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1)
卷三 (1)
1. 外科樞要
十法論
第一內消法:內消者,腫痛初起,隨即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增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血氣乖違逆於內里耳。外敷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即時消散。若系疔瘡,急宜刺破,或艾灸腫處,搽上蟾酥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復。
白話文:
腫痛剛開始時,馬上用藥就能消散,這就是內消法。像是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初期會發燒畏寒,疼痛集中在一處,但食慾正常,這是體內蓄積膿液的表現。初期膿還沒形成,只是血氣逆流到身體內部。可以外敷遠志膏或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就能迅速消散。如果是疔瘡,要趕緊刺破,或用艾灸腫脹處,再塗抹蟾酥餅,貼上萬全膏,並內服菊花甘草湯,很快就能痊癒。
菊花連翹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花等藥,即可內消,務早下手,不可遲滯。(膏、湯載後癰疽門)
第二艾灸法: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頭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白話文:
菊花和連翹根連葉都是治療疔瘡的聖藥。其中也有一些因風寒而起的,應該先用芎芷香蘇散來散寒,然後服用菊花、銀花等藥物,就能內消。務必早點下手治療,不要拖延。
第二種艾灸方法是隔蒜灸法,效果比用刀針更好。書中記載:如果患者不痛,就一直灸到痛為止;如果患者已經痛了,就一直灸到不痛為止。凡是治療癰疽、疔腫、流注以及各種無名腫毒,都可以將大蒜切片,放在患處,然後將陳艾炷放在蒜片上,用火點燃艾炷進行灸治。艾炷的大小要根據瘡毒的大小來決定。如果癰疽比較大,可以將大蒜搗成餅狀敷在患處進行艾灸。如果患者不痛,就一直灸到痛為止;如果患者已經痛了,就一直灸到不痛為止。
若內已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其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其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用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神藥也。(烏金膏載癰疽門,防風湯載諸瘡門)
第三神火照法: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安紙捻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藥氣透入,皮色紫滯者,立轉紅活。瘡勢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氣頓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
白話文:
如果傷口裡面已經有膿,就用烏金膏塗抹,用艾灸的方法在傷口外面灸,再用普救萬全膏貼上。等到傷口潰爛開了,膿血排出來,就能很快痊癒。如果傷口沒有癒合,或者腐肉沒有脫落,就用防風湯清洗傷口,敷上海浮散,再貼上萬全膏。這樣腐肉就會自己脫落,新肉就會長出來,算算日子就能好,真是神奇的藥物。
第三種治療方法叫做神火照法:凡是腫塊長在頭部和臉部以上部位的,不適合用艾灸,因為怕會把火氣引上頭部,反而加重病情,應該用火照法治療,效果非常神奇。方法是將火照散放進紙捻裡,用麻油浸濕,每次用三根火,距離傷口約半寸照射,從外往內照,讓藥氣滲入傷口。皮膚呈現紫黑色的人,馬上就會變得紅潤有活力。腫塊平坦的人,馬上就會變得高聳,還要不斷地照射,這樣毒氣就會迅速消散,陰轉陽,達到完全治癒的目的。
且此法不止施於頭面,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麥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相參考,以神其用。(火照散方見癰疽門)
第四刀針砭石法: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艾灸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淺深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膿已成矣。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
