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痄音乍,痄疨病甚,又瘡不合也。朱氏《集驗方》云: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道士贊寧用赤小豆七七粒為末,傅之,愈。

白話文:

「痄」這個字讀作「乍」。當「痄疨」病情嚴重時,也可能會出現傷口不易癒合的情況。根據朱氏的《集驗方》記載,當宋仁宗還在東宮為太子的時候,他患了痄腮(即腮腺炎)。當時道士贊寧用四十九粒赤小豆研磨成粉,然後敷在患處,最後病情得以康復。

2.

痓音癡,去聲。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張仲景《金匱》曰: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瘛瘲,諸藥不己,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注:身柱,脊三椎下,大椎一椎下,陶道大椎下也。又曰:痓家脈築築而弦直之下行,歙程玠《醫徑》痓病屬太陽經,先中風,又感寒濕二氣,發熱惡寒,與傷寒似,但項背反強硬,口噤如癇狀,此為異耳。無汗,剛痓也。

大黃加獨活防風湯。有汗,柔痓也。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白話文:

【痙】

「痙」這個字讀作「癡」,發去聲。痙證共有五種,秦越人在《難經》中提到:督脈若生病,會出現脊椎僵硬且厥逆的症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脊椎僵硬的情況,是五種痙證的總稱。患者突然間口齒緊閉,背部向後弓起,並且抽搐,各種藥物都無法緩解病情,可以試著灸療身柱、大椎和陶道等穴位。註解:身柱位於第三節脊椎下方,大椎則是在第一節脊椎下方,陶道就在大椎下方。他又說:痙證患者的脈搏堅硬而弦直,往下行走。歙程玠在《醫徑》中指出,痙病屬於太陽經範疇,先是受到風邪影響,再被寒濕二氣所侵襲,導致發燒怕冷,這與感冒類似,但是特徵在於脖子和背部特別僵硬,嘴巴緊閉,類似癲癇的狀態,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如果患者不出汗,則是「剛痙」。

治療剛痙,可使用「大黃加獨活防風湯」。若是患者有出汗的現象,則是「柔痙」。

治療柔痙,可用「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3.

方書胎毒也。有終身不出者,神痘法。凡痘汁納鼻,呼吸即出。又秘法,焙白水牛耳中蝨,先三服之。即不出。又兒初生,搜去口中小血塊,啼則塊入腹中,不可得取,剪臍帶燒灰,每一分辰砂拌之,乳汁塗兒口,逾日徐結一皮終身不出痘。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古代防範痘疹(如天花)的方法,大意如下:

這就是古人說的胎毒,也就是痘疹。有些人一生都不會出痘。有一種神妙的痘疹療法治法,就是將痘疹的疹汁滴入鼻中,經由呼吸就能引發出痘疹。

另外還有一個密傳的療法,就是將白水牛耳朵裡的蝨子烘乾後磨成粉,讓小孩先吃下三劑,這樣就可能不會長痘疹。

再來,新生兒出生時,要立即清除他口腔中的小血塊,如果嬰兒一哭,血塊就會吞進肚子裡,就無法清除了。可以將剪下的臍帶燒成灰,再混一些辰砂,用母乳調和後塗在嬰兒口中,過一天就會慢慢結成一層皮,這樣孩子終身就不會出痘疹了。

以上就是古代的一些預防痘疹的方法。

4.

瘇音塚,脛氣足腫也。方書風腫,熱腫,水腫,濕腫,氣腫,虛腫,積腫、血腫,或面目浮腫,或通身腫滿,或手足虛浮,或腫自足起,或水腫入腹,腹堅脹滿,漸成黃病。宜逐三焦停水,去舊水,養新水,消濕熱。婦人妊娠浮腫者,謂之子氣。乃積風所致,不宜以水腫治之。

天仙藤同香附、陳皮、烏藥、紫蘇煎服,良。黃腫服藥少效。採蒼耳葉根,熬成膏服之。蒼耳子能入腦除風,通行四肢,功同豨薟,亦能補骨髓卻病。余方雜載。

白話文:

【病症】其名為瘇,發音與塚相同,指的是小腿的氣血不暢導致的腳部腫脹。在古方書籍中,有風腫(因風邪引起的腫脹)、熱腫(因熱毒引起的腫脹)、水腫(因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腫脹)、濕腫(因濕氣過重引起的腫脹)、氣腫(因氣滯引起的腫脹)、虛腫(因體虛引起的腫脹)、積腫(因積聚物引起的腫脹)、血腫(因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腫脹)。這些病症可能只出現在臉部或全身,也可能僅限於手腳,或者從腳部開始向上蔓延,甚至水腫進入腹部,導致腹部堅硬且膨脹,久而久之可能形成黃疸病。

