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帶下

督脈者,起於關元穴;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督脈乃是婦人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統於篡戶循陰器,行廷孔,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抑鬱,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

《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皆從濕熱治之。遺熱於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邪熱傳於小腸。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

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眉批:叔卿曰:元禮為丹溪弟子,而相背如此,自是一種翻案。漏下之名始此,亦或升補可愈也。)

潔古曰: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此先攻後補法也。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厚味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祐丸、玉燭散皆可用,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諦也。

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無人知此,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屬熱痰,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治結痰白帶,先於半飢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鬱結行,用白朮四物諸藥補之。

此先攻後補法也。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朮、陳皮間用之,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出。古人作濕寒,治以辛溫,丹溪作濕熱,治以苦寒。不知苦寒正治也,辛溫從治也。如濕熱拂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

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眉批:木鬱不伸,便能生濕,闌門既能泌別清濁,則滑濁之物,未必皆能滲入膀胱,而從溺道出也,如交腸病豈由膀胱來即。)

白話文:

帶下

子宮經脈(督脈)起始於關元穴;任脈是女子懷孕養胎的地方。督脈是婦女經脈的總領。衝脈、任脈、督脈三條經脈,起點相同但走向不同,同出一源而分為三支,都與帶脈相連,並沿著陰部,經過陰道口,由帶脈束縛。由於其他經脈氣血上上下下運行,將餘熱留在帶脈附近,導致濕熱鬱結,熱即血也,血積聚多日不通,因金氣的轉化而變成白色,伴隨小腹隱痛灼熱,白色分泌物大量溢出,隨小便排出,綿綿不斷,這就是白帶。大多不疼痛,有的疼痛是由於氣血阻塞引起的。

古籍記載:小腹隱痛灼熱,小便排出白色液體。隱痛指的是氣血阻滯。此病並非本經之病,而是其他經脈氣血鬱結造成的,此病都應從濕熱著手治療。餘熱停留在小腸,經金氣轉化為白色,治療方法與痢疾相同。赤白痢是邪熱傳入大腸,赤白帶是邪熱傳入小腸。因此治療這兩種病,不能急用峻猛的熱性藥物燥熱。燥熱則體內津液枯竭,體內津液枯竭則必然口乾舌燥,口乾舌燥則小便不利。

則會導致足腫面浮,逐漸發展到不能起床,治療方法先用利水消腫的方法瀉去體內積液,然後用溫和的藥物降心火,滋補腎水,促進小便排出,疏通水道,疾病就會痊癒。

(眉批:叔卿說:元禮是丹溪的弟子,但見解卻如此不同,這是一種推翻前人觀點的做法。漏下(帶下)這個病名開始於此,或許升補也能治癒。)

潔古說:這是濕熱鬱結不散導致的疾病。先用十棗湯攻下,然後服用苦楝丸、大延胡索散,這是先攻後補的方法。

汪石山說:帶下症狀顏色有赤白之分,病因有氣血之異,與痢疾相似,都是由於中氣虧損,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濕熱鬱結在下焦帶脈部位,滲漏而下,所以稱為帶下,治療應以清濕為主,必須忌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以防止濕熱之氣加重。因此丹溪認為赤白帶下是由七情內傷,導致下元虛弱,濕熱痰積,乘虛而下流。叔和說崩漏日久會導致白帶。

崩漏日久,指的就是下元虛弱的意思,治療方法羅太無說十棗湯、神祐丸、玉燭散都可以使用,但體虛者不宜峻猛攻治,丹溪用升提的方法,確實是很妙的見解。

丹溪說:赤帶屬血,白帶屬氣,屬痰。都是胃中痰濕積聚下流,滲入膀胱,宜用升提的方法治療,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肥胖的人多屬濕痰,瘦人患帶下病較少。如果屬熱痰,可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等藥物;治療痰濕凝結的白帶,先在半飢時服用小胃丹十幾粒,使鬱結之物排出,然後用白朮、四物湯等藥物補益。

這是先攻後補的方法。血虛者加減四物湯,氣虛者用人參、白朮、陳皮等藥物間用,治療以燥濕為主,病情嚴重者用固腸丸,如果出現相火亢盛,可在諸藥中加入炒黃柏,如果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方約之說:帶脈總束諸脈,使之不妄行,如同人束腰帶,使衣物不至於下垂。婦女多因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犯脾,則脾土受損。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氣血運行失常,所以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排出。古人認為是濕寒,用辛溫藥治療,丹溪認為是濕熱,用苦寒藥治療。不知道苦寒才是正治之法,辛溫只是從治之法。如果濕熱鬱結於內,腹痛並帶下,非用辛溫藥從治,才能開通散邪。

如果少腹不痛,只是排出赤白帶,即使有濕熱,但氣血並未鬱結,用苦寒藥治療是正確的。

(眉批:肝氣鬱結不通,就會產生濕邪,闌門能夠分清濁,所以滑濁之物,未必都能滲入膀胱,而從尿道排出,如同腸道疾病,豈能都從膀胱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