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20)
卷二 (20)
1. 癱瘓
癱音灘。風癱,筋脈拘急,麻痹不仁,方書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
用紫色浮萍,曝乾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以豆淋酒化服三丸,汗出愈。
豨薟毯,(救民易方,治周身癱瘓,瘋痰諸症,口眼歪斜,久臥不起,並皆治之。又明目黑髮,強健筋力,效不盡述。
五日採豨薟草去根、花並子,淨用莖葉,九蒸九曬,層層灑酒與蜜水制之,至極香。搗羅為末,蜜丸如皂角子大,名豨薟毬。每服二十個,隨增減,以米湯下。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修合俱可。《本草》豨薟草有二種,南北不同,南方一種名曰花菜。
治癱瘓秘方
熟牛骨髓一碗,熟白蜜一斤半,濾過,加炒白麥一斤,炒黑,乾薑末三兩,四味和勻,如彈子大。每日三四丸細嚼,黃酒下,大效。
白話文:
癱瘓,其發音類似灘。風癱,指的是筋脈緊繃,身體麻木失去知覺。醫書上常見治療左邊癱瘓右邊無力的三十六種風病。
使用紫色的浮萍,曬乾後研磨成粉。再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搓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服用時,以浸泡過豆子的酒溶解三顆藥丸,待出汗後即可見效。
豨薟毯,(根據救民易方,能治療全身癱瘓,以及各種風痰症狀,口眼歪斜,長期臥牀不起等症狀,都能得到治療。此外,它還能明亮視力,讓頭髮變黑,強健筋骨,效果無法一一詳述。
在特定的五天裡採集豨薟草,去除根部、花朵和種子,只留下莖葉,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曬乾,每一層都要灑上酒和蜜水進行處理,直到散發出極濃鬱的香味。然後搗碎篩選成粉末,再加入蜂蜜揉成皁角籽大小的丸子,命名為豨薟毬。每次服用二十顆,可依個人情況調整劑量,用米湯送服。或者選擇在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這幾天製作藥丸都可以。《本草》記載,豨薟草有兩種,南北方產地不同,其中南方的一種名叫花菜。
治療癱瘓的祕方
取一碗熟透的牛骨髓,加上一斤半的熟白蜜,先過濾一遍,再加入一斤炒至黑色的小麥,和三兩炒過的乾薑末,將四樣材料混合均勻,搓成彈珠大小。每天服用三四顆,細嚼慢嚥,用黃酒送服,效果顯著。
2. 霍亂
癨音霍。霍亂,吐病。按方書作霍亂。皆濕熱寒氣,七情內傷,六氣外感所致,或轉筋腹痛,或煩悶脹滿,或中惡吐逆,各證不一,乾霍亂難治。又治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吐利,出冷汗三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云: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便一升,和溫酒服,少頃,吐下愈。(見柳宗元纂救三死方)
治霍亂吐嘔方
綠豆粉,白糖(各二兩)
以新汲水調服而愈,並治痢。
治霍亂吐瀉
用陰陽水飲之,切不可服米湯、薑湯。
治暴急霍亂吐瀉方
陳皮(五錢),藿香(五錢),黃土澄水二鍾,煎一鍾服之,垂死立生。
霍亂吐瀉,頭眩,眼暈,四肢厥冷。用藥稍遲無效。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水三碗,煎服。
又方:鍋底煤五分,灶額上煤一錢,滾水攪千下,服。
又:吐瀉不下,轉筋入腹,汗出氣冷欲絕者,炒鹽一兩,牙皂一錢,水煎服,取吐。胃氣一回,即愈。
又方:屋上吊揚塵,開水沖,澄清服。
又方:牛欄牆上干牛糞焙焦,開水沖服。
白話文:
[霍亂]
