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癜風

癜音殿。癜,風班片也。有紫白二種,李時珍曰:治癜用茄蒂蘸硫黃末摻之,取其能散血。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各從其類也。

又治紫癜方: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效。見《本草綱目》。

治白癜風

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每日二服。一月絕根。

又方:福靛,小便調勻,以新青布蘸藥揸之。

又方:白附子、硫黃等分為細末,用帶皮生薑自然汁調勻,以茄蒂蘸藥搽之。

又方:羊蹄根去心,和肥皂搗爛,丸如彈子大,一丸布包搽,一丸洗浴三四次可愈。

白話文:

【癢音殿】

癢,指風疹的症狀。癢有紫色和白色兩種,李時珍說:治療風疹可用茄子的果蒂蘸上硫磺粉塗抹,因為它能散血。如果是白色風疹,就用白色的茄子蒂;如果是紫色風疹,就用紫色的茄子蒂。每種都應使用相應的。

又有一個治療紫色風疹的方法:用醋磨碎知母擦在患處,每天三次,效果顯著。參考自《本草綱目》。

治療白癜風:

白蒺藜籽六兩,生長後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水送下,每天服用兩次。一個月後,風疹就會根除。

另外一個方子:福靛,用小便調和均勻,然後用新的青色布蘸藥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子:白附子和硫磺按等份研成細末,用帶皮的生薑的自然汁調和均勻,再用茄子的果蒂蘸上藥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子:羊蹄根去掉中心部分,與肥皂一起搗碎成糊狀,做成大小如彈子的丸子,一丸包在布中塗抹患處,一丸洗澡三到四次就能痊癒。

2. 痃症

痃音賢,六書故癖積,弦急也。亦作弦。《本草》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效。

專治橫痃經驗方,此疾患於肚角,或左或右,初起如橄欖,微疼,漸大如雞蛋甚硬。每日發寒熱,須急治。但生於膜內,不能破,不治以至內潰,不可救藥矣。切忌開刀,須用後藥調治,萬無一失。

大戟,白芥子,甘遂(各四錢),共為細末,丸如桐子大,每日三次,空心用淡薑湯送下十丸。不宜多服,不可間斷,以消散為止。再服藥粥開後。

糯米、皂角刺(用布包煮)作點心服,日二次。

白話文:

痃癖是一種疾病,症狀是肚子一側出現硬塊,一開始像橄欖般大小,輕微疼痛,之後會逐漸變大如雞蛋,而且很硬。患者每天會發燒、發冷,需要緊急治療。這種病症發生在腹膜內,不能開刀,必須用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治療方法是用大戟、白芥子、甘遂等藥材製成藥丸,每天三次,每次十丸,空腹用淡薑湯送服。不可服用過量,也不可間斷,直到症狀消散為止。之後再服用糯米和皂角刺煮成的粥,一天兩次。

3. 疳疾

疳音甘,小兒食甘物,多生疳病。疳有五:心、肝、肺、脾、腎也。治疳先辨冷熱肥瘦,初病為肥熱疳;久病為瘦冷疳。五疳諸積,腹大青筋,面黃飢瘦,或腹痛以蔥椒煮蝦蟆食之,立效。

走馬疳

銅綠,杏仁,滑石,各等分為末,擦之即愈。

五疳消食丸(□□殺蟲退熱磨積)

使君子肉(炒),麥芽(炒),神麯(炒),廣陳皮,蕪荑仁(炒),龍膽草,黃連(炒),山楂肉(各等分)

白話文:

「疳」這個字念作「甘」,小孩子吃太多甜食容易導致疳病。疳病分為五種:心疳、肝疳、肺疳、脾疳和腎疳。治療疳病要先判斷是寒熱、肥瘦,初期病症多為肥熱疳,久病則為瘦冷疳。五種疳病以及積食都會導致腹痛、腹脹、筋骨瘦弱、面色發黃、體重下降。可以用蔥、辣椒煮青蛙肉治療,效果顯著。

走馬疳可以用銅綠、杏仁、滑石等分研磨成粉末擦拭,即可痊癒。

五疳消食丸具有殺蟲、退熱、磨積的效果,由使君子肉(炒)、麥芽(炒)、神麯(炒)、陳皮、蕪荑仁(炒)、龍膽草、黃連(炒)、山楂肉等分組成。

共為細末,用陳米糊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米湯化下。余方載兒科雜治門。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用陳年的米糊來製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類似於芡實,每次服用一個藥丸,請使用米湯來吞服。此配方列於兒童科各種疾病的治療部分。

4.

瘚通作厥,氣逆也。《內經·厥論》曰:陽氣衰於下,為寒厥。陰氣衰於下,為熱厥。注:厥者,逆也。正氣逆上,卒仨眩僕。輕者漸蘇,重者不起。陰陽之氣衰於內,故二厥由之而生,方書陰厥、陽厥有八,陽衰陰湊,五指至膝皆寒,曰寒厥;陰衰陽湊,足下熱,循三陰而上逆,曰熱厥;怒火起,肝血莞於上,曰薄厥;煩勞擾陽,火炎水乾,至夏益亢,孤陽厥逆如煎,曰煎厥;五屍之氣亂人陰陽,暴厥如死,曰屍厥;寒痰迷悶,四肢逆冷,曰痰厥;冒寒吐蛔,曰蛔厥:中風身溫而痰涎多,中氣身冷而痰涎少,總曰氣厥。其方有內治、外治。

