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資生集》這部清代中醫學著作,雖作者姓名湮沒不彰,但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足以讓後世醫家感受到其承載的學術份量與臨床價值。全書以養生與治療並重的結構呈現,分為上、下兩卷,這種編排本身即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整體醫學思想。上卷詳述個人修養與生活調攝的「養生之道」,下卷則廣泛介紹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及方劑,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主要臨床領域。

《資生集》上卷的養生論述,是中醫學數千年來積累的生活智慧與實踐經驗的結晶。它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處著手。書中對於飲食的指導,強調「飲食有節,不宜過量」,並注意搭配,這符合現代營養學的某些原則,更符合中醫脾胃為後天之本、需受納運化的理論基礎,避免過食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或停滯。在起居方面,提倡「早睡早起,不宜熬夜,並要注意勞逸結合」,這是順應自然界晝夜節律、調養人體陰陽的關鍵,熬夜耗傷陰血,過勞則傷氣,影響氣血經脈運行。情志方面的論述,則直指心神,強調「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宜過喜過怒」,認識到情志波動對臟腑氣機的深刻影響,過度或失調的情緒會導致氣滯、血瘀、化火、傷陰等病理變化。房事方面的節制,則是對腎精這個生命根本的保護,精虧則髓海不足,影響生長發育、臟腑功能甚至壽命。這些養生要點環環相扣,旨在通過對生活方式的調節,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安和的狀態,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下卷的疾病治療部分,則展示了《資生集》作為一本臨床醫書的實用價值。它不像某些醫書專精一科,而是力求全面,收錄了針對多種內、外、婦、兒科常見病症的方劑。例如,內科的感冒發熱、咳嗽腹瀉,外科的跌打損傷、骨折,婦科的月經不調、帶下,兒科的發熱腹瀉等,都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藥。書中所載方劑被描述為「多為臨床驗方」,這意味著它們是經過醫家在實際診療中反覆驗證、行之有效的處方。這種對驗方的重視,是中醫學重視臨床實踐、經驗累積的傳統體現,使得本書對於當時乃至後世的臨床醫師都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這些方劑或許來源於前代經典,或許是當時醫家的創新與改良,它們共同構成了《資生集》治療疾病的藥物學基礎。

深入探究書中具體內容,從提供的卷一婦科「調經門」與「經閉」 excerpts 可見,該書對某些領域的論述頗為系統與深入。在女性生理病理方面,《資生集》清晰地引用了《黃帝內經》等經典原文,闡釋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的生理過程,以及衝脈作為「血海」的地位與任脈對胞胎的意義。它不僅解釋了生理現象,更將其與自然界的月相盈虧聯繫起來,強調了「人身一天地,故經脈亦應之」的整體觀念。

對於導致月經不調、經閉等病症的原因,《資生集》的論述更是抓住了中醫學的核心——氣血與臟腑。書中引用了王太僕對衝脈作為血海、女子停血的觀點,以及程若水、程扶生等人強調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特別是薛立齋的觀點被詳加引用,明確指出「血者,水穀之精氣也」,「統攝於脾」,「脾為生化之原」,從而得出「補脾和胃血自生而經自調矣」的結論。陳良甫、虞世等醫家對「女子以血為寶」、「血虛發熱」、「當治其源」等論述,都反覆強調了脾胃在生血化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不應一味攻伐、應注重滋養血海、調治根本的思想。這種對脾胃在婦科重要性的強調,是中醫脾胃學說在臨床應用的重要體現,為後世婦科「治脾胃即所以調經」的思路奠定了基礎。

在具體的治療方劑方面,「調經門」與「經閉」部分提供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著名的四物湯、大溫經湯等都被收錄,並對其組方、加減、適用證進行了詳細說明。例如,四物湯的四時加減法,體現了隨四時氣候變化調整用藥的靈活性;對大溫經湯的介紹,則明確了其治療衝任虛冷、月經不調的溫補特性。此外,還有針對氣滯血瘀、痰阻、血枯等不同病機的拱辰丹、嚴氏抑氣散、十味香附丸等方劑,甚至包括了一些灸法和特殊療法,如治療經閉成癆的灸四花穴、腰俞,以及針對傳口疰的方藥和符咒療法(雖然這部分可能帶有當時醫學的時代烙印),這些都反映了《資生集》作為一部醫書的廣泛涉獵和對臨床各種手段的運用。書中對十味香附丸中以香附為君藥、其為「血中氣藥」的解釋,則體現了對單味藥藥性功用的深刻理解及其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

從影響力來看,《資生集》在清代被譽為「中醫學百科全書」,這評價極高,反映了其內容的全面性和當時醫家對其學術價值的認可。它不僅是當時醫家學習和參考的重要書籍,其所載的理論與驗方也必然在清代乃至後世的中醫臨床中廣泛應用和傳承。民國時期仍有醫家對其進行研究和註解,進一步證明了其經典地位和持續的學術影響力。它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臨床數據和理論借鑑,特別是在養生保健和婦科疾病診療方面,其系統的論述和豐富的方劑為後來的醫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和研究基礎。

總結來說,《資生集》是一部集養生理論與臨床實踐於一體的重要中醫著作。它繼承並發展了中醫經典理論,特別是在強調脾胃在氣血生化中的作用、女子生理與氣血的關係方面有著深刻的認識。其廣泛收錄的臨床驗方,涵蓋了多個醫學領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治療經驗。儘管作者不詳,但其內容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性使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研究清代中醫學、學習中醫養生與臨床的珍貴文獻。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