治療上,應當排除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中的停滯水液,去除體內舊有的水分,促進新鮮水分的生成,同時消除濕熱。

對於懷孕期間出現的浮腫,被稱為子氣,是由於積累的風邪所導致,不應該用治療水腫的方法來處理。

使用天仙藤、香附、陳皮、烏藥和紫蘇煎煮服用,效果良好。對於黃疸性腫脹,服用藥物效果較差時,可以採集蒼耳葉和根部,熬煮成膏狀服用。蒼耳子能夠進入腦部驅風,促進四肢血液循環,其功效類似於豨薟,也能夠滋補骨髓,增強體質。其他治療方法則參見各種雜誌。

5.

瘊音侯,疣小者,俗謂之瘊子。方書地膚子、白礬各等分,煎湯洗數次,瘊盡消。

白話文:

「瘊」這個詞讀作侯,指的是較小的疣,一般我們常稱之為「瘊子」。根據古醫方記載,可以使用地膚子和白礬,兩者份量相等,煎煮成湯後用來清洗患部多次,瘊子就會消失無蹤。

6.

㾬音痎。《本草》云:老瘧發作無時,名㿇瘧,俗呼妖瘧。

用山中龜燒灰,頓服二錢,當微利,用龜頭良。

白話文:

「㾬」這個字的發音與「痎」相同。根據《本草》記載:老是不定時發作的瘧疾,被稱為「㿇瘧」,一般民間則稱之為「妖瘧」。

治療這種病的方法是,將山中找到的龜燒成灰,一次性服用約二錢的量,這樣會有輕微的瀉下效果,如果能使用龜頭來燒灰效果更佳。

7.

瘍音羊,曲禮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沐。方書汗班謂之癰瘍,赤者名赤疵。

硫黃、附子末醋調,塗之良。余方載瘰癧門。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瘍」這個字的發音就像「羊」,根據「曲禮」這本書中提到,如果頭部有傷口就要洗頭,身體上有瘍就要沐浴。在一些古醫書中,汗斑被稱作癰瘍,如果是紅色的就叫作赤疵。

治療上,可以將硫磺和附子研磨成粉末,再用醋調和後塗抹在患處,效果不錯。至於其他的療法,我就放在治療淋巴腺炎的部分了。

8.

瘖音因,不能言也。方書暴瘖由水衰火旺,熱乘肺金,復為寒氣怫鬱,故猝啞無聲也。經言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痱者,廢也。又小兒癇後,患瘖。

天南星濕紙裹煨,為末,雄豬膽汁調服良。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瘖」就是聲音沙啞,無法說話的意思。古醫書上說,突然的聲音嘶啞是由於體內的水份不足,火氣旺盛,熱氣影響到肺部,再加上受到寒氣的壓抑,所以會突然間發不出聲音。醫學經典上提到,如果體內的精氣被過度消耗導致厥逆,就會產生聲音嘶啞和肢體無力的症狀,這都是因為腎臟虛弱所致。其中,「痱」字在此處代表的是肢體無力或廢用的狀態。另外,小孩在癲癇發作後,也可能出現聲音嘶啞的問題。

治療方法是:將天南星用濕紙包裹後進行烘烤,然後研磨成粉末,再以雄豬的膽汁來調和服用,效果良好。

9.

癌音品,癌瘡,上高下深,累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用生井蛙皮煅存性,蜜水調服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癌症」,描述症狀為:癌症就像長了瘡,位置高且深入皮下,形狀層層疊疊猶如瞎子的眼睛,顏色呈現青色,每顆上面都像伸出一條舌頭,病竈深達內臟,毒性極強。

至於治療方式,古人建議使用活井蛙的皮,經過煅燒保留其藥效,再以蜂蜜和水調和後服用,有良好的療效。

10. 𤸲

𤸲音蒸,骨蒸病。按方書本作骨蒸,謂發熱,膚如火灼。凡骨蒸煩熱,以地骨皮同防風、甘草煎服,良。

白話文:

「骨蒸病,這個詞中的'𤸲'字讀作蒸。根據醫書記載,所謂的骨蒸病是指患者會發高燒,皮膚感覺像被火燒一樣。對於有骨蒸病引起的煩躁和高熱,可以用地骨皮配合防風和甘草一起煎煮服用,效果很好。」

11.