若脾虛氣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亦淺。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毒不出而內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內,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氣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
白話文:
這種療法不僅適用於臉部,對於背部等部位的毒癥,同樣適用。對於臉部的毒癥,也有通過艾灸治癒的例子,因為這種毒癥屬於純陰性,不易消散,需要艾灸來活絡。但艾灸的大小應如麥粒般。這兩種方法是治瘡疽的珍貴工具,應該相互參照,以充分發揮其療效(火照散方見癰疽門)。
第四種刀針石療法:對於那些正在快速發炎、疼痛且急需處理的毒癥,如果沒有時間等待艾灸或火照療法,則應使用刀法來切開。然而,刀法必須在確診膿包已經成熟的情況下進行,而且刀的深度需恰到好處。使用左手按壓腫塊,先檢查是否有膿包形成。如果按壓後腫塊軟化且不痛,說明膿包已經形成。如果按壓後感到硬塊且疼痛,或者腫塊無法被按動,則表明膿包尚未形成。已經形成的膿包可以進行穿刺,而未形成的膿包則應暫緩處理。
對於脾虛氣弱的患者,應採取補益的方法。此外,還需要觀察膿包的深淺,用手按壓,軟肉較深的膿包深度也會更深,軟肉較淺的膿包深度也會更淺。如果膿包淺而刀太深可能會傷及好肉,而膿包深而刀太淺則可能導致毒素無法排出而內部腐敗。因此,需要謹慎考慮。對於某些骨髓內的毒癥,膿液藏於皮下,皮色未變,應使用刀具深入刺破放出瘀膿,或者使用艾灸開口放出膿液,不能放任不管,以免毒氣越積越深。使用的刀具應為鋒利,避免讓病人看到,以免嚇到他們。
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磁鋒,用竹箸夾定緊扎,放鋒出半分,封患處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貼片時,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此地不宜成膿,頭內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更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第五圍藥法:古云: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已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蓋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令展開,共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濕紙貼上,先干處是瘡頭也。
白話文:
針灸治療頭面和耳前后的腫脹,因為這種腫脹沒有明顯的膿頭,需要及時使用針灸來排出毒素。用細小的磁針,用竹筷子夾住,固定好,露出針尖半寸,封住患處,再用筷子敲打針尖,刺遍腫脹的地方,讓紫色的血流出越多越好。刺完針後,用精肉貼在患處,並用雞蛋清調和乳香末潤濕。這種部位不宜形成膿腫,頭部內部是空的,耳前後更是彎彎曲曲,排膿拔毒有很多不便之处,所以針灸療法應該盡早使用。
第五種圍藥法:古人說:用膏藥貼在頭頂上,藥物敷在四周圍。凡是腫毒比較大的,快要形成膿腫了,就用烏金膏貼在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蓋住,四周用芙蓉膏敷上。貼膏藥的地方是為了讓膿液排出,敷藥的地方是為了消散腫毒。同時還可以箍住腫毒的根部,不讓它擴散,一共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在瘡頭上,如果腫脹没有明顯的膿頭,就用濕紙貼在上面,先干的地方就是瘡頭。
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芙蓉膏載癰疽門)
第六開口除膿法: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多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出而新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且不甚焮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捻裹藥線插入,頻換數條,即化祛耳。