治暴瘚

凡人涎潮於心,卒然倒僕,急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用火炭沃醋,使醋氣衝入鼻中,良久自醒。或搗韭菜汁灌鼻,或用皂角末吹鼻,得嚏即醒。如倉卒無藥,急於人中穴,及兩足大拇指,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余方載急治門。

白話文:

癲癇發作,是因為氣逆上衝。古代醫書《內經·厥論》中說,陽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寒厥;陰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熱厥。厥,指的是逆反。正氣逆上,就會突然昏倒。輕者慢慢恢復,重者無法醒來。陰陽之氣衰弱於內,就會產生這兩種厥症。醫書中將陰厥、陽厥分為八種:陽氣衰弱,陰氣聚集,五指到膝蓋都冰冷,稱為寒厥;陰氣衰弱,陽氣聚集,腳底發熱,循著三陰經向上逆衝,稱為熱厥;怒火上升,肝血湧向頭部,稱為薄厥;勞累過度,陽氣虛弱,火炎水乾,夏季更加嚴重,陽氣逆衝,如同煎熬,稱為煎厥;五屍之氣擾亂人體陰陽,突然昏厥如同死亡,稱為屍厥;寒痰阻塞,四肢冰冷,稱為痰厥;受寒吐蛔,稱為蛔厥;中風,身體溫熱,痰涎很多,稱為氣厥;中氣虛弱,身體冰冷,痰涎很少,也稱為氣厥。治療方法包括內治和外治。

治療突然發作的癲癇

如果有人突然昏倒,口中流口水,應立即扶他進入溫暖的房間,扶著他坐正。用火炭加熱醋,讓醋氣衝入鼻孔,過一會兒就會醒來。或者搗碎韭菜汁灌鼻,或者用皂角末吹鼻,打噴嚏就會醒來。如果臨時沒有藥物,可以趕快灸人中穴,以及雙腳大拇指指甲邊緣一韭葉寬的地方,各灸三到五壯,就會恢復。更多治療方法,請參考急救篇。

5.

癖音僻,瘕癖脧病積聚也。方書小兒有癖疾,始如錢大,發熱,漸長如龜,如蛇,如豬肚。內有血孔通貫,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下與臍相對,間有動脈處,為癖疾之根。宜補脾養氣,清熱消塊。又楊士瀛《直指方》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宜養胃。李時珍曰:芫花與甘草相反。

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飲癖,以甘遂、大戟、大黃、甘草同用,蓋欲其大吐以泄濕,因相反而相激也。

白話文:

「癖」的發音是「僻」,瘕癖指的是體內病積聚成的腫塊。醫書記載,小兒患有癖疾初期像銅錢大小,會發熱,逐漸長大像龜、蛇、豬肚一樣。腫塊內有血管貫穿,外面有筋膜包覆,筋膜直通背脊,下方與臍相對,中間有血管經過,這是癖疾的根源。治療應以補脾養氣、清熱消塊為主。楊士瀛在《直指方》中指出,治療癖疾需要用芫花利水,之後要養胃。李時珍則說芫花與甘草相克。胡洽在《居士方》中治療痰癖、飲癖,用甘遂、大戟、大黃、甘草一起服用,目的是藉由大吐的方式來排除濕氣,由於甘遂、大戟、大黃與甘草相克,因此可以相互激發藥效。

6. 𤸎

𤸎音謁,傷熱。又音渴,內熱病。本作暍。方書有受暑中暍,有受涼中暑中暍,布蘸熱湯熨臍即蘇,中暑用石楠葉煎服效。

治消渴方,用繅絲湯飲之。

治腎虛消渴難治者,用黑大豆炒、天花粉各等分,打糊丸桐子大,每用黑豆湯下七十丸,日二服。

白話文:

這段古代醫學文字的意思是:

「𤸎」這個字,讀音為「謁」,指因外熱引起的傷害。又讀音為「渴」,表示內熱所致的疾病。古籍中也寫作「暍」。醫書中記載,有因暑熱中暑而導致「暍」的,也有因寒涼中暑而導致「暍」的。可以用熱水浸濕布巾敷於肚臍,即可緩解。中暑可以用石楠葉煎服,療效顯著。

治療消渴症的方劑,可以用蠶絲煮成的湯汁飲用。

治療腎虛所導致的難治性消渴症,可以用黑豆炒熟,與天花粉等量研磨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用黑豆湯送服七十丸,一天服用兩次。

7.

痿音威,濕熱成痿。方書痿有濕熱、濕痰、瘀血。血虛屬肝腎;氣虛屬脾肺。或骨軟筋急,或腰膝冷痛。宜瀉陰火,滋腎水,去風濕健脾。牛膝釀酒及骨碎補浸酒服之。

治羸瘦陰痿經驗方

豬腰子,枸杞葉,豆豉汁,入蔥、椒鹽作羹,常服良。

白話文:

【痿症是由於濕熱所引起。中醫古籍中提到的痿症類型包括濕熱、濕痰、瘀血等。血虛的情況多與肝腎相關,氣虛則與脾肺有關。可能出現骨軟、筋緊、腰膝冷痛的症狀。治療上應採取清熱降火、滋潤腎水、祛除風濕、強健脾胃的策略。可使用牛膝泡酒和骨碎補浸泡的酒來服用。

以下為治療虛弱、陰痿的經驗方:

使用豬腰子、枸杞葉和豉汁(一種發酵豆製品),加上蔥、椒鹽一起烹煮成湯,經常食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