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四 (2)
卷四 (2)
1. 瘧疾
夏時伏陰在內,陽浮於外,汗出煩渴,或過食生冷,或陰地取涼,致腠理閉密,邪留於胃,聚而成痰,至秋陽氣收肅,陰氣下移,中洲之痰氣愈加壅滯,胃氣行至其所,與之相遇而寒熱作焉。陰陽之氣更相勝負,故衛氣行過與邪暫離,故有時汗解及邪衛復集,病必再作,此陰陽之升降,邪正之離合也。
受病輕者,邪氣外舍於陽分,陽為腑,其邪淺,客於腠理與衛氣並行,故一日一發,發有晝夜之殊,因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也。
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易已。間日發及午後夜間發者,邪在陰分,難已。所以正氣勝而外出,則移早為輕,邪氣勝而內入,則移晚為重。
《大全》曰:妊娠病瘧,乃夏傷於暑,客於募原,至秋而發,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相勝,寒熱交作。
《產寶》曰:妊娠瘧疾,因虛,氣血虛損,風寒乘之,風為陽邪,化氣而為熱;寒為陰邪,化氣而為寒,陰陽並挾,寒熱互見。《經》云:陽微惡寒,陰弱發熱,此皆虛之所致。不因暑氣所作,久不已,必傷胎,人參羌活湯主之。
何松庵曰:氣為陽,陽虛則惡寒,血為陰,陰虛則發熱。妊娠病瘧,股慓頜戰,百節振搖,墮胎最易,故用藥必以安胎為務。
趙養葵曰:有患胎瘧者,一遇有胎,瘧病即發,此人素有肝火,遇有孕則水養胎元,肝虛血燥,寒熱往來,似瘧非瘧也。以逍遙散清肝火,養肝血,兼六味丸以滋化源。
慎齋曰:妊娠瘧疾,古人以安胎為急,但邪不去則胎亦不安,故安胎莫先於去邪,而犯胎之品,又未可浪投,惟於發表之中兼補氣,清氣之中兼養血為當耳。
白話文:
夏天時,體內有陰氣潛藏,外表的陽氣浮動,會出現流汗、口渴等症狀,如果過度食用冰冷的食物,或者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導致皮膚毛孔閉塞,邪氣留在胃裡,聚集成為痰液。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陰氣向下移動,中焦的痰氣變得更加壅塞,胃氣運行到這裡,與邪氣相遇,於是產生寒熱交替的現象。體內陰陽二氣互相抗衡,因此當保護身體的衛氣經過時,邪氣會暫時離開,所以有時候會出汗而病情緩解,然而當邪氣再次聚集,疾病必定再次發作,這就是陰陽二氣的升降,以及邪氣和正氣的分合。
病情較輕的人,邪氣停留在體表的陽性部位,因為是腑臟,邪氣比較淺,邪氣停留在皮膚和衛氣一起運行,所以每天發作一次,發作的時間會根據白天和夜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是因為衛氣白天在陽性部位運行,夜晚則在陰性部位運行。
每天發作一次,或者在中午前發作的,邪氣停留在陽性部位,比較容易康復。隔天發作,或者在下午和晚上發作的,邪氣停留在陰性部位,比較難康復。所以,當正氣勝過邪氣並向外發散時,病情會提早好轉且較輕微,反之,當邪氣勝過正氣並向內侵襲時,病情會延遲好轉且較嚴重。
《大全》書中說:懷孕期間患瘧疾,是因為夏季受到暑氣影響,邪氣進入募原(腹部),到了秋季才發作,陽氣旺盛就會感到熱,陰氣旺盛就會感到寒冷,陰陽二氣互相抗衡,導致寒熱交替。
《產寶》書中提到:懷孕期間患瘧疾,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虧損,風寒趁虛而入,風屬陽性邪氣,會導致體溫升高;寒屬陰性邪氣,會導致體溫下降,陰陽二氣同時存在,寒熱交替出現。《經》中寫道:陽氣微弱會感到寒冷,陰氣虛弱會發燒,這些都是身體虛弱所導致的。如果不因為暑氣而引起,長時間不好轉,必定會傷害胎兒,人參羌活湯可以治療。
何松庵表示:氣屬陽性,陽氣虛弱會感到寒冷,血屬陰性,陰氣虛弱會發燒。懷孕期間患瘧疾,腿部和下巴會顫抖,全身各個關節都會震動,非常容易導致流產,因此使用藥物必須以安胎為首要任務。
趙養葵表示:有人在懷孕時就會發作瘧疾,這個人平時肝火旺盛,一旦懷孕,水分會滋養胎兒,導致肝臟虛弱,血液乾燥,寒熱交替,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使用逍遙散可以清肝火,滋養肝血,同時搭配六味丸滋補肝臟。
