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癇症

癇音閒,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發則卒然倒僕,口眼相引,手足搐搦,口吐涎沫,食傾乃蘇。治宜用清神丹,後用育魂丹。

治癇疾

箭頭硃砂,不拘多少,研細水飛,以不經水豬心血和勻,用蒸餅包之。重蒸候熟,取出,連蒸餅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臨臥服。

治羊癲風

用肥皂子去黑皮,取仁,焙熟,研末。每服五分,空心白湯下,不可間斷。

追風祛痰丸,治諸般風癇,癲風,世人患此病者甚多,用此藥甚效。

白附子(麥包煨),防風,天麻,殭蠶,牙皂(俱炒,一兩),全蠍(炒),木香(各五錢),枯白礬,川黃連(各三錢),南星(三兩,白礬、牙皂煎湯浸一宿),人參,白朮(炒,各一兩),半夏(牙皂、生薑各二兩,搗碎泡湯浸三日,六兩),共研為末,薑汁和,飴糖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薑湯下。

治久近風癇

凌霄花或根葉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服畢解發不住手梳,口噙冷水,溫則吐去,再噙再梳,至二十口乃止,如此四十九日絕根,百無所忌。

治癲癇風痰

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獖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

白話文:

[癇症]

癇症,音同閒,可由風熱引起,也可因驚嚇邪氣所致,通常會伴有體虛及痰多的情況。古書記載,孩童可能患有五種癇症,各與五臟相對應。心臟相關的癇症,發作時的聲音像羊;肝臟相關的癇症,發作時的聲音像狗;脾臟相關的癇症,發作時的聲音像牛;肺臟相關的癇症,發作時的聲音像雞;腎臟相關的癇症,發作時的聲音像豬。發作時,病人會突然倒地,口眼歪斜,手腳抽搐,口中吐出泡沫,數分鐘後才恢復正常。治療上,先使用清神丹,再使用育魂丹。

治療癇疾

使用箭頭硃砂,量不限,研磨成細粉後用水漂洗,再以未接觸過水的豬心血混合均勻,用蒸餅包裹。再進行二次蒸煮,等到熟透,取出後,連同蒸餅一起搗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粒,睡前服用。

治療羊癲風

使用肥皂子去掉黑皮,取出果仁,烘烤熟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空腹時以白開水送下,不可中斷。

追風祛痰丸,治療各種風癇,癲風。這類疾病在世上患者眾多,使用此藥效果顯著。

白附子(麥包煨)、防風、天麻、殭蠶、牙皁(均炒,各一兩)、全蠍(炒)、木香(各五錢)、枯白礬、川黃連(各三錢)、南星(三兩,用白礬、牙皁煎湯浸泡一夜)、人參、白朮(炒,各一兩)、半夏(牙皁、生薑各二兩,搗碎泡湯浸泡三天,六兩)。以上材料研磨成末,用薑汁和糖製成桐子大的丸狀。每次服用七八十粒,以薑湯送下。

治療長短期風癇

凌霄花或根葉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溫酒送下。服藥後,不斷梳理頭髮,口中含冷開水,水溫時吐掉,再含再梳,至二十次為止。如此持續四十九天,病癥根除,無需忌口。

治療癲癇風痰

選擇沒有聽到雞犬聲的九節菖蒲,去掉毛,用木杵搗成末,用一個黑豬的心臟,切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每日一次。

2. 瘕症

瘕音嘉,癥瘕,腹中積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史倉公傳: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望之慼慼然少腹病,曰遺積瘕。病得之酒且內飲以芫花一撮,出蟯可數升,病已。義曰:龍魚河圖云:犬狗魚鳥不熟食之,成瘕痛。方書: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准,謂之瘕。

言病瘕而未及癥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注:小腸熱已,移入大腸,兩熱相搏,故血溢而為伏瘕也。

治痞塊方

用靛秧搗爛,和白占,米粉作摺餅,空心吃不時服之。痛日減而痞日消,神驗。

治大人小兒痞積

水紅花子為細末,以麥糊和作一處,少加麝一釐,放痞上,以熨斗烙之,數次即愈。

又方:用水紅花熬膏,入麝少許,貼之亦效。

又方:用肥肉煮甕菜,食湯即愈。

又方:皂礬六兩(陳醋炒九次),沒藥二兩(炒去油),棗肉丸桐子大,每日空心服七丸,七日見效。

治痞

透骨草一味,貼患處,一炷香或半炷香即掀去,皮上起泡而愈。

消痞神丸,治心下痞塊作疼,腹大作脹。

香附米(童便浸,炒,二兩),砂仁(七錢,炒),枳實(一兩,炒),陳皮(一兩),半夏(姜炒,一兩二錢),厚朴(姜炒,一兩二錢),神麯(炒,一兩一錢),蒼朮(炒,一兩二錢),麥芽(炒,一兩一錢),山楂肉(二兩),烏藥(一兩),白朮(土炒,一兩),木香(五錢),當歸身(四兩),沉香(八錢),老米糊為丸桐子大,食遠下二錢五分,白湯下。

治痞疾

用觀音柳煎湯露一宿,五更空心飲,數次痞疾自消。

治痞效方

雄雞糞泡在缸內,夏十日,春秋二十日,冬四十日,每日攪四五次,去其渣滓。用木柴熬膏。用砂鍋,不用鐵鍋,貼在患處即愈。

治痞塊

甲魚一個重三斤,麻油三斤,煮爛如膏藥一般,將油紙攤好,貼患處即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癥瘕」,一種腹部有固定或活動性腫塊的疾病。其中「癥」指的是堅硬固定的腫塊,「瘕」則是形狀可辨,但位置會變動的腫塊。古文提到,如患有蟯瘕,症狀為腹部膨大,皮膚呈現黃色粗糙,病人表情愁苦,小腹有病感。此病可能由飲酒過量,並內服芫花引起,治療方式是排出體內的蟯蟲,病情就能緩解。

文中提及,如果食用未煮熟的犬、狗、魚、鳥等食物,可能會形成癥瘕導致疼痛。治療方式上,有一種用靛藍秧苗搗碎,與米粉混合成餅,空腹食用的療法,據說能逐漸減少疼痛並消除腫塊。

此外,也有使用水紅花子粉,加入少許麝香,放在腫塊上,再用熨斗加熱,多次後可痊癒的方式;或者熬煮水紅花膏,加入少許麝香,貼在患部;或是用肥肉煮甕菜湯,喝湯即可痊癒;以及使用皁礬、沒藥、棗肉製成的藥丸,每日空腹服用,七天後見效。

另一種療法是用透骨草貼在患處,一炷香或半炷香時間後取下,皮膚上會出現泡泡,隨後就會痊癒。還有一種「消痞神丸」,能治療心下有腫塊造成的疼痛,以及腹部膨大的問題,配方包括香附米、砂仁、枳實、陳皮、半夏、厚朴、神麯、蒼朮、麥芽、山楂肉、烏藥、白朮、木香、當歸身、沉香等多種草藥。

最後,文中也提到使用觀音柳煎湯,隔夜後於清晨空腹飲用,多次後可消除腫塊;或將雄雞糞浸泡在缸內,每天攪拌四五次,去除渣滓後,用木柴熬成膏,貼在患處即可痊癒;亦或是用三斤重的甲魚和麻油,煮至像膏藥般,將油紙攤開,貼在患處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