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二 (10)
卷二 (10)
1. 帶下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太僕注:任脈起胞中,上過帶脈,貫於臍上,起於季脅章門,似束帶狀,名曰帶。)
又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血蠱,出白溲,又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又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慎齋曰:經文三條,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經文白蠱、白液、白淫即男子白濁之類,然思想無窮,入房太甚,乃夢遺症也。與帶下有別。
仲景曰: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方見調經門。)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相干,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按《準繩》云,帶下敗膿,腥穢殊甚,遂至臍腹冷痛。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白礬燒枯各半兩為末,蠟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血盡,以補藥佐之。
嚴用和曰(《聖惠元方》皆云:)婦人帶下,由勞傷衝任,風冷據於胞絡,蓋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百疾不生,或氣倍於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寒熱交併,則赤白俱下,其脈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
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其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致。楊仁齋曰:由於風冷宿停,官桂、乾薑、細辛、白芷先散其寒,然後為封固。用二術人參以補氣。
(眉批:倍字作滯字看。李氏曰:平時陰陽過度,及產後亡血下虛,凡邪乘虛入於胞絡,宜暖寶丸,加姜附吳茱萸,或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後,風邪入於胞門,傳於臟腑而致之,若傷足厥陰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經,形如白涕;傷足太陰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經,黑如衃血。戴氏曰: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
或下元虛冷,感然一端,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仍佐艾、附力。或米飲調沙參末。帶下不止或成尪羸者,四物湯加煅牡蠣粉半兩,吞固腸丸,多服取效。有帶疾愈後再發,或一二月,或半年,先血而後帶,來不可遏,停蓄未幾,又復傾瀉,此名漏帶,最為難治。)
張子和曰:帶下主乎風冷皆非也。夫治病當先識經絡。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上下流走、晝夜不息,惟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於身。《難經》云: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衝任者,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傍,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
白話文:
《黃帝內經》提到,任脈如果發生病變,男性會出現內部的疝氣等疾病,女性則會出現帶下和腹部腫塊。 (王太僕解釋說,任脈起於子宮,向上經過帶脈,貫穿到肚臍上方,又從側腹的章門穴開始,像束帶一樣環繞,所以叫做帶脈。)
另外,脾臟的病氣傳到腎臟,就叫做疝瘕;小腸的氣血鬱結而導致疼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就叫做血蠱;排出白色尿液,並且少腹感覺鬱悶發熱,也可能是排出白色分泌物。
此外,如果思慮過多,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沉溺於性幻想,性生活過於頻繁,就會導致白淫(男性精液異常)。
慎齋說:這三段經文,說明帶下可能是任脈或小腸經的疾病,其原因可能是思慮過多或性生活過於頻繁所導致。經文中的白蠱、白液、白淫,類似於男性的白濁,但思慮過多和性生活過於頻繁,更像是夢遺症,與帶下有所不同。
張仲景說:婦女到了五十歲,如果腹瀉持續數十日不止,傍晚會發熱,少腹感覺急迫,腹脹,手掌心煩熱,嘴唇乾燥,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帶下病,為什麼呢? 因為她曾經有過流產,導致瘀血留在少腹沒有排出。 如何得知呢? 因為她的症狀是嘴唇乾燥,所以可以確定,應該使用溫經湯來治療。 (藥方在調經門裡)
王叔和說:婦女帶下,腸道內有膿液,是因為榮衛不協調,血液變成敗濁之物,這時應該根據情況判斷是否適合使用藥物來排除膿液。《準繩》中記載,帶下膿液腥臭難聞,甚至導致肚臍和腹部冷痛。可以使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燒枯的白礬各半兩,將它們磨成粉末,用蠟做成藥丸,像桐子大小,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十到十五丸。等膿血排乾淨後,再用補藥輔助治療。
嚴用和(《聖惠元方》中也有提到):婦女帶下,是因為勞累損傷了衝脈和任脈,風寒侵襲了子宮。因為婦女平時血容易偏多,氣容易偏少,這樣就不容易生病。如果氣血失調,氣偏多就會生寒,血無法化成紅色,就形成白帶。如果氣平血少,血少就會生熱,血無法化成紅色,就形成赤帶。如果寒熱交雜,就會出現赤白帶。這種情況下,脈象在右尺位置是浮的,浮為陽,陽氣衰竭的就沒有生育能力。
如果腳部冰冷,導致帶下,輕則漏下(持續不斷的陰道出血),重則崩中(大量出血),這些都是心氣不足,無法運送血液,肝臟無法儲藏血液所導致的。楊仁齋認為:這是因為風寒長久停留體內,應該先用肉桂、乾薑、細辛、白芷來驅散寒氣,然後再用二術(白朮和蒼朮)人參來補氣。
(眉批:這裡的「倍」字應該當作「滯」字理解。李氏認為:平時陰陽失調,或者產後失血導致身體虛弱,各種邪氣就會趁虛進入子宮,應該使用暖寶丸,加上薑、附子、吳茱萸,或者用黃耆建中湯,去掉桂枝,加上當歸。《良方》中說,婦女帶下有五種,是因為月經或生產後,風邪入侵子宮,並傳到臟腑所導致的。如果傷到足厥陰經,分泌物就像青泥;傷到手少陰經,分泌物就像紅色的液體;傷到手太陰經,分泌物就像白色的鼻涕;傷到足太陰經,分泌物黃色如爛瓜;傷到足少陰經,分泌物黑色如瘀血。戴氏認為:赤白帶下,都是因為情志內傷,或者下焦虛寒所致,應該服用順氣散、震靈丹,同時用艾草和附子加強藥效。或者用米湯調服沙參粉。如果帶下持續不止,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煅牡蠣粉半兩,同時服用固腸丸,多服用幾次就會有效果。有些人帶下病治癒後又復發,可能間隔一兩個月,或者半年,先是出血,然後出現帶下,而且來勢洶湧,無法阻止,停一段時間又重新大量流出,這叫做漏帶,是最難治療的。)
張子和認為:帶下主要是因為風寒侵襲的觀點是錯誤的。治療疾病應該先認識經絡。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還有八條奇經。十二經和八脈貫穿全身,上下流通,晝夜不停。只有帶脈起於少腹側方的章門穴,環繞全身,經過腰部,就像束在身上的帶子。《難經》中說:帶脈發病,會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海洋,沿著腹部兩側,傳導到氣衝穴,並歸屬於帶脈,再連結到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