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22)
卷二 (22)
1. 癜風
癜音殿。癜,風班片也。有紫白二種,李時珍曰:治癜用茄蒂蘸硫黃末摻之,取其能散血。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各從其類也。
又治紫癜方: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效。見《本草綱目》。
治白癜風
白蒺藜子六兩,生搗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每日二服。一月絕根。
又方:福靛,小便調勻,以新青布蘸藥揸之。
又方:白附子、硫黃等分為細末,用帶皮生薑自然汁調勻,以茄蒂蘸藥搽之。
又方:羊蹄根去心,和肥皂搗爛,丸如彈子大,一丸布包搽,一丸洗浴三四次可愈。
白話文:
【癲風】
癲,這個字的發音與「殿」相同。它指的是像風吹過一樣,形成一片片的斑紋,這種病有紫、白兩種型態。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曾提到,治療這種疾病可以使用茄子蒂沾硫磺粉末來塗抹患處,因為它具有散血的效果。對於白色斑紋,應使用白色的茄子蒂;對於紫色斑紋,則使用紫色的茄子蒂,這是因為同類相吸的原理。
另外,對於紫癜的治療方法是:使用醋研磨知母,然後擦在患處,每天三次,效果顯著。此療法出自《本草綱目》。
對於白癜風的治療:
使用六兩的白蒺藜子,生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每天兩次,一個月後可根除病根。
另一個療法是:使用福靛,調勻小便,再用新的青色布料蘸藥液來擦拭患處。
還有一種方法:將白附子和硫磺以等量的比例混合成細粉,再用帶皮的生薑榨出的汁液調勻,以茄子蒂蘸藥液來擦拭患處。
最後一種療法:使用羊蹄根去心,再和肥皂一起搗爛,做成像彈子大小的丸狀,一丸用布包好擦拭患處,另一丸用於洗浴,大約三四次即可痊癒。
2. 痃症
痃音賢,六書故癖積,弦急也。亦作弦。《本草》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效。
專治橫痃經驗方,此疾患於肚角,或左或右,初起如橄欖,微疼,漸大如雞蛋甚硬。每日發寒熱,須急治。但生於膜內,不能破,不治以至內潰,不可救藥矣。切忌開刀,須用後藥調治,萬無一失。
大戟,白芥子,甘遂(各四錢),共為細末,丸如桐子大,每日三次,空心用淡薑湯送下十丸。不宜多服,不可間斷,以消散為止。再服藥粥開後。
糯米、皂角刺(用布包煮)作點心服,日二次。
白話文:
[病症: 病癥]
病癥的"痃"字讀作"賢",在古書"六書故"中記載是種身體裡的積聚物,特徵是形狀緊繃,像弦線一樣緊張。這個詞在其他地方也被寫作"弦"。根據《本草》中陳藏器的說法,過去有人得了這種病,他們會拿整個大蒜,把兩端切掉後吞下去,這種方法被稱為"內灸",結果真的有效。
這裡有一個專門治療這種病的驗方。這種病通常發生在腹部的一側,可能是左邊,也可能是右邊。初期,病狀就像一個橄欖大小,會有些許疼痛,隨後會逐漸增大到雞蛋大小,且非常硬。患者每天會發燒和畏寒,必須馬上治療。因為這病生長在內臟的膜內,無法直接破除,如果不治療,最終會導致內部潰爛,到了那時就無法用藥物治療了。切記不要動刀手術,應該使用下面的藥方進行調理,這樣可以萬無一失。
所需藥材包括大戟、白芥子、甘遂,各四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三次,在空腹時,每次用淡薑湯送服十粒。不應該過量服用,也不能中斷,直到病狀消失為止。在藥丸吃完後,可以開始服用藥粥。
用糯米和皁角刺(用布包裹後煮熟)作為點心食用,一天兩次。
3. 疳疾
疳音甘,小兒食甘物,多生疳病。疳有五:心、肝、肺、脾、腎也。治疳先辨冷熱肥瘦,初病為肥熱疳;久病為瘦冷疳。五疳諸積,腹大青筋,面黃飢瘦,或腹痛以蔥椒煮蝦蟆食之,立效。
