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1)

1. 中寒

治中寒卒倒,昏迷不醒,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下,後用理中湯。

人參,白朮(土炒),乾薑(炒),炙甘草(各二錢,水煎服)

又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兼胃管停痰,冷氣刺疼。

又治下寒,泄痢腹脹,大便清滑,大吐大瀉之後,元氣不接,人事昏迷籌症,寒冷之極者,加大附子二錢,麥包煨去皮臍,名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脈虛而微細,雖燥熱煩渴,用理中湯浸冷服之,若用寒涼藥必死。

治陰症肚疼欲死之症,立刻見效,亦治陰症傷寒。

枯礬(一錢),火硝(一錢),胡椒(一錢),黃丹(一錢),丁香(一錢)

共為細末,用老醋調成糰子,握在手心,男左女右,以帛絹扎之,出汗而愈。

治陰症手足紫黑方

黑料三合炒熟,好酒烹,滾熱服。加蔥須同烹更妙。

白話文:

[治療中寒]

治療因中寒突然倒地,意識不清醒的情況,首先應用等量的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入患者口中,之後再服用理中湯。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炒過的白朮、炒過的乾薑以及炙甘草(每種材料用量都是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外,對於五臟受寒,口齒緊閉,四肢僵硬,同時胃部有痰滯,感到冷氣刺痛的情況,此方也能有效治療。

此外,對於下焦受寒導致的腹瀉脹氣,大便稀薄,大量嘔吐或瀉肚後,元氣衰弱,人處於昏迷狀態的病狀,尤其是極度寒冷的患者,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附子二錢,麥包去皮臍,此方稱為附子理中湯。

對於中寒且脈象虛弱、細微,即使出現燥熱、煩渴的情況,應使用理中湯浸泡後冷飲,若誤用寒涼藥物,將會有生命危險。

針對嚴重腹痛,像是快要死去般的陰證情況,立刻見效,同樣適用於陰證的傷寒。

所需藥材包括:枯礬、火硝、胡椒、黃丹、丁香各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老醋調和成團,握在手掌心,男性左手,女性右手,並用布料綁住,直到出汗即痊癒。

治療陰證導致的手腳紫黑的處方:

取黑豆三合炒熟,用好酒烹煮,趁熱飲用。若能加入蔥鬚一起烹煮效果更佳。

以上皆是治療中寒的相關處方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