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經驗良方全集》一書,乃清代醫家姚俊所輯,成書於同治二年(西元 1863 年),是一部匯集諸多驗方的中醫醫方著作。此書共分四卷,內容涵蓋廣泛,從日常的養生保健,到虛證的補益調理,再到急危病症的應急處理,乃至特定傳染病如痘疹的專論,可謂體系完整,實用性強。姚俊輯錄此書,並非僅僅抄撮前人方劑,更強調「經驗」二字,意在收錄那些經過臨床實踐驗證、確有療效的方藥,以期應對民間醫療資源匱乏的困境,為病患提供簡易有效的救治之法。
作者姚俊在序言中,開宗明義闡述了藥與方的必要性。他認為人生稟陰陽之氣,原本應處於和諧無病的狀態,但由於陰陽之氣存有「純雜邪正」之別,一旦失衡,病患便隨之而來。此時,便需藉助藥品的陰陽偏性來進行調劑,使失衡的狀態得以恢復。然而,藥不能離方而獨行其功,方亦需有良醫才能恰當運用。理想情況下,富庶之地或通都大邑或可得良醫良方,但在窮鄉僻壤,一旦急病突發,往往醫藥難尋,病患只能束手待斃。姚俊對此深感憂憫,故立志學醫濟人。他仿效陸宣公鈔集方書的古意,但更注重所集方劑的「實經驗」,以避免誤人。特別是他在壬戌年避地蜀中時,適逢疫氣流行,他與當地醫術精湛的「國手」們交流辯論,從中汲取古人立方用藥的精妙奧義,並親身試驗,屢獲奇效,深感這些方劑確為「活人之奇功」。因此,他不辭辛勞,將這些積累已久的經驗良方分科整理成帙,最終付梓出版,便是這部《經驗良方全集》。其目的明確,即希望讀者得此書後,能「對症檢方,簡易省便」,使普羅大眾皆能受益,共登「仁壽之域」。這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廣濟群生的仁心和實事求是的醫學態度。
全書共四卷,其結構層層深入,從基礎的養生到複雜的治療,再到急症和專病,體現了中醫防治並重的思想。且每卷內容又進一步細分為「道」、「方」、「法」,這種分類方式頗具特色。「道」闡述該領域的根本原理和重要觀念;「方」列舉具體的藥物配伍方劑;「法」則涵蓋了除藥物之外的其他治療手段,如針灸、按摩、導引行氣等,儘管提供的內容中「法」的部分通常僅提及名稱或與「方」混雜,但這種架構本身反映了對治療方法多樣性的認識。
卷一《保養》,是全書的基礎和開篇。它強調「上醫治未病」的理念,認為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狀態至關重要。書中引用《左傳》「天生六氣,淫生六疾」以及《黃帝內經》關於「上古之人」與「今時之人」壽命差異的對比,深刻闡述了飲食起居、情志調攝、房事節制等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特別強調了「精氣神」的重要性,將其比作燈油與燈火的關係,指出縱欲耗精是導致早衰的最大禍根,力勸人們節制慾望,珍視有限的生命精華。同時,也強調了情志致病的嚴重性,認為嗔怒憂愁皆能傷及氣血元和。在養心方面,書中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欲」、「擺脫一切,猶如鏡花水月」等觀點,旨在通過心神寧靜來達到身體的太和。此外,對飲食的節制,尤其對酒的危害,亦有明確警示。這一卷的內容,是傳統中醫養生智慧的濃縮,為後續的治療打下思想基礎——最好的治療是避免生病。
卷二《補益》,則聚焦於虛弱狀態的調理。書中首先辨析了虛症的類型,強調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各有不同,不能簡單一概而論,錯誤的補益反而有害。例如,當補陽而滋陰,可能傷脾;當滋陰而補陽,可能導致枯燥。但作者也根據經驗指出,中年以後陰虛者居多,推薦了常用的基礎方如六味地黃湯加減,以及治療氣虛內傷的補中益氣湯加減。這一點體現了經驗醫家的務實判斷。更重要的是,這一卷提供了多首具體的補益方劑,並詳細列出了藥物組成和炮製方法。例如:
- 八聖丹:主要用於種子(助孕)兼治百病,藥物多為補益肝腎精血之品,如沙蒺藜、川續斷、覆盆子、枸杞、山萸、菟絲子、芡實、蓮鬚。
- 烏須種子丸、黑豆丸:這兩方都明確標明能治療男子精虛無子、腎水不足、鬚髮早白等症,處方中包含大量補腎益精的藥物,如黑豆、故紙、枸杞、菟絲子、魚鰾、肉蓯蓉、牛膝、杜仲等,並對藥物的炮製方法(如黑豆用黃酒煮、故紙鹽水炒、菟絲子酒煮等)有詳細描述,顯示了組方和製藥的嚴謹性。
- 少陽丹:被描述為「平和,最有補益」,配方相對簡潔,以枸杞子、蒼朮、桑椹子、蜂蜜為主,炮製方法中提及「稍受日月之氣」,暗示了藉助天地之氣以增強藥效的傳統觀念。
