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四 (28)
卷四 (28)
1. 痘疹易知藥性
金銀花,味甘,性平。解痘後之餘毒,紅紫毒盛者尤宜。又解目中之毒。
桃仁,苦、甘,性寒。潤大腸血秘之難便,破大腸久蓄之血結。
甘菊花,味甘,微寒。清頭目之風邪。
紫厚朴,苦辛,性溫。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可。
燈心,味平,性淡。利小水,除心腫。
蒼朮,味甘,性溫。燥脾而去濕,消食而寬中。
牽牛,味苦,性寒。入肺經而利小便,通大腸而消水腫,亦能除氣分之濕熱。
天花粉,甘、苦,性寒。除內熱而止乾渴,化痰涎而止咳嗽,能消毒,亦能通經。
竹葉,苦辛,性寒。除新舊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盛之上衝。
山豆根,味苦,性寒。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食少而瀉者勿服。
枳實,苦、酸,微寒。消胸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堅積。
知母,味苦,性寒。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陽勝,滋化源之陰生。
五味子,味酸,性溫。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
山藥,味甘,性溫。助脾益腎。
車前子,味甘,性寒。止泄瀉,利小便猶能明目,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牛黃,味苦,性寒。護心解毒,清火開痰。
鹿血,甘、溫,無毒。大補虛損,益精血,解痘毒,亦解藥毒。
豬苓,味淡、甘,平。入足太陽,瀉膀胱,開腠理,利小便。
細辛,味辛,性溫。走少陰谷病之首痛,散三陽數變之風邪。
麥芽,味甘,性溫。消食健脾。
神麯,味甘,性溫。開胃口,進飲食。尤能消中焦之停滿。
杏仁,味苦,性溫。開心氣之閉塞,止嗽亦得。
訶子肉,味苦,性溫。塞脾虛之滑瀉。
大棗,味甘,性溫。助脈強神,大和脾胃。
紅花,味辛,性溫。治痘中之血熱,多則行血,少則引血歸經。
川牛膝,味苦、酸,平。活血而生血,引諸藥以下行。
半夏,味辛,性溫。除濕熱,化痰誕,大和脾胃,亦止嘔吐。
牡丹皮,辛、苦,性寒。退陰中之伏火,散血熱之氣結。
地骨皮,味苦,性寒。退痘後之虛熱。
川貝母,辛、苦,微寒。治毒痰而利心肺。
藿香葉,味辛,性溫。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
乾薑,生則味辛,炮則味苦;生則逢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和平。
梨,味甘,性寒。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止嗽除渴。生則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尤妙。去核將白糖裝滿,入花椒七粒,蒸熟,一則去風,一則養脾。
白話文:
痘疹易知藥性
金銀花味甘性平,能解痘疹後的餘毒,尤其紅腫紫暗毒盛者更適合。也能解目中之毒。
桃仁味苦甘性寒,能潤滑大腸、改善血秘難便,並能破除大腸久積的血塊。
甘菊花味甘微寒,能清熱解表,治療頭目風邪。
紫厚朴味苦辛性溫,能溫暖胃部、去除嘔脹,也能消痰。
燈心味平性淡,能利尿消腫,消除心腫。
蒼朮味甘性溫,能燥濕健脾,消食和胃。
牽牛味苦性寒,能利尿,通便,消水腫,也能去除氣分濕熱。
天花粉味甘苦性寒,能清熱解渴,化痰止咳,具有解毒和通經的作用。
竹葉味苦辛性寒,能清熱解暑,治療新舊風邪引起的煩熱,以及喘促氣盛。
山豆根味苦性寒,能解熱毒,止咽喉痛,但食少腹瀉者忌服。
枳實味苦酸微寒,能消散胸中虛痞,排出心下停水,化解久積的稠痰,以及多年的堅硬積塊。
知母味苦性寒,能瀉腎虛火,治療盜汗骨蒸,以及虛勞陽盛,滋養陰液。
五味子味酸性溫,能滋補腎經不足之水,收斂肺氣耗散之金,能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
山藥味甘性溫,能健脾益腎。
車前子味甘性寒,能止瀉利尿,還能明目,利尿而不傷氣,與茯苓功效相似。
牛黃味苦性寒,能護心解毒,清熱化痰。
鹿血味甘溫無毒,能大補虛損,益精血,解痘毒,也能解藥毒。
豬苓味淡甘性平,能利尿,疏通皮毛。
細辛味辛性溫,能治療少陰經頭痛,以及三陽經風邪。
麥芽味甘性溫,能消食健脾。
神麴味甘性溫,能開胃進食,尤其能消解中焦停滯。
杏仁味苦性溫,能治療氣逆閉塞,也能止咳。
訶子肉味苦性溫,能治療脾虛引起的泄瀉。
大棗味甘性溫,能益氣養血,健脾胃。
紅花味辛性溫,能治療痘疹中的血熱,用量多則活血,用量少則引血歸經。
川牛膝味苦酸性平,能活血生血,引導藥物下行。
半夏味辛性溫,能除濕熱、化痰、健脾胃,也能止嘔吐。
牡丹皮味辛苦性寒,能清熱涼血,散瘀消腫。
地骨皮味苦性寒,能治療痘疹後的虛熱。
川貝母味辛苦微寒,能治療毒痰,有利於心肺。
藿香葉味辛性溫,能開胃進食,治療霍亂和嘔逆。
乾薑生薑味辛,炮薑味苦;生薑能發散寒邪,炮薑能溫胃和中。
梨味甘性寒,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止咳除渴。生梨清熱利尿,熟梨滋陰潤燥。人們只知道它清熱消痰,卻不知道它散風的功效更好。去核後放入白糖和七粒花椒,蒸熟,既能散風,又能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