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胎前門下

3. 子喑

《素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何為也?曰:胞之絡脈絕也。曰:何以言之?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大全》曰:搏陵醫之神者,曰郝翁。士有婦女妊喑,嘿不能言。郝曰:兒胎大徑壅,兒生經行,則言矣,不可毒以藥。

薛立齋曰:《內經》窮理之言,患此當調攝以需之。

張子和曰:《內經》雖有無治之論。可煎玉燭散二兩,放冷入蜜少許,時呷之,則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能作聲也。

馬玄臺曰:巢氏論九月腎經養胎,似合經旨。然以理推之,手足十二經之脈,晝夜流行無間。無日無時而不共養胎氣也。必無分經養胎之理。《經》云:九月而喑,因兒體已長,胞脈阻絕,分娩能言,故云不必治。治之當補心腎為宜。

張嶟璜曰:喑謂有言無聲。故《經》曰不能言,此不能二字非寂然不語之謂。凡人之音,生於喉嚨,發於舌本,因胎氣肥大,阻腎上行之經,以腎之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喉者肺之部,肺主聲音,其人切切私語。心生有言而人不能聽,故曰喑。肺腎子母之臟,故云不必治。

若《大全》解作不語,則為心病。以心主發聲為言也,與子喑了不相干。若子和有降心火之說,玄臺有補心腎之言。如果腎之脈絡絕而上干心,則其病不治,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故《經》云胞之絡脈絕,此絕字當作阻字解。

慎齋曰:妊娠不語,遵《內經》之旨,固無治法,故《大全》而下,後人不敢強立方論。獨子和以降心火為治,玄臺以補心腎立法。則以胞之絡脈屬手足少陰二經故也,但產後不語,屬敗血之入心。中風舌喑,屬痰涎之滯絡,則胎前子喑,亦必有所感,更當詳證參治,以補張、馬二公之未盡,若子喑用玉燭散,似屬無理。

白話文:

標題: [胎兒導致的失聲]

內容: 《素問》提到:有人懷孕九個月後突然失聲,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爲子宮的脈絡被阻斷了。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子宮的脈絡與腎臟相連,而腎臟的經脈貫穿腎臟並連到舌根,所以她就無法說話了。那要怎麼治療呢?其實無需特別治療,等到十個月孩子出生後,聲音自然就會恢復。

《大全》提到:有個名叫郝翁的博陵名醫。他說,如果孕婦因爲胎兒過大導致失聲,等孩子出生,聲音就會恢復,無需用藥物治療。

薛立齋說:《內經》裏的理論,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調整身體狀況等待自然恢復。

張子和說:雖然《內經》裏有無需治療的說法,但是可以煮些玉燭散,冷卻後加入少許蜂蜜,經常喝一些,這樣心火會下降,肺部也會自行清潔,就可以再次發聲了。

馬玄臺說:巢氏認爲九個月時腎臟的經脈在滋養胎兒,這似乎符合經典中的意思。然而,從理論上講,手足十二經的脈絡日夜不停地循環流動,無時無刻不在滋養着胎兒。所以不可能存在某條特定經絡單獨滋養胎兒的情況。《經》上說九個月後失聲,是因爲胎兒已經長大,子宮的脈絡被阻塞,分娩後就能恢復聲音,所以說無需治療。治療的話,應當補充心臟和腎臟的能量爲宜。

張崢璜說:失聲指的是有語言能力卻發不出聲音。所以《經》上說“不能言”,這裏的“不能”並非完全不能說話的意思。人的聲音產生於喉嚨,通過舌根發出。因爲胎兒過大,阻礙了腎經向上運行,而腎臟的脈絡進入肺部,沿着喉嚨,連接到舌根。喉嚨是肺部的一部分,肺部控制聲音,所以這個人即使想說話也只能發出輕微的聲音。別人聽不清她在說什麼,因此被稱爲失聲。肺部和腎臟是母子關係的臟器,所以說無需治療。

如果《大全》將這種情況解釋爲不能說話,那就是心臟的問題。因爲心臟控制發聲,但這與胎兒導致的失聲毫無關聯。如果張子和有降低心火的治療方法,馬玄臺有補充心臟和腎臟能量的說法,那麼如果腎經的脈絡被切斷並影響到心臟,這種疾病就無法治癒,怎麼可能會在產後自然恢復呢?所以《經》上說子宮的脈絡被阻塞,這裏的“絕”字應當理解爲“阻”。

慎齋說:孕婦不能說話,遵循《內經》的指導,確實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所以《大全》之後的人們不敢隨意制定治療方案。只有張子和以降低心火作爲治療方法,馬玄臺則建議補充心臟和腎臟的能量,因爲他們認爲子宮的脈絡屬於手足少陰二經。然而,產後不能說話可能是因爲敗血症影響到心臟,中風後的失聲可能是由於痰液滯留在經絡中,所以孕婦失聲也一定有其原因,應詳細檢查後再進行相應的治療,以彌補張、馬二位醫生理論的不足。如果用玉燭散來治療孕婦失聲,似乎並不合理。