- 女貞丹:專治膂力不足、鬚髮早白等,強調使用女貞子和旱蓮草這對傳統的滋陰補腎、烏髮組合,並詳細說明了其炮製和製丸過程。
- 魚鰾丸:針對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以魚鰾為君藥,配以沙蒺藜、當歸、肉蓯蓉、蓮鬚、菟絲子等。
這些方劑多製成丸劑,方便長期服用,符合補益類藥物緩緩調理的特點。藥物組成多樣,但核心思路圍繞著滋補肝腎、益氣養血展開,並注重藥物的炮製,這都是中醫補益學的重要體現。
卷三《急治》,則畫風一轉,聚焦於需要快速處理的急症。提供了應對傷寒、中暑、中風、跌打損傷等常見急症的「道」、「方」、「法」,儘管文本節選僅提供了燙傷、燒傷的具體處理方法,但從其收錄的病症門類(傷寒感冒、瘟疫瘴氣、中風、中寒、霍亂吐瀉、積聚脹滿、咳嗽喘急、黃疸鼓脹、蠱脹、五淋、白濁、痔瘡、疝氣、癰疽、發背、乳岩、瘰癧、疔瘡、楊梅瘡、梅花點、無名腫毒、刀傷、跌打損傷、湯火傷、蛇蟲咬傷、魚骨哽、眼疾、耳疾、鼻疾、喉疾、口舌病、牙痛、小兒驚風、小兒疳積、婦人經病、婦人帶病、婦人胎前病、婦人產後病、婦人乳病、種種雜病)來看,其急治的範圍極廣,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的急性或危重病症。
在燙傷、燒傷的處理中,書中首先給出了一條與現代急救知識相悖但符合傳統經驗的建議:「切不可輕用冷水澆洗」。這可能與古代對「火毒」的理解以及避免「寒濕」內侵的考量有關。隨後提供了多個應急外用方,如用童便或生蘿蔔汁內服急救,外用大黃末調香油或桐油,炒黑的大麥研末乾摻或油調,雞蛋黃油調大黃末,以及由牛膝、麻油、黃蠟、乳香製成的膏,用老松樹皮研末等。甚至引用了《御纂金鑑》中的鶯粟花(罌粟花)加輕粉製膏方,顯示了作者在民間驗方之外,也參考了官方醫書中的成熟經驗。這些方劑多採用易於取得或炮製的藥材,製法相對簡便,體現了在緊急情況下實用為上的原則。它們多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是傳統中醫外科處理傷口的常用思路。
卷四《痘疹易知》,是全書中針對特定傳染病的專門章節。痘疹(即天花)在古代是極為兇險且普遍的傳染病,死亡率高,倖存者也常留下嚴重疤痕。因此,古代醫家對其研究極深,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此卷獨立成篇,體現了痘疹在當時的重要地位。雖然提供的文本節選沒有具體的方劑內容,但其分章標題「論述痘疹之道」、「論述痘疹之方」、「論述痘疹之法」清晰地表明,此卷不僅討論了痘疹的病因、病機、病證辨識這些基礎理論(道),還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劑(方),並可能涵蓋針灸、按摩、導引等其他療法(法)。清熱解毒、疏風透表、養陰潤燥是治療痘疹常用的基本治則,前者用於清解疫毒,中者用於促進疹子順利發出,後者則用於保護津液、防止化燥,這些治則反映了中醫對痘疹病程發展的認識。專門辟出一卷詳論痘疹,足見作者對此病的重視程度以及當時社會對痘疹防治的迫切需求。
總而言之,《經驗良方全集》是一部體現了清代醫家經驗積累和實用精神的重要醫書。它不僅是一本簡單的方劑彙編,更蘊含了中醫養生防病的哲學思想,涵蓋了從慢性調理到急性救治的多個層面。作者姚俊通過系統的編排(道、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收錄了大量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劑。書中對生活方式的強調,對虛實寒熱的辨證,對急症處理的務實方法,以及對特定傳染病的專門論述,都使其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和史料價值。它不僅反映了清代中醫對各種疾病的認識水平和治療方法,也體現了醫家濟世救人的仁心,特別是為那些難以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人們提供了一份寶貴的醫療指南。雖然部分內容(如急治中對冷水的態度)與現代醫學觀念有所差異,需要後人批判性地繼承和應用,但其絕大多數方劑和養生理念,至今仍在中醫臨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醫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