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

《經驗良方全集》~ 卷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0)

1. 始終驗輕重

五日以前,頭面紅和,壅腫出如雲片者吉,不必服藥。若色青白,稀疏不成顆粒,再看皮肉之間有,急以升麻湯發之,如皮肉無者,大凶也。不得已以升麻湯,外加防風、荊芥穗、枳殼、山楂,透之以出為度。

五日以後出,若稀疏,當以清肺飲主之。桑白皮、杏仁、地骨皮、黃芩、桔梗、甘草等藥加減。如有搖頭反亂等症,加貝母,倍加杏仁。如有微紅出一半者,四物湯,大黃、黃芩、黃連、青皮之類。如不透者,消毒飲主之,防風、木通、荊芥穗、生地、大黃之類加減治之。如嗽加杏仁、貝母、知母、桔梗之類。

如搖動加防風、荊芥穗。如大渴加石膏、葛根、花粉、麥冬、五味子之類。如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醜之類。

七日以後,如大熱不退者,連翹、山梔、黃芩、薄荷、荊芥穗等藥治之。如再不退,黑紫,口乾舌燥,悶亂不寧者,牛黃散主之,大黃、二醜、檳榔,涼水送下。如其中寒戰者,四物湯主之,外即減去衣被,頃刻立愈,若再以熱護之,必死無疑。如其中鼻出血者,始終凶也。如見黑血,必用敗毒散主之,連服二劑,如不止不治。

九日以後不食,清胃解毒湯主之,當歸、大黃、麥芽、神麯、山楂之類加減治之。只服一二劑,不可多用。(九日以後與三日以後治法相同)

三日以後不食,清胃解毒湯主之,同前方用。如腹不脹者,六君子湯主之,多服幾劑。若進飲食,過三日後,又當微利之,用導赤散為主。如色白腹脹者,四物湯加大腹皮、檳榔、陳皮少許。如過後氣喘不止者,當以清肺飲主之。終日大渴者,黃連解毒湯,重加石膏即愈。

如小便不行者,用導赤散主之,外用蔓菁葉貼臍上即行,或壁魚七條,研紙上,貼臍上,用手運之亦行;又蒲公英煎飲立效。如喉痛不進飲食,用甘桔湯加元參、山豆根主之。

目無神者,口撮者,目腫、口唇腫者,目直視者,如黑點者,氣悶大喘者,勿慮,重加清肺飲主之,始終寧靜者吉,壯熱者吉,始而大渴者吉。八九日至十一二日,昏悶不食,大便不行,小便赤澀,目閉不開,再無他症勿慮,平胃散合消毒飲服之即愈。

白話文:

在病發的前五天,如果臉部出現紅潤且有像雲片般隆起的腫塊,這是好徵兆,不需要服用藥物。但若是顏色呈現青白色,且分佈零散,沒有形成明顯的顆粒,這時要密切觀察皮膚肌肉間是否有同樣的症狀。一旦發現,應立即服用升麻湯來促使其發散。如果皮膚肌肉間也沒有這樣的症狀,那病情就非常危險了。這種情況下,除了升麻湯之外,還需加上防風、荊芥穗、枳殼、山楂等藥材,直到病癥完全發散為止。

五天後如果疹子仍然稀疏,應該使用清肺飲來治療。清肺飲主要包含桑白皮、杏仁、地骨皮、黃芩、桔梗、甘草等藥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調配。如果病人出現搖頭、煩躁等症狀,應加入貝母,並加倍使用杏仁。如果疹子只是微微泛紅,且只出了一半,則應使用四物湯,並加入大黃、黃芩、黃連、青皮等藥材。如果疹子無法完全透出,則應使用消毒飲,主要成分包括防風、木通、荊芥穗、生地、大黃等,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

如果病人咳嗽,應加入杏仁、貝母、知母、桔梗等藥材。如果病人出現劇烈晃動,應加入防風、荊芥穗。如果病人極度口渴,應加入石膏、葛根、花粉、麥冬、五味子等藥材。如果病人出現嚴重便祕,應加入大黃、二醜等藥材。

七天後,如果高燒仍未退,應使用連翹、山梔、黃芩、薄荷、荊芥穗等藥材來治療。如果高燒持續不退,且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這時應使用牛黃散,主要成分為大黃、二醜、檳榔,以涼水送服。如果病人出現寒戰,應使用四物湯,但應立即減少衣物被褥,病情將迅速好轉。如果仍繼續保暖,病人必死無疑。如果病人出現鼻出血,預示病情非常嚴重。如果看到黑色血液,必須使用敗毒散,連續服用兩劑。如果出血仍不停止,則無法治癒。