4. 中風

(子癇,瘛瘲)

《大全》云:風不從其鄉來者,名為虛邪。賊害萬物,人體虛則中之。若客於皮膚,入於經絡,即頑痹不仁;若入於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濕則弛縱痿軟;若入臟腑,則恍惚驚悸。凡諸臟腑俞,皆在背虛,則邪從俞入,隨所傷臟腑經絡而為諸病。妊娠中風,若不早治,則會墮胎也。

(眉批:風者,百病之長,中之則隨所挾而現病。此語簡明詳盡妙之。)

薛立齋曰:《機要》云: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法宜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衛,多下則損榮。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腑中臟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則脈浮惡寒,拘急不仁。中臟者多著九竅,則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便秘。中腑者宜汗,中臟者宜下,表裡已和,宜治在經,當以大藥養之,妊娠患茲,亦當以此施治,佐以安胎之藥為主,勿過用治中風藥。

陳良甫曰:妊娠體虛受風,傷足太陽經絡,復遇風寒相搏,則口噤背強,甚則腰反張,名曰痙,又曰痓,其候冒悶不識人,須臾自醒,良久復作,謂之風痙,一名子癇,又名子冒。

薛立齋曰:前證若心肝風熱,鉤藤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滯,紫蘇飲;肝火風熱,鉤藤湯;脾郁痰滯,二陳加竹瀝、薑汁。

薛立齋曰:瘛者,筋脈急而縮;瘲者,筋脈緩而伸。一伸一縮,手足相引搐搦,此證多屬風,蓋風主搖動。駱龍吉云:心主脈,肝主筋;心屬火,肝屬木;火主熱,木主風;風火相熾,則為瘛瘲。治法若因風熱,鉤藤湯加柴、梔、苓、術,以平肝木降心火養氣血。若風痰上湧,加半夏、南星、竹瀝;若風邪急搐,加全蠍、天蟲;若氣血虧損,八珍湯加鉤藤、山梔;若肝火血燥,痰湧支搐,八珍湯加炒黃芩為主,佐以鉤藤湯而安。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油者,肺絕也,不治。

(眉批:此風皆本內熱,故立方亦皆從內。)

慎齋曰:以上序胎前有中風證,而子癇、瘛瘲其類及也。中風證多因,治法亦不一。立齋以潔古一論,為妊娠中風治法,惟靜勝其燥,養血為主,斯為療胎前中風之要。夫胎之賴以養者,血也。血虛則易於感邪,血行風自滅。丹溪於胎前,惟清熱養血為主,立齋宗之,引《機要》一條為證,誠有本矣。

再按胎前中風,此正河間所謂將息失宜。腎水衰而心火旺,肝無所養,是非外中風邪急,當滋其化源瀉南補北,壯水制火則肝木自平,胎氣可安,恐養血猶屬第二義也。

白話文:

【中風】

《大全》提到:風如果不是從其原本的方向來,就稱為虛邪,這種風能破壞萬物,當人體虛弱時,就會受到這種風的影響。如果風進入皮膚,進到經絡,就會導致頑固的麻痺;如果風進入筋脈,夾雜寒氣則會使肌肉緊繃,產生歪斜或偏癱,夾雜濕氣則會導致肌肉鬆弛和萎縮;如果風進入臟腑,就會使人感到精神恍惚,驚恐不安。所有的臟腑腧穴都在背部,當這些部位虛弱,邪風就會從腧穴進入,根據所影響的臟腑和經絡,產生各種疾病。懷孕期間如果遭受風邪,如果不早治療,可能會導致流產。

薛立齋說,《機要》指出:風本質上是熱的,當熱氣旺盛時,風就會被煽動,應該讓身體保持寧靜以抑制燥熱,這就是養血。治療方法應適度發汗,也要適度排泄。過度發汗會削弱防禦系統,過度排泄會損傷血液。雖然有關於發汗和排泄的禁忌,但也有區分風邪是影響腑還是臟。影響腑的情況通常會出現在四肢,表現為脈搏浮動,畏寒,肌肉緊繃和麻木。影響臟的情況通常會出現在九竅,表現為嘴脣無力,失去聲音,耳聾,鼻塞,視力模糊,以及便祕。影響腑的情況應該採用發汗治療,影響臟的情況則應採取排泄治療,當表裡已經調和,應該專注於經絡的治療,應該使用大量藥物來養護身體,對於懷孕的人來說,也應該採取這種治療方法,並輔以安胎藥物,不要過度使用治療中風的藥物。