亦有頑硬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霜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化腐膏載癰疽門)
白話文:
治療腫瘡,先用萬全膏貼敷在患處,再用芙蓉膏包圍,也可以用萬全膏覆蓋整個腫脹部位,包括根部和腳部,一起綁緊。這樣,消散的地方自然會消散,潰爛的地方自然會潰爛,最終能完全治癒。由此可見膏藥的奇妙功效。
治療癰疽時,如果開口小而膿液多,膿液就會難以排出,即使排出了也不完整,或者只有稀薄的膿液能排出,而堅硬的膿液難以排出,導致瘀積不能排出,新的組織也不能生長,久治不愈。最好的方法是將開口擴大,讓瘀積的膿液全部排出。烏金散是最適合的藥物,它能去除瘀肉而不傷及新肉,而且不會引起過度疼痛,非常奇妙。如果存在膿管,可以用棉紙包裹藥線插入,頻繁更換幾根,就能化解膿管。
如果腫塊非常堅硬,烏金散無法去除,可以使用化腐紫霜膏塗抹,但效果不如烏金散穩定。
第七收口法:凡癰疽最難收口者,皆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免強收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目前,惟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主。書云: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第八總論服藥法: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腫勢焮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極盛而氣漸虛者,則清藥中須兼托補之劑,透膿散主之。
白話文:
第七收口法:
凡是癰疽難以癒合的,都是因為瘀肉夾雜着殘留的膿液所致。不精通醫術的人,不了解此理,就胡亂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強行使傷口癒合。這樣做很危險,可能導致日後內毒再次發作,病情比現在更嚴重。只有海浮散才是真正的珍寶,可以將瘀肉去除,不用動刀,新肉自然生長,而且不留毒素,效果十分顯著。正確的做法是先用防風湯洗患處,再敷上藥末。洗的時候要注意避風,因為書上說:要經常清洗傷口,但絕對不能讓風吹到。還有一些體虛難以癒合的病人,需要內服補藥來輔助治療。
第八總論服藥法:
凡是治療癰疽的藥物,都要以調養脾胃為首要,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清涼藥物,並且要控制藥量,不能過度。一般來說,癰疽初期,如果伴有風寒,應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來散寒。散寒之後,腫脹未消,就可以用銀花、甘草來調和解毒。如果腫脹紅腫疼痛,大便不通,內熱很盛,就用衛生湯加 大黃來疏通腸胃。如果病情非常嚴重,身體虛弱,就需要在清涼藥物中加入補氣藥物,透膿散是主藥。
若膿水已潰,必須托補元氣為主,參耆內托散主之。如或元氣虛寒,則托補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薑、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
白話文:
如果膿水已經潰破,就必須以補益元氣為主,參耆內托散可以治療。如果元氣虛寒,就要在補益藥物中加入辛熱的藥物輔助。脾虛的人,可以用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的人,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的人,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鹿茸等等。有時也有虛弱並且伴隨熱症的情況,就要在上述藥方中去掉附子、生薑、桂枝,加入麥冬、銀花、丹皮等藥物來收效,這也是必須知道的。總而言之,有陽毒、有陰毒、也有半陰半陽的情況,要仔細辨別。
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溫得宜,方為合法。
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不助邪,如斯而已矣。(香蘇散、透膿散俱載癰疽門)
第九復論五善七惡救援之法: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清氣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
白話文:
陽毒的症狀如下:傷口紅腫,傷口頂部突出,根基不擴散,飲食正常,口渴但排便困難,全身感到煩熱,脈搏強而快。
