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2)
卷三 (2)
1. 外科樞要
第五圍藥法:古云: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凡腫毒之大者,將已成膿。用烏金膏貼瘡頭上,然後用萬全膏蓋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貼膏處取其出膿,敷藥處取其消散。並能箍住根腳,不令展開,共作三層敷圍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瘡頭,若漫腫無頭,以濕紙貼上,先干處是瘡頭也。
第二層:萬全膏貼之。第三層:芙蓉膏圍之,然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連根腳一齊箍住,其中消處自消,潰處自潰,竟收全功。可見膏藥之妙矣。(芙蓉膏載癰疽門)
第六開口除膿法: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多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出而新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盡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祛瘀肉不傷新肉,且不甚焮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捻裹藥線插入,頻換數條,即化祛耳。
亦有頑硬之極,非烏金散所能去者,則用化腐紫霜膏搽之,然終不若烏金散為至穩。(化腐膏載癰疽門)
第七收口法:凡癰疽最難收口者,皆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免強收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目前,惟所用海浮散堪稱至寶。以此敷上,瘀肉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也。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主。書云: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已,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
第八總論服藥法:凡癰疽服藥,宜照顧脾胃為主,不得已而用清涼,切勿過劑。大法初起時,設有挾風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以散之,散後而腫未消,隨用銀花、甘草以和解之。若腫勢焮痛,大便閉結,內熱極盛者,則用衛生湯加大黃以疏利之。若病勢極盛而氣漸虛者,則清藥中須兼托補之劑,透膿散主之。
若膿水已潰,必須托補元氣為主,參耆內托散主之。如或元氣虛寒,則托補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脾虛者,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茸輩。間亦有虛而挾熱者,即於前方中去附子、薑、桂,加麥冬、銀花、丹皮等藥以收功,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陽毒、有陰毒、有半陰半陽,宜細辨之。
陽毒者,瘡勢紅腫,瘡頂尖聳,根腳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結,五心煩熱,脈洪數。陰毒者,瘡勢灰白,平塌,頑麻少痛,根腳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氣冷,脈沉遲。半陰半陽者,瘡腫雖紅,不甚尖聳,飲食差減,大便不結,寒熱往來,微渴喜熱,脈虛軟,此三者必須細辨。俾用藥寒溫得宜,方為合法。
治陽者,清涼解毒。治陰者,溫中回陽。半陰半陽之治,清不傷胃,溫不助邪,如斯而已矣。(香蘇散、透膿散俱載癰疽門)
白話文:
外科樞要
第五圍藥法:古人說,用藥膏貼在腫毒的頂端,再在四周敷藥圍繞。凡是腫毒很大的,將要化膿了,就用烏金膏貼在瘡頭上,然後再用萬全膏蓋住,四周用芙蓉膏敷上。貼膏的地方讓它出膿,敷藥的地方讓它消散。這樣能箍住腫毒的根部,不讓它擴散,一共三層敷藥法。第一層:用烏金膏貼在瘡頭,如果腫脹漫無頭緒,就用濕紙貼上,先乾的地方就是瘡頭。第二層:用萬全膏貼上。第三層:用芙蓉膏圍繞。也可以用萬全膏覆蓋整個腫脹處,連根部一起箍住,腫脹的地方自然消散,潰爛的地方自然潰破,最終就能痊癒。可見膏藥的妙用啊!(芙蓉膏詳見癰疽門)
第六開口除膿法:治療癰疽,如果開口小而膿液多,膿液就出不來,或者出不乾淨,或者稀薄的膿液能出來,而濃稠的膿液出不來,導致瘀血出不去,新的組織又長不出來,久治不癒。方法應該把開口弄大,讓瘀血和膿液都排出來才好。用烏金散來腐蝕開最佳,它能去除瘀血而不傷及新生組織,而且不太腫痛,真是妙法!如果有膿管,就用棉紙裹上藥線插入,經常更換幾根,就能化解膿液。
也有一些極其頑固的癰疽,烏金散也無法去除,就用化腐紫霜膏塗抹,但終究不如烏金散穩妥。(化腐膏詳見癰疽門)
第七收口法:癰疽最難收口,都是因為瘀血和膿液未盡而導致瘀肉夾雜。庸醫不懂,胡亂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勉強收口,恐怕日後內毒復發會比現在更嚴重。只有海浮散堪稱至寶。用它敷在患處,瘀肉自然脫落,不用動刀,新肉自然長出,而且不會藏毒,屢試不爽。一般先用防風湯清洗,再敷藥粉。清洗的時候一定要避風。書上說:要經常清洗,絕對不能吹風。如果體虛不能收口,需要內服補藥來輔助。
第八總論服藥法:治療癰疽服用藥物,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不得已才用清涼藥物,切勿用藥過量。初期,如果伴有風寒,應該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來散寒,散寒後腫脹還沒有消退,就用銀花、甘草來調和。如果腫脹疼痛劇烈,大便不通,內熱很盛,就用衛生湯加 大黃來通便。如果病情很嚴重,而元氣漸漸虛弱,清熱藥中就要加入補益的藥物,透膿散為主。
如果膿水已經潰破,必須以補益元氣為主,參耆內托散為主。如果元氣虛寒,就要在補益藥物中加入辛熱的藥物來輔助。脾虛者,用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氣虛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胃經受寒,飲食停滯者,用藿香正氣散。氣血兩虛者,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鹿茸等。偶爾也會有虛弱而夾雜內熱的情況,就在前面的方劑中去掉附子、生薑、桂枝,加入麥冬、銀花、丹皮等藥物。這也是必須要知道的。總的來說,有陽毒、陰毒、半陰半陽,要仔細辨別。
陽毒:瘡勢紅腫,瘡頂尖聳,根部不散,飲食如常,口渴便秘,五心煩熱,脈象洪數。陰毒:瘡勢灰白,平塌,頑固麻木疼痛較少,根部擴散,食慾不振腹瀉,手腳厥冷,口鼻氣冷,脈象沉遲。半陰半陽:腫脹雖然紅腫,但不很尖聳,飲食減少,大便不秘,寒熱往來,略微口渴喜溫,脈象虛弱,這三種情況必須仔細辨別,才能用藥寒溫適宜,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治療陽毒,用清涼解毒藥物;治療陰毒,用溫中回陽藥物;半陰半陽的治療,清熱不傷脾胃,溫補不助邪氣,如此而已。(芎芷香蘇散、透膿散詳見癰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