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痘疹易知藥性

人參,味甘,性溫。益元氣而生精血,復元神以補五臟。第肺寒宜而熱還傷肺。

黃耆,味甘,性溫。固腠理而補元氣,內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之盜汗。

甘草,甘,平,無毒。生則寒而炙則溫,生固分身稍而瀉火,炙還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

當歸,甘、辛,性溫。生血養血之必需,活血止血之莫缺。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寧;稍破血而下流;全活直而不走。虛則補而滯則行,實調血之良品。得川芎以升散,資芍藥而斂附。

生地,甘、苦,性寒。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痘家紅紫所必需,藥中解毒不可缺。

熟地,甘,苦,性溫。活血氣,封鎮骨髓滋養腎火,補益真陰。得升柴則能發散,得桂附則能回陽。得參耆而入氣分,得歸芍而入血分。

赤芍,苦、酸,微寒。能瀉能散,破血中之滯氣,療毒癰之腹痛,即煩熱而亦解。

白芍,味性同上。能補能收,扶陽氣,除腹痛。收陰氣,健脾經。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

川芎,味辛,性溫。引清氣而行頭角,起頭面之毒。佐參耆以行陽分,解肌表之邪。可為導引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火在上而氣虛者宜避。

白朮,味甘,性溫。健脾而利水,燥濕而溫中,能補氣,故能發痘。能固脾,故能止瀉。

麥門冬,甘、平,性寒。清心肺之煩渴,生津補液,非虛熱而弗合。

糯米,味甘,性溫。滋脾胃而益中氣,助血生漿,能制痘毒使之弗攻。

扁豆,甘、平,性溫。健脾而和中,養胃而止嘔。

柴胡,味苦,微寒。發散熱邪,瀉肝膽之毒火,解肌開表,退往來之寒熱。

防風,味辛,性溫。散風邪而引周身之閉,驅風燥濕。

升麻,味苦,微寒。升陽氣,達肌表,散風寒。善走陽明,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火炎者宜戒。

葛根,味甘,性寒。散肌表之邪,兼能解渴。

檳榔,苦、辛,性溫。豁痰逐水,殺蟲去積。

荊芥穗,味辛、苦,溫。散風熱而清血中之火,徹上徹下,梗主發汗,痘疹戒用。

白芷,味辛,性溫。散風邪而逐寒溫,止頭痛而除搔癢。化癰毒,善走陽明。故能起頭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膿。

麻黃,味苦,性溫。其形中空,散寒邪而發表,其節中閉,止盜汗而固表虛,陰寒沉滯之邪非此不能散。

木通,甘、平,性寒。導赤除煩,毒從溺解。

桔梗,苦、辛,微溫。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

牛蒡子,味苦,性寒。清喉解毒,邪從肌泄。痘紅紫,熱盛者可用。

紫草,味苦,性寒。涼血活血。治熱邪而解痘毒,滑利大便。凡用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庶不損胃氣而致泄瀉,惟大熱便結者,不必用糯米。

蟬退,味甘,性溫。散風熱而疏邪氣,故能解痘瘡之毒風。

殭蠶,咸、辛,微溫。散風痰,解痘毒,尤利咽喉。

犀角,味苦、酸、咸。解心火而清肝脾。凡痘中血熱吐衄,焦黑煩躁,皆可用之,以解熱毒。

蜂蜜,味甘,性溫。益脾生津,可結痂,亦可落痂。

硃砂,味甘,微寒。鎮心氣而除熱毒,墜痰涎而安驚悸。

琥珀,甘,平,微溫。利水除煩,安神散血。

黃連,味苦,性寒。瀉諸火而解熱毒,乾嘔聖藥。

元參,酸、苦,微寒。去浮游之火,解咽痛而快癍。

滑石,味甘,大寒。利六腑之塞結,溺赤尤宜。

羌活,苦、甘,微溫。利筋骨,走經絡,散肌表之毒風,故能止周身之痛。

薄荷,味辛,性涼。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解熱毒。

肉桂,味辛,性熱。氣薄者桂枝,氣厚者肉桂。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

官桂,味辛,性溫。能養榮而解表,亦暖血而行經。凡痘瘡營衛不充,而見寒滯者,必用此以導達血氣,且善行參、耆、熟地之功。

附子,味辛,性熱。脾腎虛寒,元陽大虧,凡泄瀉嘔吐不能止,寒戰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薑,味辛,性溫。避惡氣而散寒氣,溫中氣而開脾胃,止嘔吐之要藥,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益。