陰毒的症狀如下:傷口灰白色,平坦無力,感覺麻木疼痛較少,根基擴散,食量減少,手腳發冷,口鼻氣息寒冷,脈搏深沈且緩慢。
半陰半陽的症狀如下:傷口紅腫,但突出程度不嚴重,飲食相對減少,大便不會硬結,有寒熱交替的情況,微微口渴喜歡喝熱水,脈搏虛弱。這三種情況都需要詳細辨別,以便正確使用藥物,溫和或寒冷的藥物都應適度使用。
治療陽毒的方法是清涼解毒,治療陰毒的方法是溫暖回陽。對於半陰半陽的治療方法,要保持清涼但不傷害脾胃,溫暖但不助長邪氣,這樣就夠了。
關於癰疽的五善七惡救援方法,有人詢問五善、七惡是指什麼?回答是:五善指的是飲食有味道、大小便調節正常、膿液流出後腫脹消退、膿液沒有異味、精神清醒、氣息舒暢、動作和休息都感到安寧、脈搏有神氣、不違反季節規律。
九種復論的五善七惡救援法則如下:如果有人問到癰疽的五善、七惡,指的是什麼?回答是:五善包括飲食有味道、大小便調節正常、膿液排出後腫脹消退、膿液沒有異味、精神清醒、氣息舒暢、動作和休息都感到安寧、脈搏有神氣、不違反季節規律。
七惡者,大渴發熱,泄瀉淋閉一也;膿清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忽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清鼻臭黑,面目浮腫六也:脈息無神或疏動不和七也。古語云: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凶。余謂七惡之凶,不待四矣。
然而拯救之法,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補陽生陰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瞶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睡臥不寧,宜用歸脾湯。
白話文:
七個惡兆分別是:極度口渴發燒,腹瀉或尿閉;膿液清稀或腫脹,膿液稀薄惡臭;眼睛無神,聲音低沉;食慾不振,服藥作嘔;神志恍惚嗜睡,呼吸急促乏力,腰背沉重;嘴唇蒼白鼻子發臭,面部浮腫;脈象虛弱或微弱不和。古人說,五個好的徵兆出現其中三個就是吉兆,七個惡兆出現其中四個就是凶兆。我認為,七個惡兆出現其中四個,凶兆已成,不需要等到四個。
然而,救治方法不能不講,總的來說,口渴發燒、尿閉、呼吸急促、內熱,都是真陰受損,應該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子,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子,再沒有效果,就用十全大補湯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這是補陽生陰的方法。如果呼吸急促、倦怠、昏迷、乏力、飲食不消化,就是陽虛,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睡眠不安,應該用歸脾湯。
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法也。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耆、歸、朮、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
間亦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者,宜叮嚀反復,熟思而審處之。
第十將息法: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再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疽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穀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減少,臉部浮腫,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如果同時伴隨脾胃虛寒,則需再服用理中湯。若是腎氣虛寒,則需要服用桂附八味丸,並配合十全大補湯加入附子。這些都是溫補回陽的方法。如果患有癰疽潰爛後,膿血流失過多,導致角弓反張、手足抽搐、肢體顫抖而發生的痙攣,則需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附子等藥物來救治。如果效果不佳,則需服用十全大補湯。
有些患者可能會恢復健康,但此時情況危急,如同性命懸於一線,醫者應當反覆叮囑,細心思考,審慎處理。
第十條是關於休養的方法:凡是生病時伴隨風寒者,應當戒除葷腥油膩的食物,服用少量散劑,待外邪消除後再用美味的食物調補。總之,休養癰疽患者不可缺少味道,因為血肉可以生血肉。然而也不宜過量食用肉類,以免肉氣過盛而損傷穀氣,更忌諱生冷寒涼的食物,以免再次傷害脾胃。
