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癰疽

冬浸九宿,春秋七宿,夏五宿。分數次入鍋,文武火熬。以藥枯油黑,滴水成珠為度。濾去渣,重稱,每藥油十二兩,下濾淨片子松香四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鍋下百草霜細末六兩,勿住手攪,俟火候成則傾入水缸中,以棒攪和成塊。用兩人扯撥數次磁缽收貯。治一切風寒濕氣瘡疽等症,其效如神。

又法:治瘡疽。用血丹收更妙,每油一斤,用血丹六兩。

陳艾圓

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明雄黃末,挫成圓安蒜上灸之,名藥艾圓。

金刀散,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金瘡等症。脫腐生新,外科收斂之神藥也。

煉過鬆香淨末(七兩),枯白礬(一兩五錢),生白礬(一兩五錢)

共為極細末,磁罐收貯,摻傷處立愈。

治癰疽發背方

忍冬嫩苗一把(即金銀花之藤),甘草五錢,同入酒一斤半,砂瓶塞口,煮兩頓飯時候溫服神效。如無嫩苗,用干葉為末亦可。(然力少遜)

遠志膏,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兩去心,清酒煮爛,搗如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扎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屢驗神效。

凡治癰疽瘡毒,宜用芙蓉膏為第一妙方。

芙蓉膏,遇冬天氣寒冷,不便解衣冒寒,宜用芙蓉膏末藥。

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或菊花(四兩),白芨(四兩)

上為細末,每末一兩,加麝香一分,用醋調勻,圍四腳跟,雞蛋清調亦可。

如遇春夏秋天,時候溫和不妨解衣裸體,竟用芙蓉或花或葉,或根或皮,同赤小豆搗爛,圍敷患處。清涼止痛,排膿生肌,不論大毒惡瘡,立奏奇功,真神品靈藥也。用花根皮不若用葉更妙,用前方末藥不若後方之單用芙蓉葉、赤小豆為更妙。

透膿散,凡癰毒已成,膿不穿破者,服此即破。

黃耆(四錢,生),皂角刺,白芷,川芎,牛蒡子,穿山甲(炒研,各一錢),金銀花,當歸(各五錢)

酒水各半煎服。

治癰疽紅腫

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爛)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渣敷,睡覺即消。

附骨疽,內里漫腫,而皮色不變也。宜用艾團灸之,俾其轉陰為陽乃吉。若生於膝上三寸,名曰伏兔疽,法在不治。

脫疽,生於足指,宜用艾灸之。若肺腐潰爛,摻以海浮散,貼以萬全膏。(方見諸瘡門)

腸癰,有生於腸內者,腹內脹急,大小便牽痛如淋,轉側搖之如水聲。潰後則膿從大便出,有生腸外者,當臍腫痛,腹皮脹急。潰後則膿自臍出,甚則穿潰大腸,食蟲亦自臍出。勢難為計。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既潰則用參耆內托之劑。

千金牡丹皮散

丹皮(五錢),苡仁(一兩),瓜蔞仁(去油,二錢),桃仁(去皮尖研,二十粒)

白話文:

癰疽

冬天熬製需浸泡九宿,春秋七宿,夏天五宿。分批次放入鍋中,用文火和武火熬煮。熬至藥油呈黑色,滴水成珠為止。過濾掉渣滓,重新稱量,每十二兩藥油,加入四斤過濾淨的松香片,一起熬煮至滴水不散。每鍋加入六兩百草霜細末,需不停攪拌,待火候恰當後倒入水缸中,用棒攪拌成塊,再用兩人拉扯多次,收納於磁缽中保存。此藥可治療一切風寒濕氣引起的瘡疽等症,療效神奇。

另一種方法:治療瘡疽,用血竭收效更好,每斤藥油用六兩血竭。

陳艾圓

每年端午節,收集蘄艾一至二斤,時間越久越好。使用時取艾葉做成艾柱,或加入麝香、木香、雄黃末,搓成圓形,放在蒜瓣上灸治,稱為藥艾圓。

金刀散,治療癰疽發背、各種潰爛、棒傷金瘡等症。脫腐生肌,是外科收斂的良藥。

煉製過的松香細末(七兩),枯白礬(一兩五錢),生白礬(一兩五錢)

混合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磁罐保存,撒在傷口處即可痊癒。

治療癰疽發背的方法

忍冬嫩苗一把(即金銀花藤),甘草五錢,與一斤半酒一起,用砂瓶密封,煮兩頓飯的時間,溫服,效果神奇。如果沒有嫩苗,也可以用乾葉研磨成粉末。(但效果稍差)

遠志膏,凡是一切癰疽腫毒,初期即可使用。取遠志肉二兩去心,用清酒煮爛,搗成泥狀,敷於患處,用油紙隔著布固定,一夜之後,毒氣即可消散,屢試不爽。

凡是治療癰疽瘡毒,都以芙蓉膏為最佳藥方。

芙蓉膏,冬天寒冷,不便脫衣受寒,宜使用芙蓉膏藥粉。

赤小豆(四兩),芙蓉葉(四兩),香附(四兩),菊花葉或菊花(四兩),白芨(四兩)

研磨成細末,每用一兩藥末,加入麝香一分,用醋調勻,敷於四腳跟處,用雞蛋清調和也可以。

如果在春夏秋三季,天氣溫暖,可以脫衣裸體,直接用芙蓉的花、葉、根、皮,與赤小豆一起搗爛,敷於患處。清涼止痛,排膿生肌,無論是多麼毒惡的瘡瘍,都能立即見效,真是神品靈藥!用花、根、皮不如用葉效果好,用前面藥粉不如單用芙蓉葉和赤小豆效果好。

透膿散,凡是癰毒已成,膿液未穿破者,服用此藥即可使膿液穿破。

黃耆(四錢,生),皂角刺,白芷,川芎,牛蒡子,穿山甲(炒研,各一錢),金銀花,當歸(各五錢)

用酒水各半煎服。

治療癰疽紅腫

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搗爛)

加水二鍾,煎成一鍾,飯前服用。藥渣敷於患處,睡覺時即可消腫。

附骨疽,內部漫腫,但皮膚顏色無變化。宜用艾灸,使之由陰轉陽才吉利。如果長在膝蓋以上三寸的地方,叫做伏兔疽,一般不予治療。

脫疽,長在腳趾上,宜用艾灸。如果肺部腐爛潰瘍,則用海浮散摻敷,再貼上萬全膏。(方劑見諸瘡門)

腸癰,一種長在腸子裡面的,腹部脹滿,大小便牽扯疼痛如淋症,翻身搖動時有水聲。潰爛後膿液從大便排出;另一種長在腸子外面的,肚臍處腫痛,腹部皮膚脹滿。潰爛後膿液從肚臍排出,嚴重者會穿破大腸,蟲子也會從肚臍出來。這種情況很難處理。初期宜用千金牡丹皮散消腫,潰爛後則用參耆內托的藥劑。

千金牡丹皮散

丹皮(五錢),苡仁(一兩),瓜蔞仁(去油,二錢),桃仁(去皮尖研,二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