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癰疽

以上各為細末,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酥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調糊貼疔瘡上,以膏藥蓋之。

芎芷香蘇散,凡毒多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先用此散之,如毒不消,隨服銀花甘草等藥。

川芎,白芷,紫蘇葉,赤芍藥,陳皮,甘草(各一錢),荊芥,香附,秦艽(各一錢五分),連須蔥白(二寸)

水煎服。若兼傷食,加山楂、麥芽、蘿蔔子;若內熱極盛,加連翹、蒡子。

烏金膏,去腐肉,不傷新肉,最為平善。

巴豆(去殼,不拘多少),新瓦上炒黑,研爛聽用。多寡看瘡勢輕重酌量。

火照散,硃砂,血竭,沒藥,明雄黃(各三錢),麝香(五分)

上五味,為細末,用棉紙條長尺許,每條裹藥三分,真麻油浸點,自外而內,周圍照之,瘡毒隨藥氣解散,自不內浸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平,又漸減之。熏罷隨上烏金散,貼以萬全膏。若腫勢漫衍,周圍用芙蓉膏敷之。如再熏,須洗去末藥,其貼膏藥處油,可不必洗。

化腐紫霜膏,治癰疽發背,瘀血不腐,及不作膿者,又諸惡瘡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

輕粉,蓖麻仁(研,各三錢),巴豆(研白仁,五錢),血竭(二錢),樟腦,螺螄肉(各一錢),金頂砒(煅,五分)

共為末,磁罐收貯,臨用時麻油調搽硬肉上,以萬全膏貼之,至頑者,不過二次即軟,其力大於烏金散。

加味甘桔湯

甘草,桔梗(各三錢),蒡子(二錢,炒),荊芥(二錢),薄荷(五分),貝母(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兩頤腫甚者,加柴胡錢半,丹皮二錢。

柳華散,治喉瘡並口舌生瘡,走馬牙疳,咽喉腫痛諸症。

青黛,蒲黃(炒),黃柏(炒),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月石(一錢)

共為細末,吹喉極效。

麝香散

麝香(二分),冰片(三分),黃連(一錢)

共為末,一日夜吹五六次。

普救萬全膏,治一切風氣走注疼痛,以及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疔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痞塊,多年瘧母,頑痰瘀血,腹痛泄瀉,小兒疳積,女人癥瘕諸症,並貼患處。咳嗽瘧疾,貼背脊心第七椎,取效神速。倘貼後起泡出水,此病氣本深,盡為藥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懼,記之。

藿香,木香,白芷,白蘞,烏藥,大生地,貝母,丁香,白芨,當歸尾,殭蠶,檀香,蜂房,苦參,五加皮,細辛,秦艽,防風,肉桂,大楓子,蟬脫,丁皮,羌活,桂枝,蘿蔔子,全蠍,赤芍,元參,南星,蓖麻子,鱉甲,獨活,枳殼,艾絨,白蘚皮,荊芥,蘇木,連翹,紅花,川芎,藁本,高良薑,桃仁,杏仁,香附,牛膝,蒼朮,威靈仙,川烏,草烏,續斷,黃芩,麻黃,金銀花,牙皂,甘草,附子,半夏,紫荊皮,骨碎補,海風藤,黑山梔(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寸五條),蛇脫(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楝皮,榆枝,桑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血餘(男人的三兩以上,各藥俱浸油內),真麻油(二十斤),松香(一百斤,棕皮濾淨),百草霜(十斤,天平秤研細篩過)

白話文:

癰疽治療方法彙集:

數種藥方皆先將藥材研磨成細末。五月初五午時,在乾淨的房間內,以蟾酥酒調和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取一丸,用唾液調成糊狀,貼在疔瘡上,再覆蓋膏藥。