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刻刻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幃幙,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幃幙,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宜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又可知也已。餘生平善治外症,其心法全在於此,約而能該確而可寧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外科症治方藥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也。生於肩背,名曰背搭。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手背,名曰手發,生於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蜂窩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病多由膏梁厚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內郁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內里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
白話文:
要預防這種病,要注意避免風寒,控制脾氣,減少思慮,說話要少,時時刻刻都要保養身體。至於病後調養,毒性大的,三年內都要遠離帳幔,毒性小的,一年內都要遠離帳幔。如果犯了這些禁忌,就會導致虛損,甚至出現半身不遂,甚至會減損壽命,不可不慎。其他像控制怒氣、預防風寒這些,也應該像生病時一樣注意。
以上十點,是治療癰疽發背的總綱。大的方面可以參考,小的方面也可以有所了解。我平生擅長治療外症,治療的精髓就在這裡,簡潔明瞭,而且確實有效。至於全身各部位的疾病名稱,都記載在後面,可以參考。
外科疾病治療方法和藥物
長在背上的,叫做發背,是肺經火毒。長在背下與心臟相對的,叫做對心發,是心經火毒。長在腰上的,叫做腎俞發,是腎經相火之毒。長在肩背上的,叫做背搭。右邊是肺火,左邊是肝火。長在手背上的,叫做手發,長在足背上的,叫做足發,是脾經濕熱之毒。有些像蓮子一樣,頭部突出。有些像蜂窩一樣,有很多孔洞凹陷,外面有螺絲一樣的紋路。這兩種都要防止毒素入侵。總之,這種病大多是因經常食用肥甘厚味,或是六淫外邪入侵,七情鬱結,導致毒素積聚不散,使得氣血逆行造成的。剛開始腫痛時,就要用藥物消散它。
散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傳,寒中熱中宜清涼,寒中宜溫補,不可不察也。
生於腦,名曰腦疽。生於頸後,名曰對口。生於頸旁,名曰偏對口。正對口易治,偏對口難治,因其軟肉與喉相近也。多因膏梁醇酒,風寒壅遏所致,宜用神火照法,次用烏金膏搽之,外貼萬全膏,取其易潰,潰後則用防風湯洗之,摻以海浮散,仍貼萬全膏,頻換數次即愈矣。
生於耳前後,名曰鬢疽。生於兩頤,名發頤。初起宜用銀花甘草湯,加柴胡、荊芥、薄荷、蒡子,以清散之。若腫勢極盛,須用砭法。若已成膿而未潰者,以烏金膏搽瘡頭上,蓋以萬全膏自然腐潰,潰後則用海浮散,並貼萬全膏,自應尋愈。
白話文:
如果腫塊散而不消,就應該用艾灸提膿等方法治療。癰疽初期是熱毒在體內蔓延,寒性體質的人應該用清涼藥物,熱性體質的人應該用溫涼藥物,不可不注意這點。
長在腦部的癰疽叫做腦疽,長在頸後部的叫做對口,長在頸側的叫做偏對口。正對口比較容易治療,偏對口比較難治療,因為它靠近柔軟的喉嚨。多是因飲食過於油膩,加上風寒阻滯所致,應該用神火照法治療,接著用烏金膏塗抹,外貼萬全膏,讓它容易潰爛。潰爛後就用防風湯清洗,撒上海浮散,再貼上萬全膏,頻頻更換幾次就會痊癒。
長在耳前耳後的叫做鬢疽,長在兩邊下巴的叫做發頤。初期應該用銀花甘草湯,加入柴胡、荊芥、薄荷、蒡子,用來清散毒氣。如果腫勢非常嚴重,就必須用砭石刮痧的方法。如果已經化膿但還沒潰爛,就用烏金膏塗抹在瘡口上,蓋上萬全膏,自然就會腐爛潰瘍。潰爛後就用海浮散,再貼上萬全膏,自然就會逐漸痊癒。
頦下漫腫無頭,名曰時毒,俗名蝦蟆瘟是也。頭面盡腫,名曰大頭天行,俗名大頭瘟是也。此皆風火鬱熱所致,初起宜用加味甘橘湯以消散之,若腫熱極盛,兼用砭法。
生於心,名曰井口疽。生於脅,名曰脅癰。生於腹,名曰肚癰。生於手腳腕,名曰穿骨疽。生於腿岔,名曰魚口。生於臀,名曰臀癰。施治並如前法。
