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一 (16)
卷一 (16)
1. 傷寒感冒
外傷不能食,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內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外傷三日以後,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必渴,內傷則邪氣在血中有餘,故不渴。
東垣論飲食勞倦為內傷不足之證。治用補中益氣湯。又論不足之中,又當分別飲食傷為有餘,勞倦傷為不足。若傷飲食而留積不化,以致宿食鬱蒸,熱發於外,此為有餘之證,法當消導。若因傷飢失飽,致損脾胃,非有積滯者也。只宜用補中益氣湯。蓋脾胃全賴飲食之養,今因飢飽不時,失其所養,則脾胃虛矣。
又脾主四肢,若勞力過度,或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以飲食不調,故皆謂內傷元氣不足之證,而宜用補藥也。但須於此四者之間,審察明白,略用加減,則無不救矣。
近日醫家,遇富貴人並年老人,不問病之虛實,一例從補,每致大誤。此與當用不用者,等於亡羊。傷寒屢行發散,而汗不能透,陰氣不能達也。人知汗屬於陽,升陽可以解表,不知汗生於陰,養陰可以發汗也。內熱不解,屢清火而熱不退,人知寒涼可以去熱,不知壯水可以去火也。正虛邪旺,久而不痊,但與補正,其邪自除。
治四時感冒
陳皮(五錢),蘇葉(一錢),生薑(三片)
煎湯服一二帖,或汗或不汗,自愈。
治春分後至立冬前受寒氣
紫蘇(二錢),香附(炒,二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連頭蔥須(三莖)
水煎服。
治春月以後,感冒時疫,身熱頭疼。
用茶葉一撮,艾葉一撮,核桃肉三個,綠豆一合,連須蔥五個,水酒各一鍾,煎一鍾,熱服,出汗即愈。
調榮養胃湯
治身熱惡寒,微渴,浸冷冷,汗出身痛,腳腿痠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不知,因見頭痛、惡寒、發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所以變輕為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宜用甘溫之劑,名曰勞力傷寒。今世人患此症者甚多,故特將治法表出,以備參考。
黃耆(蜜水炒,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陳皮(各一錢),當歸(一錢),柴胡(一錢),炙甘草(四分),姜(三片)
水煎服。
加味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疼為異耳。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世人患此病者甚多,而醫家誤用藥發汗,每致變輕為重,故特將治法表出,以備參考。
蒼朮(炒,一錢),厚朴(薑汁炒,一錢),陳皮(一錢),白朮(土炒,一錢),山楂肉(一錢五分),神麯(炒,一錢),枳實(炒,一錢),草果(六分),黃連(薑汁炒,六分),炙甘草(三分),乾薑(炮,三分)
生薑煎服。腹中痛加桃仁,大便實熱加熟大黃,去草果、乾薑。
白話文:
傷寒感冒
外傷引起的病症,雖然能嚐到食物的味道,並不厭惡飲食;內傷引起的病症,則厭惡飲食,且嚐不出食物的味道。外傷三日後,食物消化,水分排出,邪氣入侵內臟,必定會口渴;內傷則邪氣停留在血液中,所以不會口渴。
東垣先生認為,飲食勞倦導致的病症是內傷不足的表現,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不足之中,又需區分飲食傷是屬於有餘,勞倦傷屬於不足。如果飲食受傷導致積滯不化,進而宿食鬱積化熱,發於外,這是屬於有餘的表現,應當使用消導的方法。如果是因為飢飽失調,損傷脾胃,並非有積滯者,則只宜用補中益氣湯。因為脾胃完全依靠飲食來滋養,現在因為飢飽失調,失去了滋養,脾胃就會虛弱。
此外,脾主四肢,如果勞力過度,或者飲食不調之後,再加上勞力,或者勞力過度之後,又繼以飲食不調,都屬於內傷元氣不足的表現,應該服用補益藥物。但是必須在這四種情況之間仔細辨別清楚,略加加減,則都能治癒。
近來一些醫生,遇到富貴人家和年長者,不問病情的虛實,一概用補藥,常常導致大的錯誤。這與該用藥卻不用,如同丟失羊群一樣。治療傷寒,屢次使用發散的方法,卻不能使汗液暢通,陰氣也不能到達。人們知道汗液屬於陽,升發陽氣可以解表,卻不知道汗液的產生依賴於陰,滋養陰氣才可以使汗液排出。內熱不解,屢次使用清熱的藥物,熱卻不退,人們知道寒涼可以去熱,卻不知道滋養陰液可以降火。正氣虛弱,邪氣旺盛,久治不愈,就應該補益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
治療四季感冒的處方:
**治療一般感冒:**陳皮五錢,蘇葉一錢,生薑三片,煎湯服用一至兩帖,或出汗或不出汗,都能自愈。
**治療春分後至立冬前受寒氣:**紫蘇二錢,香附(炒)二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連頭蔥須三莖,水煎服用。
**治療春月以後,感冒時疫,身熱頭痛:**茶葉一撮,艾葉一撮,核桃肉三個,綠豆一合,連須蔥五個,水酒各一鍾,煎成一鍾,熱服,出汗即愈。
調榮養胃湯:
治療身熱惡寒,微渴,怕冷,汗出肢體疼痛,腳腿痠痛,無力倦怠,脈象空浮無力的症狀。庸醫不明白,因為見到頭痛、惡寒、發熱,就認為是正傷寒,而大量使用發汗的藥物。所以把輕症變成重症,害人的很多。殊不知這是勞力過度,內傷氣血,外感寒邪,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稱為勞力傷寒。現在患這種病的人很多,所以特地把治療方法列出來,以備參考。
黃耆(蜜水炒)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一錢,柴胡一錢,炙甘草四分,生薑三片,水煎服用。
加味調中飲:
治療食積類傷寒,頭痛,發熱,惡寒,氣口脈象緊而有力,但是身體不痛為其特點。飲食過量,脾胃受損。世人患這種病的人很多,而醫生誤用發汗的藥物,常常把輕症變成重症,所以特地把治療方法列出來,以備參考。
蒼朮(炒)一錢,厚朴(薑汁炒)一錢,陳皮一錢,白朮(土炒)一錢,山楂肉一錢五分,神麴(炒)一錢,枳實(炒)一錢,草果六分,黃連(薑汁炒)六分,炙甘草三分,乾薑(炮)三分,生薑煎服。腹中疼痛者加桃仁,大便乾燥熱結者加大黃,去草果、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