陳良甫表示,懷孕時體虛受到風邪,傷害了足太陽經絡,再遇到風寒相互作用,就會出現口閉緊,背肌僵硬,嚴重的話腰部會反弓,這種情況叫做痙,也叫痓,其症狀是頭暈,失去意識,不久後會自然清醒,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再次發作,這叫做風痙,又叫做子癇,也叫做子冒。

薛立齋說,對於前面的症狀,如果心肝有風熱,可以使用鉤藤湯;肝脾血虛,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肝脾鬱怒,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滯,可以使用紫蘇飲;肝火風熱,可以使用鉤藤湯;脾鬱痰滯,可以使用二陳加竹瀝、薑汁。

他還說,瘛是指筋脈緊繃收縮,瘲是指筋脈鬆弛延展。一收一放,手腳相互拉扯,這種症狀大多屬於風邪,因為風邪的主要特徵是搖晃。駱龍吉說:心主管脈絡,肝主管筋膜;心屬於火,肝屬於木;火代表熱,木代表風;當風和火相互煽動,就會產生瘛瘲。治療方法如果是由風熱引起,可以使用鉤藤湯加柴胡、梔子、茯苓、白朮,以平衡肝木,降低心火,養護氣血。如果是由風痰上湧引起,可以加入半夏、南星、竹瀝;如果是風邪急搐,可以加入全蠍、天蟲;如果是氣血虧損,可以使用八珍湯加鉤藤、山梔;如果是肝火血燥,痰湧支搐,可以使用八珍湯加炒黃芩作為主要治療,輔以鉤藤湯來安撫。如果無力抽搐,眼睛向上看,脖子向後彎,汗出如油,這是肺部衰竭的症狀,無法治療。

他還說,所有這些風邪都源自於內部的熱,所以治療方案也都基於內部調節。

慎齋說,上面的描述是關於懷孕期間出現中風症狀,包括子癇和瘛瘲等。中風的成因很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立齋以潔古的一個理論作為懷孕期間中風的治療原則,認為只有讓身體保持寧靜,養護血液纔是主要的治療方式,這是治療懷孕期間中風的重要原則。胎兒依靠血液來養育,血液虛弱就容易感染邪氣,當血液流動時,風邪自然消失。丹溪對於懷孕期間,主要強調清熱養血,立齋遵循這個原則,引用《機要》的一條作為證據,確實是有根據的。

他進一步指出,在懷孕期間中風,這正是河間所說的休息不當。當腎水衰弱,心火旺盛,肝臟得不到養護,這不是外部風邪急迫造成的,應該滋養其根源,通過補充北方的水來剋制南方的火,這樣肝木自然平和,胎氣也會穩定,恐怕養血只是次要的治療方法。

5. 傷寒

吳蒙齋曰:妊娠傷寒,六經治例皆同,但要安胎為主,凡藥中有犯胎者,不可用也。

《醫壘元戎》曰:胎前病惟當安胎順氣,傷寒六經傳變,婦人與男子無殊,惟娠妊患此,其用藥汗、下、溫之中,當以保胎為主,一切犯胎之藥,切須詳審,當以四物湯加減六合湯。

萬密齋曰: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各隨五臟表裡,所見脈證主治,勿犯胎氣。故在表發汗,以香蘇散為主;半表半裡,則和解之,以黃龍湯為主;在裡則下之,以三黃解毒湯為主。此吾家傳之秘,活人甚多。如古方六合湯,雖分治詳明,猶不及此切當。

(眉批:汗下和三法,成法也,而主以香蘇、黃龍、三黃解毒,則發前人所未發。妙甚。)

白話文:

吳蒙齋說:女性在懷孕期間若感染風寒,其治療原則與一般人的六經辨證相同,但最重要的是要確保胎兒安全,因此,任何可能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都不可使用。

《醫壘元戎》提到:在懷孕期間的疾病應優先考慮安胎及順氣,對於傷寒六經的變化,婦女和男人的症狀並無不同,但在懷孕期間患有此病,用藥時必須以保護胎兒為首要考量,在發汗、瀉下、溫補等治療方法中,所有可能危害胎兒的藥物都需謹慎使用,應該使用四物湯加上減六合湯進行調理。

萬密齋表示:懷孕期間的傷寒,應專注於清熱和安胎。發汗或瀉下,應根據五臟的表現和脈象來決定主要的治療方向,但不可危害到胎兒。因此,如果病情在表面,應以香蘇散為主來發汗;若病情在半表半裏之間,應使用黃龍湯來調和;若病情深入內臟,則以三黃解毒湯為主來瀉下。這是我們家傳的祕訣,救活過許多人。像古方中的六合湯,雖然治療範圍詳細,但仍不及此法更貼切有效。

(評論:發汗、瀉下、調和這三種方法是常規的治療方式,但以香蘇、黃龍、三黃解毒為主的治療,則是前人未曾提及的新發現,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