瘡疔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釘,故名曰疔。大凡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凶。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若生兩足多有紅系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系至心,生唇面多有紅系入喉,俱難治,速宜針刺。
白話文:
下巴下面腫脹沒有頭,叫做時毒,俗稱蝦蟆瘟。頭面部全部腫起來,叫做大頭天行,俗稱大頭瘟。這些都是風火鬱熱引起的,初期應該使用加味甘橘湯來消散腫脹。如果腫熱非常嚴重,還可以配合針灸治療。
生在心臟部位的瘡叫做井口疽。生在脅肋部位的瘡叫做脅癰。生在腹部部位的瘡叫做肚癰。生在手腳腕部的瘡叫做穿骨疽。生在腿岔部位的瘡叫做魚口。生在臀部的瘡叫做臀癰。治療方法都跟前面一樣。
瘡疔剛開始的時候像芥末籽一樣,像粉刺一樣,或者像小水泡一樣,堅硬像釘子一樣,所以叫做疔。一般來說,肉色紅腫,根部沒有散開的是好的;如果平坦地蔓延腫脹,周圍灰白色的是不好的。疔瘡的形狀不一,顏色也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五種,分別對應五臟。如果長在兩條腿上的,大多會有紅色蔓延到肚臍;長在兩隻手上的,大多會有紅色蔓延到心臟;長在嘴唇和臉上的,大多會有紅色蔓延到喉嚨,這些都比較難治,要儘快用針刺治療。
紅系出血多有生者,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內服菊花甘草湯至效。如妄用疏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其治法即見前十法中。
喉間腫痛,名曰喉痹。古人多用甘桔湯主之。然有實火、虛火之分,緊喉、慢喉之別,不可不審。虛火者,色淡微腫,溺清便利,脈虛,飲食減少。此因神思過多,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至上炎,乃內傷之火,名曰慢喉風,虛症也。午前痛甚者,屬陽虛,四君子湯加桔梗、麥冬、五味、當歸。
白話文:
出血不止,若傷處在肢體末端,毒素凝滯難以藥物到達,艾灸效果最佳,內服菊花甘草湯可見效。若錯誤使用疏利藥物,耗損元氣,不僅無法解毒,反而會帶來更多傷害。治療方法參考前十法。
喉嚨腫痛,稱為喉痹。古人多用甘桔湯治療。但要區分實火、虛火,緊喉、慢喉,不可不慎。虛火症狀為面色蒼白,腫脹不明顯,小便清澈通暢,脈象虛弱,食慾不振。這是因為思慮過度,脾氣無法護衛中焦,虛火上炎,屬於內傷之火,稱為慢喉風,是虛症。午前疼痛加劇者,屬陽虛,可使用四君子湯加桔梗、麥冬、五味子、當歸。
午後痛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桔梗、元參。如不效,必加桂附,以為引導之用。加減八味湯加牛膝主之。若脈數有熱,六味湯主之。更有中寒咽痛,始用半夏桂甘湯,不可誤投涼藥。實火者,醇酒膏梁,風火積熱,火動痰生,腫痛暴發,甚則風痰壅塞,湯水不入,聲音不出,此外至之火,名曰緊喉風,實症也。
宜用燈窩油和漿水灌之,導祛痰涎,或用土牛膝搗爛,和酸醋灌之,或針刺紅腫之處,發泄毒血,或用金鑰匙吹之,俾喉門漸鬆,飲食可入,聲音得出,乃止。宜服加味甘桔湯,熱甚者,兼用三黃解毒湯。諺云:走馬看喉痹是也。凡喉腫不刺血,喉風不吐痰,癰不放膿,乳蛾不針破,此皆非法。
白話文:
下午疼痛加劇的人,屬於陰虛,可以用四物湯加桔梗、元參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就必須加桂枝、附子引導藥力。加減八味湯加牛膝可以治療。如果脈象數而有熱,則用六味湯治療。還有一些人,因為體內寒氣重導致咽喉疼痛,一開始應該用半夏桂甘湯治療,不可誤用寒涼藥物。如果是實火,是因為過食醇酒膏梁,導致風火積熱,火氣上炎痰液生成,造成腫痛突然發作,嚴重時會因為風痰阻塞,導致無法進食,聲音嘶啞,這種情況稱為緊喉風,屬於實證。
應該用燈芯油和漿水灌入喉嚨,引導痰涎排出,或者用土牛膝搗碎,加酸醋灌入喉嚨,也可以針刺紅腫處,排泄毒血,或者用金鑰匙吹入喉嚨,使喉嚨逐漸鬆開,就能進食,聲音也能恢復,疼痛也就能停止。可以用加味甘桔湯治療,如果熱症嚴重,可以同時服用三黃解毒湯。俗話說「走馬看喉痹」就是這個道理。凡是喉嚨腫脹不能放血,喉風不能吐痰,癰疽不能排膿,乳蛾不能用針刺破,這些都是不合理的治療方法。
又有勞嗽日久,咽傷聲損者,無法可治。
纏喉風症,咽喉腫痛脹塞,紅系纏繞,故名纏喉風。甚則腫達於外,頭如蛇纏,探吐悉如前法。(金鑰匙方見咽喉門)
纏舌喉風,硬根而爛兩旁。
以羊毛筆蘸甘草水洗之,吹以柳華散。(方載癰疽門)
乳蛾生喉間,狀如乳頭,一邊生者,名單乳蛾;兩邊生者,名雙乳蛾。以小刀點乳頭上,出血立瘥。吹以柳華散,再服甘桔湯。凡針乳蛾,宜針頭尾,不可針中間,鮮血者易治,血黑而少者難治。凡用刀針,血不止者,用廣三七為細末,吹刀口上即止。凡使刀針不可傷蒂丁及舌下根,切切!
