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9)
卷二 (9)
1. 癱瘓
癱音灘。風癱,筋脈拘急,麻痹不仁,方書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
用紫色浮萍,曝乾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以豆淋酒化服三丸,汗出愈。
豨薟毯,(救民易方,治周身癱瘓,瘋痰諸症,口眼歪斜,久臥不起,並皆治之。又明目黑髮,強健筋力,效不盡述。
五日採豨薟草去根、花並子,淨用莖葉,九蒸九曬,層層灑酒與蜜水制之,至極香。搗羅為末,蜜丸如皂角子大,名豨薟毬。每服二十個,隨增減,以米湯下。或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修合俱可。《本草》豨薟草有二種,南北不同,南方一種名曰花菜。
白話文:
癱瘓病症,風邪入侵,筋脈緊繃,肢體麻木無感。古方治療左側癱瘓、右側癱瘓,有三十六種風邪療法。取紫色浮萍曬乾研末,用蜂蜜調和成彈珠大小的丸藥,用豆淋酒化服三丸,汗出即愈。豨薟草,治全身癱瘓、精神失常、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久病臥床不起等症,還有明目黑髮、強健筋骨的功效。採摘豨薟草除去根部、花朵和種子,只取莖葉,經過九蒸九曬,層層灑酒和蜜水,直到香氣濃郁。將其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皂角大小的丸藥,稱為豨薟丸。每次服用二十粒,可依病情增減,用米湯送服。最好選擇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這幾個日子採藥和製藥。《本草綱目》記載,豨薟草分兩種,南北有別,南方的一種叫做花菜。
治癱瘓秘方
熟牛骨髓一碗,熟白蜜一斤半,濾過,加炒白麥一斤,炒黑,乾薑末三兩,四味和勻,如彈子大。每日三四丸細嚼,黃酒下,大效。
白話文:
治療癱瘓的祕方如下:
取一碗熟牛骨髓與一斤半的熟白蜜,經過過濾後,加入一斤炒至黑色的白麥,以及三兩的乾薑粉(研磨後的乾薑)。這四種材料混合均勻,形成如彈子般大小的藥丸。
每日服用三四顆,細嚼,並以黃酒送服,效果顯著。
2. 霍亂
癨音霍。霍亂,吐病。按方書作霍亂。皆濕熱寒氣,七情內傷,六氣外感所致,或轉筋腹痛,或煩悶脹滿,或中惡吐逆,各證不一,乾霍亂難治。又治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吐利,出冷汗三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云: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便一升,和溫酒服,少頃,吐下愈。(見柳宗元纂救三死方)
治霍亂吐嘔方
綠豆粉,白糖(各二兩)
以新汲水調服而愈,並治痢。
治霍亂吐瀉
用陰陽水飲之,切不可服米湯、薑湯。
治暴急霍亂吐瀉方
白話文:
「癨」的讀音是「霍」,「霍亂」是一種嘔吐的疾病。根據醫書記載,霍亂都是因為濕熱寒氣、七情內傷、六氣外感所造成,患者可能出現轉筋腹痛、煩悶脹滿、中惡吐逆等各種症狀,而且乾霍亂比較難治。還有一種霍亂,患者既不能吐也不能瀉,如果吐瀉了,還會出冷汗,汗量大約有三個斗,很快就會氣絕身亡。河南房偉說,可以用一大匙鹽熬成黃色,再加入一升童尿,和溫酒一起服用,過一會兒就會吐瀉出來,病就好了。(出自柳宗元《纂救三死方》)
治療霍亂吐嘔的方劑:
取綠豆粉和白糖各二兩,用新汲取的水調勻服用即可痊癒,也能治療痢疾。
治療霍亂吐瀉:
喝陰陽水,絕對不能喝米湯或薑湯。