慎齋表示:懷孕期間患瘧疾,古人認為安胎最重要,但如果邪氣不除去,胎兒也不會安全,因此安胎的第一步是去除邪氣,但是對於可能對胎兒造成危害的藥物,不可以隨意使用,只有在發汗的過程中兼顧補氣,在清熱的過程中兼顧滋補血液纔是正確的做法。
2. 痢疾
(《內經》謂滯下,又曰腸澼)
《醫通》云:妊娠痢疾有三禁五審。三禁者,一禁盪滌腸胃,二禁滲利膀胱,三禁兜澀氣滯。蓋盪滌則陽氣下陷,胎氣愈墜;滲利則陰精脫亡,胎失榮養;兜澀氣滯而後重轉加。故善治妊娠痢者,宜調氣為先,調氣如爐冶分金,已敗之精血,隨氣而下,未傷之津液,統之而安。五審者,一審飲食進與不進。
夫下痢乃腸胃受傷,飲食如常者易治,故痢以噤口為重。若初時能食,漸至惡食,脈息不振,此必盪滌太過。胃氣受傷,甚至呃逆、嘔噦者,此胃氣大敗,最危之候。惟峻與溫補,庶可挽回。二審溲之通與不通。下痢清濁不分,痢頻而小便通者,胎必無虞。若月數將滿,氣虛下墜,溲溺不通,名曰轉胞,切忌利水通津,急與升提自通,宜補中湯,少加車前、澤瀉,升清降濁,投無不效。三審腹之痛與不痛。
蓋下痢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亦有濁濕下趨而腹不痛,此證多見於肥人白痢,宜調氣運積。若痛有止歇,至圊不及者,火也;痛自下攻擊於上者,火也;痛而脹滿拒按,飲熱湯愈甚者,火也,實也。痛無止歇而綿綿不絕者,寒也;痛自上攻,注於下者,寒也;痛而不滿,喜熱手按者,寒也,虛也。
大約初痢脹滿為實熱;久痢㽲痛為虛寒,即或初因火起,久痢氣傷變為虛寒,急須溫補,切勿利氣。四審後之重與不重。下痢後重,由濁氣壅滯,必以調氣為主,氣調則後重自除,而胎息自安,但初痢後重,宜開其壅滯。久痢後重,又當升舉其陽,陽氣升則胃氣運,胃氣運則周身之氣皆運而無壅滯之患。
故雖血痢,亦用陽藥,不用滋膩血藥。蓋氣有統血之功,血無妄行之慮矣。五審身之熱與不熱。下痢初起,人迎脈浮數,可先用和營透表之藥,分解其勢。若初痢不發熱,後反發熱,脈來虛大無力,此真陰內亡,陽氣發越,平人急當桂、附溫補,而孕婦唯借參、朮、薑、萸、膠、艾之屬,大補濃煎,以固其脫。
又有久痢胃虛,感冒風寒發熱者,左手脈必浮緩,當合表裡治之,佐參、術以助中氣,則客邪解散矣。又當察其積色,傷氣則白,傷血則赤,氣血紊亂,赤白兼併。蓋氣屬陽,陽傷則受寒居多。即有火迫下注,皆陽氣鬱遏,本寒標熱之證。當驗其積之稠黏如糊,色白如脂,方可暫與清熱治標。
若汁沫如水,色晦如塵,急須溫理其氣。血屬陰,陰傷則受熱居多,然多有氣傷,陽不統陰之血,又不得不從事於辛溫也。故治血痢,尤當以色顯晦驗其虛實寒熱,此義前人所未發也。故凡積之瘀晦不鮮,清稀不黏者,皆虛寒之故,急以人參、薑、艾、阿膠。倘誤用黃連,速其斃也。
惟積色稠黏光澤,合用苦燥,以堅腸胃滑脫。又必佐以調氣之藥,則陰邪得以解釋,此治痢之要妙也。(體會此篇,治胎前痢,定能得心應手。)
《秘錄》云:妊娠下痢,腹痛重墜,乃元氣下陷也,宜服補中湯而胎自安。切忌破氣降氣,益增墜下之患。況今之似痢非痢者居多,中氣虛而不能上升,脾氣虛而不能滲濕,腎氣虛而不能閉藏,慎勿泥有形之假滯,傷無形之元氣也。元氣一傷,變證百出,胎能保乎?
丹溪曰:胎前痢,先托住正氣以固其胎而後順氣和血佐以消積導滯,此治孕婦痢之要法也。
《準繩》云:孕婦患痢,用導滯理氣藥,腹中愈重墜者,乃下元虛也。胎動不安,內熱盛也,用補中湯仍不安,用六君子加條芩而安。
(眉批:重墜起於久病,故為下元氣虛,而以補中六君治之,若非久病,猶可安胎為主也。)
壺仙翁曰:有娠妊病痢不止,診其脈虛而滑,兩關若澀,此由胎氣不和,相火上炎而有熱,似痢實非痢也。用黃芩、白朮以安胎;四物、生地以調血,數劑而安。
薛立齋曰:妊娠痢疾,以當歸、黃芩為主,佐以白朮、茯苓、白芍、陳皮、甘草之屬。如瀉加蒼朮為主,佐以赤苓、神麯、陳皮之類。二證俱用砂仁煎服,痢愈後,又當大補陰血,可免臨產枯澀之患。
鄭文康曰:餘外祖薛氏家傳,胎前痢疾,不拘赤白,悉用養胃湯,始終只此一方,便可祛病,否則胃苓湯。若傷生冷而下白痢,五積散;赤白痢,香連白朮散。白多香倍於連,赤多連倍於香;有外邪者,紫蘇飲加神麯,身無熱加木香。蓋治孕婦痢,無異於常,惟以固胎為主,此藥最穩,脈小者生,脈大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