九天後,如果病人不再進食,應使用清胃解毒湯,主要成分為當歸、大黃、麥芽、神麴、山楂等,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只需服用一兩劑,不可過量使用。(九天後的治療方法與三天後相同)

三天後,如果病人不再進食,也應使用清胃解毒湯,配方與前述相同。如果腹部未出現脹滿,應使用六君子湯,可多服用幾劑。如果恢復進食,三天後應輕微瀉下,使用導赤散為主。如果皮膚呈白色且腹部脹滿,應使用四物湯,並加入大腹皮、檳榔、少量陳皮。如果病情過後仍有氣喘,應使用清肺飲。

如果整天極度口渴,應使用黃連解毒湯,並大量加入石膏即可痊癒。

如果小便不通暢,應使用導赤散。此外,還可以將蔓菁葉貼於肚臍上,或將壁魚七條研磨成粉末,貼於肚臘上,用手按摩,也可使用蒲公英煎煮飲用,效果立竿見影。

如果喉嚨疼痛,無法進食,應使用甘桔湯,並加入玄參、山豆根。

如果眼睛無神、嘴角歪斜、眼睛腫脹、嘴脣腫脹、目光呆滯、出現黑點、呼吸困難,不用過分擔心,只需加重清肺飲的劑量。如果病人整日保持安靜,或是高燒不退,或是極度口渴,這些都是好的徵兆。從第八九天至第十一二天,如果病人精神混亂、不進食、大便不通、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眼睛閉合不開,只要沒有其他症狀,不用過分擔心。使用平胃散和消毒飲合併服用即可痊癒。

2. 痘疹醫方

古人立方,要分虛實,能辨補瀉之宜,則治痘無餘法矣。諸方之用,不過發散、升提、和解、下利、補益、開澀數者而已,方藥亦有輕重,大抵看其微甚,辨其輕重,則方藥之加減,固不必拘於一定。

升麻葛根湯,一,解表。

升麻(一錢重至二錢),葛根(二錢重至四錢),赤芍(錢半重至三錢),甘草(一錢)

一方加山楂肉,牛子各一錢,冬加紫蘇葉,水煎服。

加味葛根湯,二,治痘失表發熱譫語。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桔梗,柴胡,芥穗,防風,連翹,牛子,木通

水煎。

麻黃湯,三,發汗。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蔥姜引

解毒湯,四,治表熱。

連翹,黃柏,梔子(各等分)

惺惺散,五,治內外壯熱。

人參,細辛(少許),白朮(各五分),茯苓,桔梗,花粉(各一錢),甘草(三分),白芍(一錢)

水煎。

和解湯,六,解表和中。

升麻,葛根(各錢半),赤芍(一錢),人參,防風(各七分),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水煎。

小柴胡湯,七,治寒熱胸滿心煩。

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人參(七分),甘草(六分),半夏(八分),薑棗引

蓋元散,八,治裡熱。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為末,涼水送下,加辰砂。

白虎湯,九,治裡熱止渴。

石膏(三錢),知母(二錢),甘草,桔梗(各一錢)

虛者加人參一錢,水煎。

連翹飲,十,治內外壯熱。

當歸,防風,荊芥,車前,木通(各八分),赤芍,柴胡,黃芩,牛子,滑石(各一錢),蟬退(七分),連翹,梔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參蘇飲,十一,治壯熱風壅咳嗽,寒熱體痛。

陳皮,紫蘇,乾葛,前胡,白苓(各一錢),半夏,人參(各七分),甘草(五分),蔥姜引

當歸和血飲,十二,活血行血。

川芎,赤芍,當歸,紅花,紫草(各一錢),生地(一錢半)

四物湯,十三,補血。

當歸,川芎(各一錢),赤芍,生地(各錢半)

四君子湯,十四,助氣和中。

人參(一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五分)

保元湯,十五,補中助氣。

人參(二錢),黃耆(三錢),甘草(一錢),薑棗引

補中益氣湯,十六,治氣虛身熱。

人參,升麻,柴胡,當歸,白朮,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八物湯,十七,大補氣血。

白朮,茯苓,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甘草

理中湯,十八,治虛寒自痢不渴。

人參,甘草,乾薑,陳皮(各一錢),白朮(錢半),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參苓白朮散,十九,溫脾。

