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外科樞要

第九復論五善七惡救援之法:或問癰疽,五善、七惡何謂也?答曰:五善者,飲食知味一也;便溺調勻二也;膿潰腫消,膿水不臭三也;神清氣爽,動息自寧四也;脈息有神,不違時令五也。

七惡者,大渴發熱,泄瀉淋閉一也;膿清尤腫,膿稀臭穢二也;目睛無神,語聲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藥作嘔四也;恍忽嗜臥,氣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清鼻臭黑,面目浮腫六也:脈息無神或疏動不和七也。古語云:五善得三則吉,七惡得四則凶。余謂七惡之凶,不待四矣。

然而拯救之法,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補陽生陰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瞶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睡臥不寧,宜用歸脾湯。

若飲食減少,面目浮腫,宜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兼脾胃虛寒,更用理中湯。腎氣虛寒,須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此溫補回陽之法也。若癰疽潰後,膿血去多,變為角弓反張,手足搐搦,肢體振搖而發痙者,並用參、耆、歸、朮、附子等藥以救之。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

間亦有可生者,當此時勢,性命急如懸縷,司命者,宜叮嚀反復,熟思而審處之。

第十將息法: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再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疽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穀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也。

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刻刻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幃幙,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幃幙,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宜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又可知也已。餘生平善治外症,其心法全在於此,約而能該確而可寧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外科症治方藥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也。生於肩背,名曰背搭。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手背,名曰手發,生於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蜂窩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病多由膏梁厚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內郁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內里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

散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傳,寒中熱中宜清涼,寒中宜溫補,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外科樞要

第九 復論五善七惡救援之法:有人問癰疽的五善七惡是什麼意思?回答說:五善是指:1. 能夠品嚐食物的味道;2.大小便通暢;3.膿腫消退,膿液不臭;4.精神清爽,呼吸平順;5.脈象有力,不違背時令。

七惡是指:1. 大渴、發熱、腹瀉、小便不通;2.膿液清稀,腫脹加重,膿液稀薄且有臭味;3.眼睛無神,說話聲音低弱;4.食慾不振,服藥嘔吐;5.精神恍惚,嗜睡,氣短乏力,腰背沉重;6.嘴唇蒼白,鼻樑發黑,面目浮腫;7.脈象無力或脈搏不規律。古語說:五善出現三項則吉利,七惡出現四項則凶險。但我認為,七惡的凶險,不必等到出現四項。

然而,治療方法是絕對不能不講的。總的來說,熱渴、小便不通、呼吸急促、內熱,都是由於真陰受損,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子,如果還是沒有效果,就用十全大補湯,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這是補陽生陰的方法。如果氣短倦怠,昏迷乏力,飲食不化,這是陽虛的表現,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睡眠不安寧,應該服用歸脾湯。

如果飲食減少,面目浮腫,應該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如果同時脾胃虛寒,再服用理中湯。如果腎氣虛寒,必須服用桂附八味丸,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這是溫補回陽的方法。如果癰疽潰爛後,膿血流失很多,導致角弓反張,手足抽搐,肢體震顫而發生的痙攣,就用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附子等藥物搶救。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十全大補湯。

也有一些病人是可以治癒的,在這種情況下,性命危急,醫生應該反覆叮囑,仔細思考,慎重處理。

第十 將息法:凡是患病的人,如果有風寒夾雜,就應該戒除肥甘厚膩的食物,少量服用散劑,等到外邪祛除乾淨後,再用有滋味的食物調補身體。總的來說,治療癰疽不能缺少有滋味的食物,因為血肉可以生血肉。但是也不宜過多地食用肉類,使肉氣超過穀氣,更忌諱生冷、滯氣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還應該避免風邪,戒除嗔怒,減少思慮,少說話,時刻保養身體為貴。至於病後調養,毒性大的,三年內應該遠離房事;毒性小的,一年內應該遠離房事。否則就會導致虛損,或者半身不遂,或者損傷陰氣,減少壽命,不可不小心。其他像戒怒避風,也應該像生病時一樣謹慎。

以上十種方法,是治療癰疽發背的大綱,大的方面可以遵循,小的方面也可以參考。我生平善於治療外科疾病,其心法全在於此,簡潔扼要,確切可靠。至於全身各處患病的名稱,後面都詳細記載,以供參考。

外科症治方藥

長在背上,叫做發背,是肺經火毒。長在背下與心臟相對的地方,叫做對心發,是心經火毒。長在腰部,叫做腎俞發,是腎經相火之毒。長在肩背部,叫做背搭,右側是肺火,左側是肝火。長在手背上,叫做手發;長在足背上,叫做足發,是脾經濕熱之毒。有的像蓮子形狀,頂部隆起;有的像蜂窩形狀,有很多小孔凹陷,外面結痂,這兩種都要預防毒素侵入。一般來說,這種病大多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或者外邪入侵,七情鬱結所致,積聚不散,導致正氣不能從內裡逆轉。一開始感覺腫痛,就應該用藥物消散。

如果消散不去,就用艾灸提膿等方法。癰疽一開始是熱在裡邊,後來傳到外邊,寒證熱證應該清涼治療,寒證應該溫補,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