芎芷香蘇散: 適用於毒症伴有風寒者,應先服用此散劑。若毒症未消,再服用金銀花、甘草等藥物。藥材包括川芎、白芷、紫蘇葉、赤芍藥、陳皮、甘草(各一錢)、荊芥、香附、秦艽(各一錢五分)、連須蔥白(二寸),水煎服。若兼有傷食,加山楂、麥芽、蘿蔔子;若內熱過盛,加連翹、蒡子。

烏金膏: 可去除腐肉,不傷新肉,效果溫和。巴豆(去殼,用量不限),炒至黑色研磨成粉末,用量依瘡勢輕重調整。

火照散: 硃砂、血竭、沒藥、明雄黃(各三錢)、麝香(五分),研磨成細末。用棉紙條裹藥,以真麻油浸潤,由外往內,環繞患處熏之,瘡毒隨藥氣散去,避免內侵臟腑。初次使用三條,逐漸增加至五到七條,瘡勢好轉後再逐漸減少。熏完後,敷上烏金散,再貼上萬全膏。若腫脹蔓延,周圍用芙蓉膏敷之。再次熏藥前,需洗去之前的藥粉,但膏藥處的油可不需清洗。

化腐紫霜膏: 治療癰疽發背、瘀血不腐及不化膿,以及膿瘍未穿潰者。輕粉、蓖麻仁(研磨,各三錢)、巴豆(研磨去殼白仁,五錢)、血竭(二錢)、樟腦、螺螄肉(各一錢)、金頂砒(煅燒,五分),研磨成粉末,盛裝於磁罐中備用。使用時以麻油調和,塗抹於硬塊處,再貼上萬全膏。即使頑固者,一般兩次即可軟化,效果強於烏金散。

加味甘桔湯: 甘草、桔梗(各三錢)、蒡子(二錢,炒)、荊芥(二錢)、薄荷(五分)、貝母(一錢五分),水煎服。若兩頤腫脹嚴重,加柴胡半錢,丹皮二錢。

柳華散: 治療喉瘡、口舌生瘡、走馬牙疳、咽喉腫痛等症。青黛、蒲黃(炒)、黃柏(炒)、人中白(各一兩)、冰片(五分)、月石(一錢),研磨成細末,吹入喉嚨。

麝香散: 麝香(二分)、冰片(三分)、黃連(一錢),研磨成細末,一日一夜吹入患處五到六次。

普救萬全膏: 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疼痛,以及白虎歷節風、鶴膝風、寒濕流注、癰疽發背、疔瘡瘰癧、跌打損傷、腹中痞塊、多年瘧疾、頑痰瘀血、腹痛泄瀉、小兒疳積、婦女癥瘕等症,貼於患處。咳嗽瘧疾,貼於背脊第七椎骨處,療效迅速。若貼藥後起泡出水,表示病邪深重,藥力將其排出,是吉兆,不必擔心。藥材包括:藿香、木香、白芷、白蘞、烏藥、大生地、貝母、丁香、白芨、當歸尾、殭蠶、檀香、蜂房、苦參、五加皮、細辛、秦艽、防風、肉桂、大楓子、蟬脫、丁皮、羌活、桂枝、蘿蔔子、全蠍、赤芍、元參、南星、蓖麻子、鱉甲、獨活、枳殼、艾絨、白蘚皮、荊芥、蘇木、連翹、紅花、川芎、藁本、高良薑、桃仁、杏仁、香附、牛膝、蒼朮、威靈仙、川烏、草烏、續斷、黃芩、麻黃、金銀花、牙皂、甘草、附子、半夏、紫荊皮、骨碎補、海風藤、黑山梔(以上各一兩五錢)、大黃(三兩)、蜈蚣(三寸五條)、蛇脫(五條)、槐枝、桃枝、柳枝、楝皮、榆枝、桑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血餘(男性用三兩以上,各藥材均浸泡在油中)、真麻油(二十斤)、松香(一百斤,用棕皮過濾)、百草霜(十斤,研磨過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