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3)

1.

癖音僻,瘕癖脧病積聚也。方書小兒有癖疾,始如錢大,發熱,漸長如龜,如蛇,如豬肚。內有血孔通貫,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下與臍相對,間有動脈處,為癖疾之根。宜補脾養氣,清熱消塊。又楊士瀛《直指方》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宜養胃。李時珍曰:芫花與甘草相反。

胡洽《居士方》治痰癖、飲癖,以甘遂、大戟、大黃、甘草同用,蓋欲其大吐以泄濕,因相反而相激也。

白話文:

【癖】

「癖」這個字的讀音接近「僻」,在醫學上是指像瘕、癖、脧等病狀,是身體某部位的異常積聚。有些孩童會患有稱為「癖」的疾病,初期病徵僅如一枚錢幣大小,隨後會伴隨發熱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異常積聚的部位會逐漸增大,形狀可能類似龜、蛇或豬肚。這種病變組織內部有血液通道貫穿,外部則由血管纏繞固定。其中,有些血管會直接連接到背脊,並向下延伸至與肚臍對應的位置,有些地方會有脈搏跳動,這是癖疾的根本所在。治療上,應當注重補充脾胃功能,養氣,同時要清熱,消除病竈。

另一方面,根據楊士瀛所著的《直指方》,在治療癖疾時需使用芫花來促進水分代謝,之後再調理胃部。李時珍曾指出,芫花和甘草是相剋的。

胡洽在其著作《居士方》中提及,對於痰癖、飲癖的治療,他會使用甘遂、大戟、大黃和甘草一起使用,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些藥物引起劇烈嘔吐,藉此排除體內的濕氣,這也是利用藥物之間的相剋作用來增強療效。

2. 𤸎

𤸎音謁,傷熱。又音渴,內熱病。本作暍。方書有受暑中暍,有受涼中暑中暍,布蘸熱湯熨臍即蘇,中暑用石楠葉煎服效。

治消渴方,用繅絲湯飲之。

治腎虛消渴難治者,用黑大豆炒、天花粉各等分,打糊丸桐子大,每用黑豆湯下七十丸,日二服。

白話文:

"𤸎字的發音與'謁'相同,指的是因高溫導致的傷害或疾病。另一種讀音與'渴'相同,指的是身體內部過熱所引發的疾病。原本的寫法為'暍'。在一些古籍中,描述了因受熱或受涼而引發的暍病,其治療方式是使用浸過熱水的布敷在肚臍上,患者就能恢復意識。若因中暑,則可以服用石楠葉煎煮的藥湯來治療。

對於治療口渴症(糖尿病)的方子,可使用繅絲湯來飲用。

針對因腎虛所導致的難以治癒的口渴症,可採用黑豆炒過後,與等量的天花粉混合,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藥,每次服用時,用黑豆湯送服七十粒,每日兩次。"

3.

痿音威,濕熱成痿。方書痿有濕熱、濕痰、瘀血。血虛屬肝腎;氣虛屬脾肺。或骨軟筋急,或腰膝冷痛。宜瀉陰火,滋腎水,去風濕健脾。牛膝釀酒及骨碎補浸酒服之。

治羸瘦陰痿經驗方

豬腰子,枸杞葉,豆豉汁,入蔥、椒鹽作羹,常服良。

白話文:

【痿症】

痿症,其發音為"威",主要由濕熱所引起。醫書上記載,痿症可由濕熱、濕痰、瘀血等因素造成。從臟腑來看,血虛相關的多與肝腎有關;氣虛則多涉及脾肺。患者可能會出現骨骼變軟、筋肉緊繃,或是腰膝部位感覺冷且疼痛的情況。治療上應以清瀉陰火、滋養腎臟、去除風濕以及強健脾胃為主。可用牛膝泡製酒類,或使用骨碎補浸泡酒後飲用。

【治療體弱陰痿的經驗處方】

將豬腰子、枸杞葉、豆豉汁,加上蔥、花椒和鹽一同煮成羹湯,經常食用對於改善體弱陰痿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