白話文:
長期勞累引起的咳嗽,導致咽喉受損,聲音嘶啞,就沒有辦法醫治了。
纏喉風是一種咽喉腫痛、阻塞,並且出現紅色條紋的病症,因此得名。嚴重者腫脹會蔓延到外面,頭部像被蛇纏住一樣,治療方法和之前提到的相同(詳細方法請參考金鑰匙方的咽喉門)。
纏舌喉風的特徵是舌根硬,兩側潰爛。
用羊毛筆蘸甘草水清洗患處,並吹入柳華散。(配方請參考癰疽門)。
乳蛾長在喉嚨裡,形狀像乳頭,單邊生長的叫單乳蛾,兩邊生長的叫雙乳蛾。用小刀點破乳頭上的膿點,出血就會立刻痊癒。吹入柳華散,再服用甘桔湯。用針治療乳蛾時,要針刺乳頭的頭尾,不能針刺中間。鮮血流出者容易治癒,血色發黑且量少者則難治。如果用刀或針後出血不止,可以用三七研成細末,吹到刀口上即可止血。使用刀或針時,務必不要傷到乳頭的根部和舌頭下面的根部,切記!
舌衄出血不止
用六味湯加生地、麥冬、牛膝、元參主之。並吹柳華散。
癰疽生於上齶,形如紫李,宜針破癰頭。
用甘草湯攪盡瘀肉,吹服悉如前法。
腮癰,生腮下,繞喉壅腫。
先用齏汁調元明粉,攪去其痰,再看其紫黑處,針去瘀血。其吹服如前法。
喉瘡,命門相火也。瘡勢灌膿。
以銀針挑破之,隨用荊芥甘草湯煎洗之,其吹服如前法。
走馬牙疳,牙齦紅腫,漸變紫黑,臭穢,胃熱也。牙癰,牙邊腫痛,灌膿也。牙宣,牙根盡腫,宣露於外也。吹以柳華散,兼服清胃散。牙疼,療牙止痛散,兼服葛根湯。
白話文:
舌頭流血不止,可以用六味湯加上生地、麥冬、牛膝、元參來治療。同時用柳華散吹入患處。
上顎長出像紫李一樣的癰疽,可以用針刺破癰頭。
用甘草湯將瘀肉攪乾淨,然後吹服藥物,方法如同之前。
腮幫子長了癰疽,長在腮幫子下方,繞著喉嚨腫脹。
先用齏汁調和元明粉,將痰液攪掉,再觀察紫黑色的地方,用針將瘀血去除。吹服藥物的方法如同之前。
喉嚨長了瘡,是命門相火引起的。瘡勢嚴重,會流膿。
用銀針將瘡挑破,然後用荊芥甘草湯煎煮,洗淨患處。吹服藥物的方法如同之前。
走馬牙疳,牙齦紅腫,逐漸變成紫黑色,有臭味,這是胃火旺盛導致的。牙癰,牙齒旁邊腫痛,流膿。牙宣,牙根全部腫起來,露出外面。用柳華散吹入患處,同時服用清胃散。牙痛,用療牙止痛散,同時服用葛根湯。
喉瘤,生於喉旁,形如圓眼,血絲相裹,不可用刀針,宜吹麝香散,並服加味甘草桔梗湯。(方見癰疽門)
繭唇,唇上起泡如繭,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貼以萬全膏。
肺絕喉痹,凡喉痹日久,頻服清降之藥,以致痰湧聲喑,聲如曳鋸。此肺氣將絕之候也。法在難治。
宜用獨參湯,或兼進八味湯,或兼用十全大補湯。早服者,可救十中之一二。
白話文:
喉嚨旁邊長出腫瘤,形狀像圓圓的眼睛,上面布滿血絲,不能用刀子或針去處理,應該用麝香散吹患處,同時服用加味甘草桔梗湯。
嘴唇上長出像繭一樣的泡,剛開始就用小艾條灸患處,並貼上萬全膏。
肺氣衰竭導致喉嚨阻塞,如果喉嚨阻塞已經很久了,經常服用清熱降火藥物,導致痰液湧出、聲音嘶啞,聲音像拉鋸一樣。這是肺氣將要衰竭的徵兆,很難治療。
應該服用獨參湯,或者同時服用八味湯,或者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及早服用,可以挽救十分之一二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