霍亂,是一種突然發作的疾病,主要症狀為嘔吐。根據古醫書記載,霍亂是由濕熱、寒氣,或是情緒內傷及外在環境因素所導致,可能出現腹部抽筋疼痛、煩躁悶脹、惡心嘔吐等不同症狀,乾霍亂尤其難以治療。治療霍亂時,不能催吐也不能使用瀉藥,若出現嘔吐、瀉肚及大量冷汗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據河南房偉所述,可將一大匙鹽炒至黃色,再與一升童子尿及溫酒混合服用,不久後,嘔吐和腹瀉症狀即可緩解。
以下是幾個治療霍亂嘔吐的處方:
-
使用綠豆粉和白糖各二兩,以新鮮抽取的井水調合服用,可治癒此病,同時也適用於痢疾。
-
遇到霍亂吐瀉情況,應飲用陰陽水,切勿食用米湯或薑湯。
-
若遭遇突然且嚴重的霍亂吐瀉,可用陳皮和藿香各五錢,加入二鍾黃土澄清的水,煎煮至剩下一鍾水量後服用,即使病危也能起死回生。
若霍亂患者出現頭暈、視線模糊及四肢冰冷的症狀,治療需立即進行,否則效果不佳。
- 可使用吳茱萸、木瓜及食鹽各五錢,一同炒焦後,以三大碗水煎煮服用。
另一個處方是:取鍋底煤灰五分和爐竈上方的煤灰一錢,用滾水攪拌一千次後服用。
-
若出現吐瀉不止、腹肌抽搐且汗出氣冷的危急情況,可將一兩鹽炒熟,加上一錢牙皁,用水煎煮服用,直至嘔吐,待胃氣恢復即可痊癒。
-
另一處方為:取屋頂的懸浮塵埃,用開水沖泡並澄清後服用。
-
或者,可將牛欄牆上的乾燥牛糞燒焦,用開水沖泡服用。
3. 蛔病
痐音回,腹蟲聚而成矣。方書秣陵人張景腹脹面黃,醫不能療。南北朝徐嗣伯曰:此石蛔耳。當得死人枕煮服,及煮枕以湯投之。得大利,出蛔蟲,頭堅如石,病即差。或問故。曰:石蛔者,久蛔也。蛔音回,人腹中長蟲。一曰胃蟲,形類蛇蛔。《說文》本作蛕,俗作蛔,痐從疒,蓋指疾言,非痐即蛔也。
安蛔方,蓋蟲聞椒則伏,凡蟲齩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川椒(去閉口者,不用),滾水吞下,即止。(試驗甚速)
白話文:
【蛔蟲病】
蛔蟲病,是由腹中的寄生蟲聚集所引起。南北朝時期,秣陵有位名叫張景的人腹部脹大、面色蠟黃,看遍醫生卻無人能治。當時,徐嗣伯診斷說:這是石蛔蟲病。他建議用死人的枕頭煮水服用,並將煮過的枕頭水餵給患者喝。結果,張景排出了大量蛔蟲,這些蟲子頭部堅硬如石,病情隨即好轉。有人問爲什麼,徐嗣伯解釋:石蛔就是長期存在的蛔蟲。蛔蟲,是人體內的一種長型寄生蟲,又名胃蟲,外形類似蛇。據《說文解字》,原本寫作"蛕",一般則寫作"蛔"。而"痐"字,從病字邊,是指疾病,而非專指蛔蟲。
至於治療蛔蟲的方法,因爲蟲子聞到胡椒的味道就會靜止不動,所以凡是因蟲咬引起的腹痛,表現爲臉色蒼白、嘴脣紅潤,時發時止的症狀,可以使用四川胡椒(去除未開口的胡椒,不用)。用滾水吞服,疼痛就能立即停止,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病症請遵醫囑。
4. 瘢症
瘢音班,痍也。痍處已愈,有痕曰瘢,楚國先賢傳,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之消瘢。
治汗班,用密陀僧為末,隔年米醋調搽,即愈。
又方:用水紅花連莖帶葉,渾身揸之,數次即愈。
又方:白附子、硫黃、陀僧各一錢為末,用生薑揸,三五日即愈。
又方:陀僧一兩,官粉一錢為末,揸之。
又方:土貝母(一兩),南硼砂(五錢),冰片一分,共為末,揸之即愈。
治汗體臭
陀僧(一錢),枯礬(五分),鉛粉(一錢),硫黃(五分)
共為細末,揸之,忌蔥蒜。
白話文:
【疤痕】
「瘢」字的發音與「班」相同,指的是傷口。當受傷的地方已經痊癒,但留下痕跡時,我們稱之為「瘢」。根據楚國先賢傳記,孔休曾經臉頰受傷留下了疤痕,後來王莽賜予他玉屑和白附子香,讓他消除疤痕。
治療汗斑,可以使用密陀僧研磨成粉末,再以隔年的米醋調和塗抹,就會好轉。
另一個方法:使用水紅花,包括莖和葉,全身搓揉幾次,就能痊癒。
另一個方法:取白附子、硫磺和密陀僧各一錢,磨成粉末後,用生薑搓揉,三到五天即可痊癒。
另一個方法:取密陀僧一兩,官粉一錢,混合成粉末,然後搓揉。
另一個方法:取土貝母一兩,南硼砂五錢,冰片一分,全部混合成粉末,搓揉後就能痊癒。
治療汗臭體味:
取密陀僧一錢,枯礬五分,鉛粉一錢,硫磺五分,一起研磨成細粉,然後搓揉,同時要避免食用蔥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