治療暴急霍亂吐瀉的方劑:
陳皮(五錢),藿香(五錢),黃土澄水二鍾,煎一鍾服之,垂死立生。
霍亂吐瀉,頭眩,眼暈,四肢厥冷。用藥稍遲無效。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水三碗,煎服。
又方:鍋底煤五分,灶額上煤一錢,滾水攪千下,服。
又:吐瀉不下,轉筋入腹,汗出氣冷欲絕者,炒鹽一兩,牙皂一錢,水煎服,取吐。胃氣一回,即愈。
又方:屋上吊揚塵,開水沖,澄清服。
又方:牛欄牆上干牛糞焙焦,開水沖服。
白話文:
陳皮、藿香各五錢,黃土澄水二鍾,煎成一鍾服用,可使垂死之人立刻復生。
霍亂引起嘔吐腹瀉,頭昏眼花,四肢冰冷。用藥稍晚就無效。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一起炒至焦黃,用三碗水煎服。
另外,鍋底煤五分,灶額上煤一錢,用滾水攪拌一千下,服用。
此外,嘔吐腹瀉不止,腹部抽筋,出汗氣冷,快要斷氣時,炒鹽一兩,牙皂一錢,水煎服,促使嘔吐。胃氣恢復後,即可痊癒。
還有,屋頂上懸掛的灰塵,用開水沖洗,澄清後服用。
最後,牛欄牆上的乾牛糞,焙焦後用開水沖服。
3. 蛔病
痐音回,腹蟲聚而成矣。方書秣陵人張景腹脹面黃,醫不能療。南北朝徐嗣伯曰:此石蛔耳。當得死人枕煮服,及煮枕以湯投之。得大利,出蛔蟲,頭堅如石,病即差。或問故。曰:石蛔者,久蛔也。蛔音回,人腹中長蟲。一曰胃蟲,形類蛇蛔。《說文》本作蛕,俗作蛔,痐從疒,蓋指疾言,非痐即蛔也。
安蛔方,蓋蟲聞椒則伏,凡蟲齩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川椒(去閉口者,不用),滾水吞下,即止。(試驗甚速)
白話文:
回腸轆轆,腹中蟲聚,形成腹脹。據說南朝時期,秣陵人張景腹脹面黃,多位醫生束手無策。徐嗣伯認為是石蛔作祟,建議用死人枕头煮水服用,並將枕头扔进水中。病人服下後,腹痛減輕,石頭一樣的蛔蟲被排出,病症也隨之痊癒。有人問為何如此,徐嗣伯解釋說石蛔是長期積累的蛔蟲,由於「蛔」音近「回」,所以人腹中會長蟲。又稱胃蟲,形狀像蛇一樣。據《說文解字》記載,原本寫作「蛕」,後世通稱為「蛔」,「痐」字從「疒」,是形容病患痛苦的聲音,指的便是蛔蟲。
治療蛔蟲的方法是,用辣椒水吞服,因為蟲聞到辣椒氣味就會伏下。凡是因蟲咬導致腹痛,面色蒼白、嘴唇紅潤、發作時斷時續的,都可以用此法治療。選擇川椒,去除尖端,用滾水沖泡,服下即可止痛。效果十分迅速。
4. 瘢症
瘢音班,痍也。痍處已愈,有痕曰瘢,楚國先賢傳,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之消瘢。
治汗班,用密陀僧為末,隔年米醋調搽,即愈。
又方:用水紅花連莖帶葉,渾身揸之,數次即愈。
又方:白附子、硫黃、陀僧各一錢為末,用生薑揸,三五日即愈。
又方:陀僧一兩,官粉一錢為末,揸之。
又方:土貝母(一兩),南硼砂(五錢),冰片一分,共為末,揸之即愈。
治汗體臭
陀僧(一錢),枯礬(五分),鉛粉(一錢),硫黃(五分)
共為細末,揸之,忌蔥蒜。
白話文:
瘢痕和汗斑的治療方法
瘢痕:
瘢痕是傷口癒合後留下的痕跡。古代楚國先賢孔休曾經受傷導致臉頰留下瘢痕,王莽賜予他玉屑和白附子香,幫助他消除瘢痕。
汗斑:
第一種方法: 用密陀僧研磨成粉末,用隔年的米醋調和塗抹,就能治癒。
第二種方法: 用紅花連根帶葉,全身塗抹,塗抹幾次就能治癒。
第三種方法: 將白附子、硫黃、陀僧各取一錢研磨成粉末,用生薑塗抹,三五天就能治癒。
第四種方法: 將陀僧一兩,官粉一錢研磨成粉末,塗抹患處。
第五種方法: 將土貝母一兩、南硼砂五錢、冰片一分,一起研磨成粉末,塗抹患處即可治癒。
5. 癭症