陳皮,辛苦,性溫。和脾胃,達陰陽,開痰行氣而消脹。

山楂,味甘,性溫。寬氣道而鬆痘,消食亦宜。

木香,苦、辛,微溫。理滯氣而溫脾胃,乾紅色滯者不可少。

丁香,味辛,性熱。暖胃逐寒,順氣止嘔,腹痛寒滯者尤宜。

肉蔻,味辛,性溫。固腸而溫中,行滯而止瀉,中寒滑瀉者最宜。

茯苓,甘淡,性溫。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石膏,辛、苦,大寒。解煩渴之如煙,退炎炎之火烈,不使焦黑。

連翹,味苦,微寒。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癰瘍之毒。

枳殼,苦、酸,微寒。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寒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連年之積。

梔子,味苦,性寒。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從小便而出。

龍膽草,味苦,性寒。大清肝腎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熱腫。

大黃,味苦,性寒。驅鳧毒而不留,破惡瘀而不守。不令內潰,須佐生草,用在傳於心經。

酒炒生軍,去口臭口爛等症,用在傳於肺經。

九軍塊,去久滯之積膩,用在傳於肝經。

九軍片,補痘後之虛熱,用在傳於脾經。

黃芩,味苦,性寒。瀉肺火而涼大腸,失血亦宜。

黃柏,味苦,性寒。補腎虛,降龍雷之火,安上除虛噦之蛔蟲。

桑白皮,味甘,性寒。瀉肺火而治氣逆。

金銀花,味甘,性平。解痘後之餘毒,紅紫毒盛者尤宜。又解目中之毒。

桃仁,苦、甘,性寒。潤大腸血秘之難便,破大腸久蓄之血結。

甘菊花,味甘,微寒。清頭目之風邪。

厚朴,苦辛,性溫。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可。

燈心,味平,性淡。利小水,除心腫。

蒼朮,味甘,性溫。燥脾而去濕,消食而寬中。

牽牛,味苦,性寒。入肺經而利小便,通大腸而消水腫,亦能除氣分之濕熱。

天花粉,甘、苦,性寒。除內熱而止乾渴,化痰涎而止咳嗽,能消毒,亦能通經。

竹葉,苦辛,性寒。除新舊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盛之上衝。

山豆根,味苦,性寒。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食少而瀉者勿服。

枳實,苦、酸,微寒。消胸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堅積。

知母,味苦,性寒。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陽勝,滋化源之陰生。

五味子,味酸,性溫。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

山藥,味甘,性溫。助脾益腎。

車前子,味甘,性寒。止泄瀉,利小便猶能明目,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牛黃,味苦,性寒。護心解毒,清火開痰。

鹿血,甘、溫,無毒。大補虛損,益精血,解痘毒,亦解藥毒。

豬苓,味淡、甘,平。入足太陽,瀉膀胱,開腠理,利小便。

細辛,味辛,性溫。走少陰谷病之首痛,散三陽數變之風邪。

麥芽,味甘,性溫。消食健脾。

神麯,味甘,性溫。開胃口,進飲食。尤能消中焦之停滿。

杏仁,味苦,性溫。開心氣之閉塞,止嗽亦得。

訶子肉,味苦,性溫。塞脾虛之滑瀉。

大棗,味甘,性溫。助脈強神,大和脾胃。

紅花,味辛,性溫。治痘中之血熱,多則行血,少則引血歸經。

川牛膝,味苦、酸,平。活血而生血,引諸藥以下行。

半夏,味辛,性溫。除濕熱,化痰誕,大和脾胃,亦止嘔吐。

牡丹皮,辛、苦,性寒。退陰中之伏火,散血熱之氣結。

地骨皮,味苦,性寒。退痘後之虛熱。

川貝母,辛、苦,微寒。治毒痰而利心肺。

香葉,味辛,性溫。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

乾薑,生則味辛,炮則味苦;生則逢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和平。

梨,味甘,性寒。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止嗽除渴。生則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尤妙。去核將白糖裝滿,入花椒七粒,蒸熟,一則去風,一則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