與不齊,以脘悶之解與未解為辨;且熱必壯,四者之解與不解,以汗出之透與未透為辨。

六、溫熱發痧,,由於風溫者則為時痧,亦名風痧,俗稱紅斑痧,病雖傳染而症輕;由於溫毒者則為疫痧,亦名喉痧,俗稱爛喉痧,病多傳染而症重。風痧初起,必須疏達,如荊防敗毒散(雷少逸時病論方)、連翹敗毒散(傷寒指掌方)二方均加青松針一兩煎湯代水,投無不效;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防風解毒湯加青松針最效。切忌驟用寒涼。喉痧初起,自須輕散解毒,如加減普濟消毒飲(溫病條辨方),代賑普濟散(鞠通醫案方)二方最當。迨表分之痧毒發透,內蘊之伏火方張,勢輕者清化,如陳氏清肺飲、奪命飲、犀羚二鮮湯(陳繼宣疫痧草方)三方酌用;勢重者寒瀉,如陳氏四虎飲(疫痧草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二方酌用,方能瀉火泄熱,熱一盡而病自愈。若仍執辛散之方,則火得風而愈熾,炎勢燎原,殺人最暴。謹摘發痧症列下:

風痧之候:頭痛怕風,身熱惡寒,痧現無汗,一身筋骨大痛,咽阻喉痛而不腐,胸痞心煩,舌苔白膩。

喉痧初中末之候:始惡寒,後但壯熱煩渴,痧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疼腫,或但痛不腫不紅,甚則白腐喉爛,胸痞咽阻不能食,挾濕則舌苔滑膩,或渴甚而苔仍白滑,或黃滑而膩,或黃燥,內陷則舌赤或鮮絳,神昏譫語,灼熱無汗,痧隱成片,或厥或痙,口穢噴人,音啞氣急,鼻煽呃逆者凶。

七、溫熱發瘄,,與痧一類,吳地曰痧子,浙江曰瘄子,恆發於小兒,年長亦間有之。由風溫而發者則為常瘄,宜散風解熱為先,加味翹荷湯、防風解毒湯,二方最良,使瘄毒發透即愈。由溫毒而發者則為時瘄,與治溫毒發疹發痧例同,從痧疹中對症選方可也。惟悶瘄一症最險,宜急急開肺透瘄,清熱解毒,如新加麻杏石甘湯(感症寶筏方)、千金葦莖合陳氏清肺飲加瓜霜紫雪(疫痧草方),速使瘄毒外達,方有生機。氣液兩虧者,陳氏清肺飲合黑膏加西洋參毛燕,清補而提透之。謹述發瘄症列下:

白話文:

發表法

溫熱病導致發汗困難,或雖發汗但症狀未解,出現疹子輕重不同的情況:臉紅眼赤,汗出但黏膩,口乾舌燥,大渴,熱盛胸悶,疹子顏色從淺紅、深紅到胭脂紅不等。如果嘴唇乾燥、舌頭紫或黃,胸膈煩悶,嘔吐不想吃東西,高燒神志不清,便秘,小便赤黃,全身出現紫紅色疹子,則病情較重;如果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不說話像屍厥一樣,張著嘴巴呼出的氣體臭穢,或咯血鼻出血,腳冷耳朵聽不清,舌苔焦黑起泡,或出現黑色斑點,全身出現黑色或藍色疹子像翠綠色一樣,則預後不良。

伏癍(疹子隱伏未發)的症狀:體表沒有明顯高熱,脈象似沉緩,神志不清,或傻笑,舌頭顏色很灰黑,或黃苔中間有黑色斑點。

內癍(疹子隱伏於內)的症狀:口乾眼赤,手腳冰冷,煩躁氣急,不願靠近火,討厭聽見人聲,耳朵發熱臉紅,或寒顫打噴嚏,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帶笑,脈象似急非急,舌頭紫紅色苔黃,或黃膩帶灰。

疹子隱隱約約,顏色淡紅,甚至發白,手腳冰冷,似睡非睡,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模糊,舌苔淡紅或紫,舌頭胖嫩圓大,或舌苔白滑,或黑苔胖滑。以上是虛弱型疹子的症狀。

溫熱發丹:多見於小孩,俗稱赤遊丹,與紅疹相似。丹和疹都出現在皮膚表面,平坦成片,都是內熱血毒的症狀。治療方法:必須大劑量使用涼血解毒藥才能奏效,可以參考治療疹子的藥方。辨證方法:凡是有丹疹痧疹者,胃脘部必悶,這四種症狀的齊全與否,以胃脘部是否舒緩來判斷;而且熱勢必盛,這四種症狀的消退與否,以汗是否透出為判斷。

溫熱發痧:由於風溫引起的稱為時痧,也叫風痧,俗稱紅斑痧,雖然傳染性但症狀較輕;由於溫毒引起的則為疫痧,也叫喉痧,俗稱爛喉痧,傳染性強,症狀較重。風痧初期,必須疏通達表,如荊防敗毒散、連翹敗毒散等方子,均加入青松針煎湯服用,效果很好;也可能需要兼用清散方法,總是以疏散為重,防風解毒湯加青松針最有效。切忌驟用寒涼藥物。喉痧初期,必須輕度疏散解毒,如加減普濟消毒飲、代賑普濟散等方子最合適。等到表邪的痧毒發透,內在的伏火方盛,病情輕者清化,如陳氏清肺飲、奪命飲、犀羚二鮮湯等方子酌情使用;病情重者寒瀉,如陳氏四虎飲、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等方子酌情使用,才能瀉火泄熱,熱邪一盡,疾病自然痊癒。如果仍然使用辛溫疏散的藥物,則火勢會因風助火勢而更加猛烈,病情迅速惡化,危及生命。謹記以下發痧症狀:

風痧症狀:頭痛怕風,發熱惡寒,出疹子但不發汗,全身筋骨疼痛,咽喉阻塞疼痛但不腐爛,胸悶心煩,舌苔白膩。

喉痧初期、中期、末期症狀:開始惡寒,後來只是高熱煩渴,疹子密佈皮膚,鮮紅如錦紋,咽喉疼痛腫脹,或只是疼痛不腫不紅,嚴重則咽喉白腐爛,胸悶咽喉阻塞不能進食,夾雜濕邪則舌苔滑膩,或口渴但舌苔仍然白滑,或黃滑而膩,或黃燥,邪氣深入則舌頭紅或鮮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灼熱無汗,疹子隱伏成片,或抽搐或痙攣,口臭穢噴人,聲音嘶啞氣急,鼻煽呃逆則凶險。

溫熱發瘄:與痧相似,吳地稱之為痧子,浙江稱之為瘄子,經常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有時會發生。由風溫引起的稱為常瘄,宜先散風解熱,加味翹荷湯、防風解毒湯效果最好,使瘄毒發透即可痊癒。由溫毒引起的稱為時瘄,與治療溫毒發疹發痧相同,從疹子痧疹中對症選方即可。只有悶瘄症狀最危險,應當迅速開肺透瘄,清熱解毒,如新加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合陳氏清肺飲加瓜霜紫雪,迅速使瘄毒外達,才會有生機。氣血兩虛者,陳氏清肺飲合黑膏加西洋參、燕窩,清補並促進瘄毒透發。謹記以下發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