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痘疹易知

有表熱者,合升麻湯。有裡熱者,解毒湯。身熱不退,或寒熱往來,升麻湯、小柴胡湯。帶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黃芩、石膏。虛弱坐立戰搖,無熱症,而二便調和者,八物湯加黃芩、知母、麥冬。內渴者,益元散。泄瀉而渴,身熱,黃芩白芍湯。身涼不渴,理中湯,或風藥以升之。

痢疾,四物湯加黃連、白朮、茯苓、生草、木香。聲啞,清肺散。喉痛,甘桔湯加元參、牛子、黃芩、荊芥。有癰毒未成者,用三豆散敷之。未成膿者,消毒飲、小柴胡湯加羌活、連翹、銀花、黃芩、赤芍。已成膿者,消毒飲加黃芩、雲苓、白芍、連翹、當歸。上引用升麻,下引用檳榔,助以貝母、白芷、瓜蔞。

宜以針刺出膿血,遲則傷損筋骨。發驚者,抱龍丸,宜用涼解藥,不止必凶。牙疳,宜黃連犀角湯,雄黃同玉鎖匙點之。遍身骨節上有疳蝕瘡,用綿蠻散、生肌散。有熱者解之。

凡發散表熱,微則用升葛湯,甚則用麻黃湯以表汗。

凡解利裡熱,微則用解毒湯、益元散、白虎湯,甚則時連翹飲、參蘇飲,以利二便。

凡內外壯熱,微則和解湯、小柴胡湯,甚則用前一項。

凡血氣俱虛,微則用補中益氣湯,甚則用八物湯。

凡補血活血,微則用四物湯,甚則用當歸活血飲。

凡補氣行血,微則用四君子湯、保元湯,甚則用內托散。

凡虛寒症,微則用理中湯、參苓白朮散,甚則用木香異功散。

凡小便赤澀,微則用導赤散、四苓散,甚則用八正散。

凡大便秘結,微則用蜜導法、四順飲、宣風散,甚則用承氣湯,兼外熱者,涼膈散、大柴胡湯。

凡發痘疑似,但看耳紅而涼,便是痘,看眼中白仁上有赤縷,便是疹。

癍疹丹,附雜症

斑者,有色點而無頭粒,隨出隨沒,沒而復出。丹者,成塊,赤如雲片而突,此皆浮游之火,散漫於皮膚之間。表宜以輕劑,散其邪火,兼活血解毒之藥治之,並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加石膏、黃芩、荊芥、赤芍、川芎、當歸,重則麻黃湯表散之。在發熱起脹時,多用表散,在灌膿收斂時,多用解利。

遍身通紅者,同治。河間云:癍疹多屬於脾,隱隱在皮膚之間,發則多癢,或麻木。丹溪云:癍屬熱有痰,宜清肺以降痰,或散解出汗亦可。亦有不可下者,白虎湯、瀉心湯。

發熱之初,一身內外之火皆動,故肺火易發,而皮毛受傷,則肌膚之津液遂發而為泡。如水珠之狀,白而空者,氣之虛,白而有清水者,氣之實;泡紅紫者,血之熱。皆內毒未出,而賊邪先為之病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酒炒)、白芍,或加木通、茯苓、車前以利水斂泡。如灌膿將收時,有泡而大者,無分紅白,皆與痘相併而成,不足為慮,利水亦可。

乾枯黑陷

痘色初深紅,必變紫,紫必變黑,終必至於乾枯。此血熱漸變,一定之理也。故深紅之際,失於解散,至焦枯黑陷,亦已極矣。然古亦有治法,每以涼血退熱為主。看其微甚,或利大便,或利小便,或解散。頂雖平陷,不可以氣虛例之,而用參耆補劑,補則氣盛,而血愈枯乾,無分始終,見此,同一治法。瘡干宜退火,荊芥、升麻、葛根之屬,濕者自瀉,宜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或利小便。

白話文:

痘疹易知

表熱可用升麻湯;裡熱用解毒湯。持續發燒,或寒熱交替,則用升麻湯、小柴胡湯。體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石膏。虛弱到站立不穩,無發燒症狀,但大小便正常者,用八物湯加黃芩、知母、麥冬。口渴用益元散;腹瀉且口渴、發燒,用黃芩白芍湯;身體涼爽不口渴,用理中湯,或用風藥使其升浮。

痢疾,用四物湯加黃連、白朮、茯苓、生草、木香。聲音嘶啞,用清肺散;喉嚨痛,用甘桔湯加元參、牛膝、黃芩、荊芥。癰疽未成形者,用三豆散外敷;未化膿者,用消毒飲、小柴胡湯加羌活、連翹、金銀花、黃芩、赤芍;已化膿者,用消毒飲加黃芩、茯苓、白芍、連翹、當歸。 向上引流用升麻,向下引流用檳榔,輔以貝母、白芷、瓜蔞。

宜用針刺排出膿血,延誤則傷及筋骨。驚厥發作,用抱龍丸,宜用清熱解毒藥物,若持續不愈則凶險。牙疳,用黃連犀角湯,並用雄黃與玉鎖匙點敷患處。全身骨骼關節有疳蝕瘡,用綿蠻散、生肌散。如有發熱症狀則需清熱解毒。

凡是散發表熱,輕者用升葛湯,重者用麻黃湯以發汗。

凡是消除裡熱,輕者用解毒湯、益元散、白虎湯,重者用連翹飲、參蘇飲,以促進大小便通暢。

凡是內外皆熱,輕者用和解湯、小柴胡湯,重者用前述方法。

凡是氣血俱虛,輕者用補中益氣湯,重者用八物湯。

凡是補血活血,輕者用四物湯,重者用當歸活血飲。

凡是補氣行血,輕者用四君子湯、保元湯,重者用內托散。

凡是虛寒證,輕者用理中湯、參苓白朮散,重者用木香異功散。

凡是小便赤澀,輕者用導赤散、四苓散,重者用八正散。

凡是大便秘結,輕者用蜂蜜導瀉法、四順飲、宣風散,重者用承氣湯,伴隨外熱者,用涼膈散、大柴胡湯。

凡是痘疹初起,只要觀察耳朵發紅而涼,就是痘疹;觀察眼白上有紅絲,就是疹子。

癍疹丹及其他雜症

癍疹:呈現色斑,無疹點,時隱時現。丹毒:成片,紅色如雲片狀且隆起,此皆為遊走於皮膚之間的浮熱。初期宜用輕劑,散發邪火,並配合活血解毒藥物治療,可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加石膏、黃芩、荊芥、赤芍、川芎、當歸,嚴重者用麻黃湯以發汗。發熱腫脹期多用發汗散邪之法,化膿收斂期多用清熱利濕之法。

全身通紅者,同法治療。河間先生說:癍疹多屬脾,隱於皮膚之間,發作時多癢或麻木。丹溪先生說:癍疹屬熱兼痰,宜清肺降痰,或散解發汗也可。亦有不可下瀉者,可用白虎湯、瀉心湯。

發病初期,一身內外之火皆動,故肺火易發,而皮毛受損,則肌膚津液外洩形成水泡。如水珠狀,白色空泡者為氣虛,白色有清水者為氣實;水泡紅紫者為血熱。皆為內毒未清,邪氣先致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酒炒)、白芍,或加木通、茯苓、車前子以利水斂泡。如化膿將收斂時,水泡較大者,不論紅白,皆與痘疹併發而成,不足為慮,利水即可。

乾枯黑陷

痘疹初為深紅色,必變紫色,紫色必變黑色,最終乾枯。此乃血熱漸變,必然的規律。故深紅色時未能及時散邪,最終焦枯黑陷,已屬嚴重。然古方亦有治療方法,多以涼血退熱為主。視其輕重,或瀉大便,或利小便,或散邪。即使痘疹頂部平陷,也不可依氣虛論治,而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補益則氣盛,而血愈乾枯,始終無益,遇到此種情況,治療方法相同。瘡痂乾燥宜清熱,用荊芥、升麻、葛根等;濕者自瀉,宜用風藥,如白芷、防風等,或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