瘻音漏,頸腫也。方書蠍螻五孔交通。半夏末水調塗,良。

白話文:

「瘻」這個字的發音與「漏」相同,指的是脖子腫脹的情況。在古代醫書中有提到,使用像蠍子和螻蛄這類有五孔相通的生物來象徵治療方法的通達。具體療法是,將半夏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塗抹於患處,效果非常好。

12.

瘤音留,腫也。與肬異,肬,贅也。與肉偕生者為肬,病而漸生者為瘤。醫人割瘤多死,從留,寓戒也。方書瘤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獨血瘤不可療,骨脂諸瘤用軟堅藥治之。又方云:腋下癭瘤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者,用盛茶敗瓢,燒存性,研末,塗之,水出自消。苦瓠瓢年久者良。

又《危氏得效方》用甘草煎膏,以筆塗瘤四圍,塗三次,乃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醋調,別以筆塗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瘤縮小,復以甘草膏塗小暈,仍塗前藥愈。

又,瘤,亦有不傷人者,泰和尹直謇齋瑣綴錄,成化甲辰,徐州一婦初孕時,肋骨下生一瘤,漸長核大,及彌月,兒從瘤產,有司具聞,月給膳米,子母無恙。

白話文:

【瘤】

瘤,其發音與「留」相同,指的是身體上出現的腫塊。它與「贅」不同,「贅」是身體上天生就有的突起物;而瘤則是因疾病逐漸形成的。過去,醫生在進行瘤的切除手術時,病人往往會因此喪命,「瘤」字的造字源由,即在於此,象徵著對此種疾病的警示。根據古籍記載,瘤可分為六大類: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其中,唯有血瘤無法治療,其餘如骨瘤、脂瘤等則可透過軟化堅硬組織的藥物來治療。

另有一種方法提到,對於腋下形狀如同長型葫蘆的瘤,如果長期存在並開始潰爛,可以使用泡過茶的舊瓢,燒製後保留其性質,研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待水分自然排出後,瘤就會逐漸消失。而選擇苦瓠瓢且越久越好。

另外,《危氏得效方》中提及,可使用甘草煎煮成膏狀,再用筆塗抹在瘤周圍,重複三次,然後再將芫花、大戟、甘遂等量混合成粉末,用醋調和,再用另一支筆塗抹在瘤的中央,切勿讓藥物接觸到甘草膏,隔天瘤就會縮小,再以甘草膏塗抹在縮小的部分,持續這種療法直至痊癒。

此外,有些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根據泰和尹直謇齋瑣綴錄的記載,在明朝成化甲辰年間,徐州有一位婦女在懷孕初期,肋骨下方長出一個瘤,隨著孕期逐漸增大,直到分娩時,嬰兒竟然是從瘤中產出,當地官員得知此事後,每月提供她膳食補助,母子倆都安然無恙。

13.

痲音麻,痲風,熱病。本作麻,方書麻是氣虛,本是濕痰死血,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癢痛,十指麻,胃有濕痰死血,感風濕,遍體麻木。治宜行經,搜風順氣。

白話文:

【麻】

麻這個字在這裡讀作痲,所指的是痲風,或者是一種由熱引發的疾病。原本的描述用字是麻,但根據方書記載,麻感實際上是因為氣虛所致。其根本原因則是體內濕痰與死血的問題,從脈象上來看,會呈現澀且芤的情況,這表示是因死血導致的問題,歸屬於肝木系統。患者會感覺不到痛癢,手指頭會有麻的感覺,這代表胃部有濕痰和死血存在,當遇上風濕時,全身都會感到麻木。

治療上應著重於疏通經絡,搜尋風邪並順暢氣機。

14. 男婦痧症

唐棲痧藥方,五月五日午時置。(唐棲,地名,沈姓藥肆處)

蟬酥(二分),硃砂(一錢二分),丁香(一錢),巴豆仁(一錢),沉香(一錢),藿香(一錢),木香(一錢),麝香(三分),蒼朮(二錢),雄黃(六分),檀香(一錢)

加燒酒搗粽子角為丸,磁瓶貯,收貯勿冷泄氣。

上方專治陰陽反錯,冷熱交爭,受濕觸穢,中寒中暑,並山嵐毒瘴,四時不正之氣,鬱悶成痧。令人驟然腹痛,頭眩眼黑,飽脹噁心,轉筋吐瀉。手足厥冷者,服三丸。若吐瀉不出攪痛欲死,名曰絞腸痧,乾霍亂。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指甲青黑,刺之無血者,用兩服,五絕等症連用三服,以箸頭搗化,用陰陽水,或冷茶調飲即醒,孕婦忌服。

