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瘧疾

瘧音虐,瘧有風、寒、暑、熱、濕、食、瘴、邪八種。久瘧腹有痞塊,名瘧母。獨寒不熱為牝瘧,獨熱不寒為牡瘧。發無期度為鬼瘧,先寒後熱為寒瘧,先熱後寒為溫瘧,熱而不寒為癉瘧,即脾瘧。皆痰。中脘脾胃不和所致。《周禮·疾醫》秋時有瘧寒疾,疏云:秋時陽氣漸消,陰氣方盛,惟火沴金,兼寒兼熱,故有瘧寒之疾,釋名: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熱,此疾寒熱兩疾,似酷也。

夏子益方,瘧後怪症,口鼻出氣,盤旋如黑黃色,逾十日漸至肩,與肉相連,堅勝金石,不能飲食,煎澤瀉,日三飲,連服五日愈。

治瘧疾奇效三方(瘧疾即擺子病)

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雖不致遽傷大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惡邪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藥。所定三方,甚為平易,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老幼,病無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唯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山陰倪涵初識)

第一方:廣陳皮(一錢),陳半夏(薑汁煮透,一錢),白茯苓(一錢),威靈仙(一錢),蒼朮(米泔水浸一日,切,炒淨,八分),紫厚朴(薑汁拌炒,八分),柴胡(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

如頭痛,加白芷一錢。此方平胃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劑即愈,勿再藥可也。若三劑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劑,多則五劑而已。

第二方:何首烏(生用,三錢),廣陳皮(八分),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黃芩(八分),白朮(炒,一錢),當歸(一錢),知母(二錢),鱉甲(炙脆研粉,二錢),甘草(炙,三分),威靈仙(一錢)

上藥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煎三煎並服。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屏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綿極重者,十劑後,立有起色,立湊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第三方:人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一錢),廣陳皮(八分),甘草(炙三分),柴胡(八分),升麻(四分)

或加何首烏(二錢),知母(炒,一錢)

或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上藥加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半飢時服,用三五劑,元氣充實,永不發矣。

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不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專為有力者設,貧家安得有參,只多服第二方可也。

白話文:

瘧疾,這病的「瘧」字,發音和「虐」一樣。瘧疾的成因有風、寒、暑、熱、濕、飲食、瘴氣和邪氣這八種。久病的瘧疾會在腹部形成硬塊,這稱為「瘧母」。只有發冷沒有發熱的叫做「牝瘧」,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叫做「牡瘧」。發病時間不規律的叫做「鬼瘧」,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叫做「溫瘧」,只發熱不發冷的叫做「癉瘧」,也就是脾瘧,這些都跟痰有關。主要原因是脾胃不和,導致中焦功能失調。《周禮·疾醫》中記載,秋天容易發生瘧疾,解釋說:秋天陽氣逐漸消退,陰氣開始旺盛,火的能量會削弱金的力量,所以會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瘧疾。瘧疾,這個「瘧」字,有殘酷折磨的意思。一般的疾病不是發冷就是發熱,而瘧疾卻同時發冷發熱,讓人感覺像是遭受酷刑。

夏子益的方子裡記載,有個人得了瘧疾後出現怪症,口鼻呼出的氣體像黑黃色的煙霧一樣盤旋,十幾天後逐漸蔓延到肩膀,與肌肉相連,變得像金屬石頭一樣堅硬,無法進食。後來用澤瀉煎藥,每天喝三次,連續喝五天就好了。

以下是治療瘧疾有奇效的三個方子(瘧疾就是俗稱的擺子病):

瘧疾這個病,南方人會得,北方人更常得。體質弱的人會得,體質強的人也常得。雖然不會馬上致命,但是不治療就會持續發作。如果治療方法不對,邪氣就會潛伏在體內,正氣會越來越虛弱,時間久了就無法醫治。我擬定的這三個方子,非常平和易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沒有使用常山、草果這類有劫掠作用的藥材,而且不用區分是陽瘧還是陰瘧,無論是一天發作一次、兩天一次、三天一次,或是發作時間不固定,不論大人小孩、病程長短,這三個方子都不用加減藥材,只要按照順序服用,都會有效。 (山陰 倪涵初 識)

第一方:廣陳皮(3.75克),陳半夏(用薑汁煮透,3.75克),白茯苓(3.75克),威靈仙(3.75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天,切開後炒乾淨,3克),紫厚朴(用薑汁拌炒,3克),柴胡(3克),青皮(2.25克),檳榔(2.25克),炙甘草(1.1克)

將這些藥材切成片,按照傳統方法炮製,再加入三片生薑,用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煮至剩九成,空腹時服用。藥渣可以再煎一次服用。

如果頭痛,可以加入白芷3.75克。這個方子有健脾消痰、理氣除濕的作用,可以疏導開路,先清除邪氣。如果病情比較輕,服用兩劑就會痊癒,不必再服藥。如果服用三劑後,病情有所減輕但沒有完全好,就一定要用第二方,少的用三劑,多的用五劑就可以了。

第二方:何首烏(生用,11.25克),廣陳皮(3克),柴胡(3克),白茯苓(3克),黃芩(3克),白朮(炒過,3.75克),當歸(3.75克),知母(7.5克),鱉甲(炙烤後研成粉,7.5克),甘草(炙過,1.1克),威靈仙(3.75克)

將這些藥材加入三片生薑,用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煮至剩八成,再加入無灰酒(未過濾的酒)五分之一碗,再煮沸一下,空腹服用。煎好的藥汁可以煎兩次或三次,都喝掉。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補瀉兼施,虛實結合,不使用人參、黃耆,也屏棄了常山、草果這些普通藥材,卻有神奇的療效。即使是體質極虛弱、病程很長的人,服用十劑後,也會明顯好轉。所謂加減一兩味藥就不靈驗,說的就是這個方子。

第三方:人參(3.75克),黃耆(用蜂蜜炙過,4.5克),當歸(4.5克),白朮(3.75克),廣陳皮(3克),甘草(炙過,1.1克),柴胡(3克),升麻(1.5克)

或者加入何首烏(7.5克),知母(炒過,3.75克)

或者加入青蒿子(3克),麥芽(3.75克)

將這些藥材加入一片生薑,一枚紅棗,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成,半飢餓時服用,服用三到五劑,元氣就會充足,瘧疾將不再復發。

雖然有三個方子,但第二個方子才是主要的,它既不削弱身體,也不過於補益,功效獨到。第三個方子,是專門為體力比較好的人設計的,貧窮的人家哪裡買得起人參,多服用第二個方子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