走馬疳
銅綠,杏仁,滑石,各等分為末,擦之即愈。
五疳消食丸(□□殺蟲退熱磨積)
使君子肉(炒),麥芽(炒),神麯(炒),廣陳皮,蕪荑仁(炒),龍膽草,黃連(炒),山楂肉(各等分)
共為細末,用陳米糊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米湯化下。余方載兒科雜治門。
白話文:
【疳疾】
疳,發音同「甘」,小孩子過多食用甜食,容易引發疳病。疳病可分為五種類型,分別與心、肝、肺、脾、腎相關。治療疳病前,應先辨別病患是屬於體質偏冷還是偏熱,以及身體是偏胖還是偏瘦。剛得病時,通常為體質偏熱且肥胖的小孩得疳病;而長期患病者,則多為體質偏冷且瘦弱的小孩得疳病。對於各種五疳及積食的情況,常見症狀包括腹部脹大、青筋暴露、面色萎黃、身體飢瘦,有時還會出現腹痛。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蔥和胡椒煮蝦蟆食用,能立即見效。
【走馬疳】
使用銅綠、杏仁、滑石,這三種藥材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後塗抹於患處,即可痊癒。
【五疳消食丸】(具有殺蟲、退熱、消除積食的功效)
所需藥材及其處理方式如下:
- 使君子肉(炒)
- 麥芽(炒)
- 神麯(炒)
- 廣陳皮
- 蕪荑仁(炒)
- 龍膽草
- 黃連(炒)
- 山楂肉(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共同研磨成細末,再用陳年米糊製成藥丸,大小約等同於芡實,每次服用一顆,用米湯送服。其他相關療法,詳載於兒科綜合治療章節。
4. 瘚
瘚通作厥,氣逆也。《內經·厥論》曰:陽氣衰於下,為寒厥。陰氣衰於下,為熱厥。注:厥者,逆也。正氣逆上,卒仨眩僕。輕者漸蘇,重者不起。陰陽之氣衰於內,故二厥由之而生,方書陰厥、陽厥有八,陽衰陰湊,五指至膝皆寒,曰寒厥;陰衰陽湊,足下熱,循三陰而上逆,曰熱厥;怒火起,肝血莞於上,曰薄厥;煩勞擾陽,火炎水乾,至夏益亢,孤陽厥逆如煎,曰煎厥;五屍之氣亂人陰陽,暴厥如死,曰屍厥;寒痰迷悶,四肢逆冷,曰痰厥;冒寒吐蛔,曰蛔厥:中風身溫而痰涎多,中氣身冷而痰涎少,總曰氣厥。其方有內治、外治。
治暴瘚
凡人涎潮於心,卒然倒僕,急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用火炭沃醋,使醋氣衝入鼻中,良久自醒。或搗韭菜汁灌鼻,或用皂角末吹鼻,得嚏即醒。如倉卒無藥,急於人中穴,及兩足大拇指,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余方載急治門。
白話文:
【厥】
厥通常被解釋爲氣逆。在《內經·厥論》中提到:陽氣在下部衰弱,會形成寒厥;陰氣在下部衰弱,則會產生熱厥。註解:厥的意思是逆,即正氣逆流向上,突然昏眩倒地。輕者會逐漸甦醒,重者則可能無法醒來。因爲陰陽之氣在體內衰弱,所以產生了兩種厥症。醫書上記載的陰厥和陽厥共有八種:陽氣衰弱,陰氣趁虛而入,從手指到膝蓋都感到寒冷,稱爲寒厥;陰氣衰弱,陽氣趁虛而入,腳底發熱,沿着三陰脈向上逆流,稱爲熱厥;因怒火引起,肝血湧上頭部,稱爲薄厥;勞煩過度擾亂了陽氣,導致火旺水乾,尤其在夏天更爲嚴重,孤陽上逆如煎熬,稱爲煎厥;五屍之氣干擾人體陰陽,突然暈厥如同死亡,稱爲屍厥;寒痰堵塞,四肢冰冷,稱爲痰厥;受寒後嘔吐蛔蟲,稱爲蛔厥;中風時身體溫暖且痰液多,中氣不足時身體冷且痰液少,總稱氣厥。治療厥症有內治和外治的方法。
治療突發厥症:
當人突然因口水湧上心口而倒地,應立即將其扶入溫暖的房間,並協助他坐直。使用火炭淋上醋,讓醋氣衝入鼻中,過一段時間後自然會甦醒。或者搗碎韭菜榨汁灌入鼻中,或者用皁角粉末吹入鼻中,一旦打噴嚏就會醒過來。如果突然間沒有藥物,應立即在人中穴以及雙腳大拇指離指甲約一韭葉寬的位置各灸三到五壯,就能恢復生命。其他治療方法載於急救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