急救絞腸痧痛(此症霎時肚痛,夏時更多)

用透明生白礬為末,每服一錢,不拘男婦,用陰陽水調吞,立能止痛,百發百中。存救人心者,預帶明白礬或舟車中,或深夜可當仙丹。

治絞腸痧痛回生立驗方

用蠟燭(蓋紅者,約一錢五分)一枝,滾湯中烊打化,俟溫吃下即愈。或有吃香油亦愈。

治絞腸痧方

用明礬三四錢,滾水調勻,溫服即效。

又方:先將兩背抹下,其惡血聚指頭上,以針刺其十指甲下一分半處,出血即安。

又方:以苧麻繩蘸熱水,先於頸項刮之。次刮兩小臂,及手足曲彎處,務颳起紅紫泡,以針刺出紫血即愈。

治絞腸痧,其症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頃刻之間,忽然悶絕,切不可與以粥食,即飲米湯下咽亦死。

用炒鹽童便和服之,探吐,或十指甲後刺出血愈。或刺委中穴,在大指後內側,如韭菜葉,絞出血更妙。

治纏腰痧,腹中疼痛,眩暈昏迷,覺腰間如繩纏者。

急以真菜油一杯灌下,一吐即愈。

大凡陰痧腹痛,手足冷,身有紅點,以燈火焠之,妙。陽痧腹痛,手足暖,以針刺指出血好。

白話文:

這份來自唐代棲地沈姓藥店的古方,專門用於治療因陰陽失調、冷熱交錯、受潮濕或污濁環境影響而產生的痧症,包括了因寒暑侵襲、山區瘴氣、季節異常導致的鬱悶病症,以及突然腹痛、頭暈眼花、胃脹噁心、抽筋嘔吐或腹瀉等症狀。對於手腳冰冷者,建議服用三粒藥丸。如果嘔吐腹瀉嚴重且極度痛苦,這種情況被稱為絞腸痧或乾霍亂,甚至可能突然昏迷、失去意識、指甲呈現青黑色且針刺無血的情況,則需服用兩劑藥,對於五絕等重症則需連續服用三劑。應使用筷子頭將藥丸研碎,以陰陽水或冷茶調服即可醒來,但孕婦不宜服用。

對於急救絞腸痧痛(這種病症會突然感到劇烈的腹部疼痛,夏季尤為多見),可以使用生白礬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不分男女,以陰陽水調服,能立即止痛,效果極佳。為了救人一命,可以在隨身攜帶或在船車中備有生白礬,或在深夜時刻,它可堪比仙丹。

另一種治療絞腸痧痛的有效方法是使用一枝紅色的蠟燭(約一錢五分重),將其放入滾水中融化,待溫度適宜後飲下,病情即會好轉。或者喝些香油也可能有助於康復。

另一種治療絞腸痧的方法是使用三四錢的明礬,以滾水調勻後溫服,效果顯著。

另一種方法是先在背部輕輕摩擦,使惡血集中於指尖,然後用針在每個指甲下一分半的位置刺入,放出血液即可舒緩。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沾有熱水的薴麻繩,先在頸部刮拭,再依次刮拭雙臂及手腳彎曲部位,務必刮出紅紫色的泡泡,再用針刺破,讓紫血流出即可康復。

對於絞腸痧,患者會突然感到心腹脹滿,劇烈疼痛,想嘔吐卻吐不出,想排泄卻排不出,在瞬間就可能陷入昏迷,此時千萬不能讓其進食,即使只飲米湯也可能致命。

可用炒鹽與童子尿混合服用,促使其嘔吐,或在十個指甲後方刺出血即可康復。還可刺委中穴,位於大拇指後內側,像韭菜葉一樣的位置,將其刺破讓血流出來,效果更佳。

對於纏腰痧,患者會感到腹部疼痛、頭暈目眩、意識模糊,並感覺腰部似被繩索纏繞。

應立即給予一杯純菜油飲下,一旦嘔吐即可康復。

一般來說,陰痧腹痛伴隨手腳冰冷,身上出現紅點,可用燈火烤炙,效果極佳。陽痧腹痛伴隨手腳溫暖,則可用針刺放血,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