人參,茯苓,甘草,藿香,乾葛(各一錢),白朮(錢半),木香(三分)

導赤散,二十,治腎熱便血。

生地,木通,生草

木香異功散,二十一,治虛寒逆冷,或自痢不渴。

白話文:

古人開立藥方,很重視分辨病情的虛實,能夠正確判斷哪些情況需要補益,哪些情況需要瀉邪,那麼治療痘疹就沒有其他難題了。各種藥方的使用,不外乎是發散、升提、和解、下泄、補益、開通阻塞這些方法而已。藥物的用量也有輕重之分,大致上要看病情的輕重程度,分辨病情的輕重,那麼藥物的加減變化,就不必拘泥於固定的用法。

升麻葛根湯,第一種,用來解表。

藥材包含:升麻(一錢到二錢)、葛根(二錢到四錢)、赤芍(一錢半到三錢)、甘草(一錢)。

有的方子會再加入山楂肉、牛蒡子各一錢,冬天可以加紫蘇葉。用水煎服。

加味葛根湯,第二種,用來治療痘疹初期沒有發出來,出現發熱、說胡話的症狀。

藥材包含:升麻、葛根、赤芍、甘草、桔梗、柴胡、荊芥穗、防風、連翹、牛蒡子、木通。

用水煎服。

麻黃湯,第三種,用來發汗。

藥材包含: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用蔥、薑來引導藥效。

解毒湯,第四種,用來治療表熱。

藥材包含:連翹、黃柏、梔子(等量)。

惺惺散,第五種,用來治療內外都有壯熱的情況。

藥材包含:人參、細辛(少量)、白朮(各五分)、茯苓、桔梗、花粉(各一錢)、甘草(三分)、白芍(一錢)。

用水煎服。

和解湯,第六種,用來解表和中。

藥材包含:升麻、葛根(各一錢半)、赤芍(一錢)、人參、防風(各七分)、川芎(八分)、甘草(五分)。

用水煎服。

小柴胡湯,第七種,用來治療忽冷忽熱、胸悶、心煩的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三錢)、黃芩(二錢)、人參(七分)、甘草(六分)、半夏(八分),用薑、棗來引導藥效。

蓋元散,第八種,用來治療裡熱。

藥材包含: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磨成粉,用涼水送服,可以加辰砂。

白虎湯,第九種,用來治療裡熱引起的口渴。

藥材包含:石膏(三錢)、知母(二錢)、甘草、桔梗(各一錢)。

體虛的人可以加人參一錢。用水煎服。

連翹飲,第十種,用來治療內外都有壯熱的情況。

藥材包含:當歸、防風、荊芥、車前子、木通(各八分)、赤芍、柴胡、黃芩、牛蒡子、滑石(各一錢)、蟬蛻(七分)、連翹、梔子(各一錢)、甘草(五分)。

參蘇飲,第十一種,用來治療壯熱、風邪壅塞引起的咳嗽、忽冷忽熱、身體疼痛。

藥材包含:陳皮、紫蘇、乾葛、前胡、白茯苓(各一錢)、半夏、人參(各七分)、甘草(五分),用蔥、薑來引導藥效。

當歸和血飲,第十二種,用來活血行血。

藥材包含:川芎、赤芍、當歸、紅花、紫草(各一錢)、生地(一錢半)。

四物湯,第十三種,用來補血。

藥材包含:當歸、川芎(各一錢)、赤芍、生地(各一錢半)。

四君子湯,第十四種,用來幫助身體的氣運行、調和脾胃。

藥材包含:人參(一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五分)。

保元湯,第十五種,用來補養中氣、幫助氣的運行。

藥材包含:人參(二錢)、黃耆(三錢)、甘草(一錢),用薑、棗來引導藥效。

補中益氣湯,第十六種,用來治療氣虛引起的身體發熱。

藥材包含:人參、升麻、柴胡、當歸、白朮、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八物湯,第十七種,用來大補氣血。

藥材包含:白朮、茯苓、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甘草。

理中湯,第十八種,用來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瀉、不口渴。

藥材包含:人參、甘草、乾薑、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如果加附子就稱為附子理中湯。

參苓白朮散,第十九種,用來溫養脾胃。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甘草、藿香、乾葛(各一錢)、白朮(一錢半)、木香(三分)。

導赤散,第二十種,用來治療腎熱引起的便血。

藥材包含:生地、木通、生甘草。

木香異功散,第二十一種,用來治療虛寒引起的肢體逆冷,或腹瀉、不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