癭音穎,頸瘤。張華《博物志》山居飲水之不流者,多癭。又蘇拭曰:國之有小人,猶人之有癭,癭必生於頸,附於咽,是以不可去。有賤丈夫者,不勝其忿,而決去之。是以去疾而得死。方書癭有五:肉色不變為肉癭;筋脈現露為筋癭;筋癭交絡為血癭;隨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石癭。法用消癭,五海飲治之。
五海:海帶、海藻、海昆布、海蛤、海螵蛸也。留滓,塗癭良。
治頸上癭瘤神方
川黃柏(細末,一兩),海藻(細末,一兩),二味和勻收貯,每用五分,放手心上,以舌餂之,一日三五次即消。
白話文:
「癭」的讀音是「穎」,指的是脖子上的腫瘤。張華在《博物志》中說,住在山裡喝流動水不多的水的人,大多會長癭。蘇軾也說,國家有小人,就像人有癭一樣,癭會長在脖子上,連著喉嚨,所以無法去除。有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怒氣,就強行去除癭,結果反而因此喪命。醫書記載,癭分為五種:顏色不變的叫肉癭;筋脈突出的叫筋癭;筋脈交錯的叫血癭;隨著憂愁煩惱而增減的叫氣癭;堅硬不動的叫石癭。治療癭的方法,可以用五海來飲用。
五海指的是海帶、海藻、海昆布、海蛤、海螵蛸。將它們研磨成粉末,塗在癭上,效果很好。
治療頸部癭瘤的神方:
川黃柏(研磨成細末,一兩),海藻(研磨成細末,一兩),將兩種藥材混合均勻,儲存起來。每次取五分,放在手心上,用舌頭舔食,一天三到五次,就能消腫。
6. 癥症
癥音徵,腹內結病。史《扁鵲傳》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方書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王叔和《脈經》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
又治癥,蓬莪朮、荊三稜酒煨煎服。昔人患癥癖,死時遺言,令剖腹視之,得腹中病塊如石,文理具五色,或削成刀柄,因以刀刈三稜柄消為水,益知三稜可療癥也。
又人疾體瘦,喜飲鮮血,謂之蝨癥,無藥可療,須千年木梳燒灰服之,或飲黃龍浴水乃差。說詳會昌解頤。
治腹中暴癥,有物如石,痛刺啼呼,不治百日死。
白話文:
中醫診斷疾病時,會觀察患者的聲音和腹部的情況,從中判斷病症的所在。古籍《扁鵲傳》記載,扁鵲就是通過觀察患者的聲音和腹部,來診斷疾病,並以「診脈」的方式來確認病症。醫書中記載,如果患者腹部堅硬,按壓時有明顯的回彈,則說明病症位於腹部。另外,根據《脈經》記載,如果患者左手脈搏橫向跳動,則病症位於左側,反之則位於右側。
治療腹中腫塊的藥方可以使用蓬莪朮和三稜,用酒煨後煎服。以前有人患有腹中腫塊,臨死前遺言要剖開肚子查看,結果發現腹中有一個像石頭一樣的腫塊,上面還有五種顏色的紋理,有的甚至可以削成刀柄。後來人們用刀把三稜的柄削下來,結果它化成了水,這更加證明了三稜可以治療腹中腫塊。
還有一種病症叫做蝨癥,患者身體消瘦,喜歡喝生血。這種病症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用千年木梳燒成灰服用,或者喝黃龍浴水才有可能治好。關於這個病症的詳細記載,可以參考《會昌解頤》。
如果患者腹部突然出現腫塊,摸起來像石頭一樣,並且伴隨劇烈疼痛,無法忍受,不治療的話,就會在百日內死亡。
多取商陸根搗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藥勿覆冷即易,晝夜勿息。余方載雜治門。
白話文:
取大量商陸的根部,可以搗碎後提取汁液,或者進行蒸煮。然後將布鋪在腹部,放置藥物,不需覆蓋保溫,若感到涼意即可更換,白天和夜晚都應持續使用。其他方劑請參見雜治門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