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一 (15)
卷一 (15)
1. 傷寒感冒
世間真傷寒病少,而感冒病多;感冒病少,而時疫病多。不可一見頭疼身熱便呼為傷寒。如果真患傷寒之病,方以正傷寒藥治之。若系感冒之病,不與傷寒之法同治。如系瘟疫之病,又當以瘟疫之法治之。方不誤戕人命。
凡傷寒必頭疼,其疼也不間晝夜。探其舌本,必從咽喉內幹出於外,多兼煩躁,不煩躁者,即輕證也。不頭疼而發熱,不發熱而頭疼,頭雖疼而有時暫止。口雖干而舌本不燥,骨雖疼而頭不疼,口雖渴而不欲引飲,至夜或偶得寐,遇食不好亦不惡。居處雖若尫怯,而神氣安靜。
諸若此者,皆非真傷寒也。冬時嚴寒,萬物閉藏,偶觸冒之,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瘟病,至夏變為熱病。治若混同,未免誤殺。又春夏秋間有非時小寒,人暴感之,名曰感冒其症。鼻塞清涕,咳嚏頭痛,身微發熱,微惡寒,所病亦輕,治之亦異。
雜症類傷寒誤投湯藥,概用汗下,未有不因之而斃者,不可不慎也。內傷與外傷之分,生死反掌,尤當明辨。
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與傷寒不同耳。
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閉,嘔逆,腳屈軟,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
傷寒病症難辨且難治,倘地方無名醫可請,慎勿恁庸醫,及妄聽人亂用方藥。反致壞事。須是謹避風寒,忌食米粒,戒房事勞碌,靜自寧待。七日後,其病傳遍經絡,雖不服藥亦自愈。只是耐煩待之而已,卻無害也。古語云:傷寒不服藥為中醫,正謂此耳。
世人外感病少,而內傷病多。如內傷一,而外感九,病止一分;內傷二,而外感八,病上二分;內傷九,而外感一,病至九分;若內傷十分,而外感全無,則病難救矣。此時醫家誤認內傷為外感者甚多,往往誤人性命。故凡治感冒之病,先要辨明內傷、外感,用藥治之,方免輕病變重之患。
凡患傷風惡風,傷寒惡寒,傷熱惡熱,傷食惡食,不可拘定日數,先當散其外邪,再按症祛其內病,自無不愈。若內邪未除,遽用補劑以固其邪,或用涼劑以遏於內,必致變輕為重,延纏日久,補瀉難施矣。
凡寒症前三日在陽分,當從汗解。四日以後,病入陰分,當從泄解。病在裡,不可遽用發汗藥,恐其表虛也。病在表,不可遽用里藥,恐引邪入內也。
東垣曰: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內傷惡風惟惡乎些小賊風。外傷證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裡方罷。內傷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非扶不起,筋攣骨痛。
白話文:
世上真正的傷寒病很少,感冒病比較多;感冒病又比時疫病少。不可以一看到頭痛發燒就說是傷寒。如果真的得了傷寒,就用治療傷寒的藥來醫治。如果是感冒,就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如果是瘟疫,就要用治療瘟疫的方法來醫治,這樣才不會誤人性命。
一般來說,傷寒一定會頭痛,而且是整天都痛。檢查舌根,會發現從喉嚨內部乾燥到外部,大多會伴隨煩躁不安,如果不煩躁,就表示病情較輕。如果只是發燒而不頭痛,或者只是頭痛而不發燒,或者頭痛會時好時壞,或者嘴巴乾燥但舌根不乾燥,或者骨頭痛但不頭痛,或者口渴卻不想喝水,晚上偶爾能睡著,吃東西覺得還可以但不特別想吃,雖然看起來虛弱,但精神還算安靜,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傷寒。
冬天天氣寒冷,萬物閉藏,如果偶爾受到寒氣侵襲而立刻生病,就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生病,寒毒就會藏在皮膚裡,到春天會變成瘟病,到夏天會變成熱病。如果治療方法搞混,難免會誤人性命。另外,春夏秋季有時會有不合時節的寒冷,人突然感受到這種寒冷,就叫做感冒。症狀是鼻塞流清鼻涕、咳嗽打噴嚏、頭痛、身體微微發熱、微微怕冷,病情也比較輕微,治療方法也不同。
各種雜病被誤認為傷寒,隨意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沒有不因此而喪命的,這是絕對不能不謹慎的。內傷和外傷的區別,就像手掌翻過來一樣簡單,一定要清楚分辨。
食積類的「傷寒」,會頭痛、發熱、怕冷,脈象緊而有力,但是身體不會疼痛,這和真正的傷寒不一樣。
腳氣類的「傷寒」,會頭痛、發熱、怕冷、肢體關節疼痛、便秘、嘔吐、腳軟無力、不能轉動,但症狀是從腳和膝蓋開始的。
傷寒的病症很難分辨也很難治療,如果當地沒有名醫可以請,千萬不要相信庸醫,也不要隨便聽信別人亂用藥方,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一定要謹慎避開風寒,不吃米飯等食物,戒除房事勞累,安靜休養。七天後,病情會傳遍全身經絡,即使不吃藥也會自己好轉。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沒有害處。古人說:「傷寒不吃藥是良醫」,就是這個意思。
世人外感病比較少,內傷病比較多。例如,內傷佔一分,外感佔九分,病只有一分;內傷佔二分,外感佔八分,病有二分;內傷佔九分,外感佔一分,病就有九分;如果內傷十分,而完全沒有外感,那就很難救治了。這個時候,醫生很容易把內傷誤認為是外感,常常會誤人性命。所以,凡是治療感冒,一定要先分辨清楚是內傷還是外感,再用藥治療,才能避免輕病變成重病。
凡是得了傷風怕風、傷寒怕冷、傷熱怕熱、傷食怕食,不能拘泥於固定的天數,首先要驅散外邪,然後再根據症狀去除內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內邪沒有去除,就急著用補藥來鞏固邪氣,或者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它,必定會使病情由輕轉重,拖延很久,到時候用補藥或瀉藥都不好處理了。
一般來說,寒症的前三天,病邪在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四天以後,病邪進入陰經,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解除。病邪在裡的時候,不可以急著用發汗的藥,恐怕會使身體虛弱。病邪在表的時候,不可以急著用治療裡的藥,恐怕會把病邪引到體內。
東垣說:「人迎脈比氣口脈大的,是外傷;氣口脈比人迎脈大的,是內傷。外傷的寒熱會同時發作,而且沒有間斷;內傷的寒熱會間斷性發作,而且不規律。外傷怕冷,即使靠近火爐也不能解除;內傷怕冷,只要稍微保暖就會好轉。外傷怕風,是不管什麼風都怕;內傷怕風,只是怕一些微小的賊風。外傷的症狀表現在鼻子,所以鼻氣不順暢且堵塞有力;內傷的症狀表現在嘴巴,所以口不知味而且腹部不舒服。
外傷是邪氣有餘,所以說話有力而響亮,而且病情是先輕後重;內傷是元氣不足,所以說話懶散無力,而且病情是先重後輕。外傷手背發熱,手心不發熱;內傷手心發熱,手背不發熱。內傷的頭痛會時好時壞,外傷的頭痛常常持續存在,一定要等病邪傳入身體內部才會停止。內傷的人會懶散嗜睡,四肢無力;外傷的人在生病當天就得躺在床上,而且不是別人扶著就起不來,還會筋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