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外科樞要

十法論

第一內消法:內消者,腫痛初起,隨即用藥消散也。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增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當初起時,膿尚未成,不過血氣乖違逆於內里耳。外敷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即時消散。若系疔瘡,急宜刺破,或艾灸腫處,搽上蟾酥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即平復。

菊花連翹根帶葉皆治疔瘡之聖藥也。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以散之,隨服菊花銀花等藥,即可內消,務早下手,不可遲滯。(膏、湯載後癰疽門)

第二艾灸法: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頭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若癰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若內已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其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其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用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神藥也。(烏金膏載癰疽門,防風湯載諸瘡門)

第三神火照法:凡腫在頭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氣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安紙捻中,以麻油浸點,每用火三枝,離毒半寸許照之,自外而內俾藥氣透入,皮色紫滯者,立轉紅活。瘡勢平塌者,立轉高聳仍須不時照之,則毒氣頓解,轉陰為陽,以收全功。

且此法不止施於頭面,即如發背等毒,亦宜用之,其頭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毒純陰平塌,頑麻非艾灸無功。但艾炷宜小如麥粒樣式。二法乃瘡疽門之寶筏,宜互相參考,以神其用。(火照散方見癰疽門)

第四刀針砭石法:凡毒有脹痛緊急,膿已成熟,無暇待艾灸火照者,即宜用刀法開之,但刀法須在的確膿熟之時,又須要淺深合度,以左手按腫處,先看膿之成否,如按下軟而不痛,腫隨手起者,膿已成矣。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膿未成也。已成膿者可刺,未成膿者宜姑待之。

若脾虛氣弱者,宜托補之。又須看其膿之深淺,以手指按下,軟肉深者,其膿必深,軟肉淺者,其膿亦淺。膿淺刀深恐傷好肉,膿深刀淺恐毒不出而內敗,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膿腐於內,皮色不變者,宜以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灸開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氣越爛越深也。其小刀須利刃,勿令病者見,恐驚彼耳。

砭法施於頭面及耳前後,因其漫腫無頭,急用此法以瀉其毒,取上細磁鋒,用竹箸夾定緊扎,放鋒出半分,封患處另以箸敲之,遍刺腫處俾紫血多出為善,刺畢以精肉貼片時,再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此地不宜成膿,頭內中空,耳前後更多曲折,提膿拔毒更多未便,故砭法斷宜早施。

白話文:

[外科樞要] 十法論

第一、內消法:

內消是指腫痛剛開始出現時,就立刻用藥使其消散。凡是癰疽、發背、對口瘡、疔瘡等疾病,剛開始發作時會感到寒冷、發高燒,症狀像是傷寒,但疼痛只集中在一個地方,而且食慾正常,這表示體內正在積聚膿液。這時候,膿還沒形成,只是體內氣血不和,逆亂於體內。可以外敷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就能及時消散。如果是疔瘡,要趕快刺破,或者用艾灸腫痛的地方,再塗上蟾酥餅,貼上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很快就會痊癒。

菊花和連翹的根和葉都是治療疔瘡的良藥。但有些疔瘡是同時受風寒侵襲而發作的,應該先用芎芷香蘇散來驅散風寒,再服用菊花、銀花等藥,就能夠內消。一定要儘早處理,不能拖延。(膏藥和湯藥的配方記載在後面的癰疽篇)

第二、艾灸法:

用隔蒜灸的方法比用刀針更好。古書上說:「不痛的地方,灸到痛;痛的地方,灸到不痛。」凡是治療癰疽、疔瘡、流注以及各種不明原因的腫毒,都將大蒜切成片,放在瘡頭上,再將陳年艾絨做成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的大小要根據瘡毒的大小來決定。如果是大的癰疽,就將大蒜搗成泥餅敷在上面施灸。不痛的地方灸到痛為止,痛的地方灸到不痛為止。

如果內部已經有膿,就塗上烏金膏,在外面施灸,再貼上普救萬全膏。這樣可以讓膿瘡破開,排出瘀膿,更容易見效。如果傷口不收口,或者腐肉沒有脫落,就用防風湯清洗,敷上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肉自然會脫落,新的肉也會長出來,大約幾天就能痊癒,真是神奇的藥方。(烏金膏的配方記載在癰疽篇,防風湯的配方記載在各種瘡篇)

第三、神火照法:

凡是腫在頭部或臉部的,不適合用艾灸,因為怕引發火氣往上攻,應該用火照法,效果非常神奇。方法是將火照散放在紙捻中,用麻油浸濕點燃,每次用三根火捻,距離腫毒約半寸的地方照射。從外往內照射,讓藥氣滲透進去。如果皮膚顏色呈現紫滯,立刻會轉變成紅活;如果瘡勢平塌,立刻會轉變成高聳。要不時照射,這樣就能夠解除毒氣,使陰性的病症轉為陽性,達到完全康復的效果。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於頭部和臉部,像發背等毒瘡也可以使用。有些頭面部的毒瘡,用艾灸也能治好,這是因為毒性屬陰,平塌且麻木,如果不用艾灸就難以奏效。但艾炷要小,像麥粒一樣。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瘡瘍的重要方法,應該互相參考,才能發揮它們的功效。(火照散的配方記載在癰疽篇)

第四、刀針砭石法:

凡是毒瘡腫脹疼痛,膿已經成熟,沒有時間等待艾灸或火照的,就應該用刀切開。但用刀切開必須在膿完全成熟的時候,而且切的深淺要適度。用左手按住腫脹的地方,先看看膿是否形成。如果按下去軟而不痛,放手後腫脹的地方又會彈起來,就表示膿已經形成。如果按下去硬而且痛,或者凹陷不能彈起,就表示膿還沒形成。已經形成膿的可以刺破,還沒形成膿的應該暫時等待。

如果患者脾虛氣弱,應該用藥補托。還要看膿的深淺,用手指按壓,軟肉深的地方,膿一定很深;軟肉淺的地方,膿也一定淺。膿淺卻切得太深,可能會傷到好的肉;膿深卻切得太淺,可能無法將毒排出,反而會使內部潰爛,一定要仔細斟酌。還有伏骨疽,膿已經爛在裡面,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應該用刀刺入深處,放出瘀膿,或者灸開大口,將膿排出,不能姑息拖延,否則毒氣會越爛越深。用來切開的小刀必須要鋒利,不要讓病人看到,以免使他們感到害怕。

砭石法適用於頭部、臉部以及耳朵前後,因為這些部位腫脹沒有明顯的瘡頭,要趕快用這個方法來瀉毒。取上細磁針,用竹筷夾緊固定,露出針尖半分,對準患處,再用筷子敲擊,在腫脹的地方遍刺,讓紫黑的血流出來才好。刺完後用精肉片貼敷一會兒,再用雞蛋清調和乳香末潤濕。這些地方不適合讓膿液形成,因為頭部是中空的,而且耳朵前後有很多彎曲的地方,提取膿液和排除毒素都不太方便,所以應該儘早使用砭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