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二 (5)
卷二 (5)
1. 帶下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太僕注:任脈起胞中,上過帶脈,貫於臍上,起於季脅章門,似束帶狀,名曰帶。)
又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血蠱,出白溲,又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又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慎齋曰:經文三條,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經文白蠱、白液、白淫即男子白濁之類,然思想無窮,入房太甚,乃夢遺症也。與帶下有別。
仲景曰: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方見調經門。)
白話文:
《素問》說:「任脈生病時,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病症,女性則會出現陰道炎和腹部積塊。」(王太僕註解:任脈從子宮開始向上經過腰間的帶脈,穿過肚臍上方,到達肋骨下方的章門穴,形如束帶,因此被稱作帶。) 又脾臟傳染至腎臟,形成疝氣和積塊,小腸受到影響而出現疼痛並排出白色尿液;同時還伴有腰部悶熱感以及排泄物呈白色的狀況。 另外,如果思緒無法停止且未能得到滿足,或者性慾旺盛並且做愛過度,就會導致精液混濁的情況發生。「慎齋」指出,《素問》中的這三個段落是關於任脈和小腸經引起的疾病,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思考和做愛造成的。文章提到的「白蠱」、「白液」和「白淫」就是指男性的白色分泌物,但如果是因為思緒不絕和做愛過度引發的問題,那就是夢遺症了。這些情況都跟陰道炎有所不同。 張仲景曾表示:「一位50歲的女性患有長期拉肚子的毛病,每天晚上都會發燒,而且她的下腹部感到緊繃不舒服,腹部充滿了水份,手掌心也很熱,嘴脣和口腔都很乾燥。這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者說:「這種病情屬於陰道炎的一種。為什麼呢?她之前已經流產了一次,所以有一些淤血留在了下腹部沒有清除掉。我們如何知道這個呢?根據她的症狀——嘴脣和口腔很乾燥,就可以推斷出來了。應該使用【溫經湯】來治療這個病。」(配方可以在「調經門」找到。)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相干,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按《準繩》云,帶下敗膿,腥穢殊甚,遂至臍腹冷痛。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白礬燒枯各半兩為末,蠟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血盡,以補藥佐之。
嚴用和曰(《聖惠元方》皆云:)婦人帶下,由勞傷衝任,風冷據於胞絡,蓋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百疾不生,或氣倍於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寒熱交併,則赤白俱下,其脈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
白話文:
王叔和說:女性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腸內有膿液,這是由於血液受到影響而變得混亂,有些情況可以使用通便的方法治療,但也有不能使用的不同情況。根據《準繩》中的記載,陰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腐爛膿液,味道非常惡臭,甚至會導致腹部疼痛。可以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和白礬各一半燒焦後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蠟製成約小指大小的丸劑,每天早上空腹服用十到十五粒,等到膿液排乾淨之後,就可以開始配合其他補品進行調理了。
嚴用和也表示:女性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身體疲憊受損,或者受到了風寒侵襲,造成宮腔神經系統失衡。一般來說,女性在正常狀態下的血液量應該比男性要多一些,但是氣息卻比較弱,這樣就不容易生病;但是如果氣息過強,就會產生寒冷感,使血液無法轉換成正常的顏色,從而出現白色分泌物。如果氣息平衡,血液減少,血液就無法轉換成正常的顏色,從而出現紅色分泌物。當寒氣與熱氣同時存在時,就會出現混合型分泌物,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右手腕處脈搏跳動較快的情況。手腕處脈搏跳動較快是代表著陽氣旺盛,但如果太旺的話,可能對生育能力有所影響。
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其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致。楊仁齋曰:由於風冷宿停,官桂、乾薑、細辛、白芷先散其寒,然後為封固。用二術人參以補氣。
(眉批:倍字作滯字看。李氏曰:平時陰陽過度,及產後亡血下虛,凡邪乘虛入於胞絡,宜暖寶丸,加姜附吳茱萸,或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後,風邪入於胞門,傳於臟腑而致之,若傷足厥陰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經,形如白涕;傷足太陰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經,黑如衃血。戴氏曰: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
白話文:
如果腳部寒冷並伴有分泌物,輕微的情況是流血不止,嚴重的情況是子宮大量出血,這都是因為心臟不能滋養血液,肝臟也不能儲存血液所導致的。楊仁齋說:這是因為風冷積聚在身體裡,可以使用官桂、乾薑、細辛和白芷等草藥來驅除寒冷,然後再進行封閉治療。可以用二種方法用人參來增強氣力。 (眉批:把「倍」這個字理解為「滯」這個字的意思。李氏說:平常的時候陰陽失調,以及生產之後失去大量的血液,使得下面虛弱,如果有邪氣趁機侵入到子宮網絡之中,應該服用暖寶丸,加上生薑和附子,或者使用黃芪建中湯去掉肉桂再加上當歸。《良方》上說:女性出現分泌物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月經期間或是生產之後,風邪進入了子宮的大門,進而在各個器官之間傳播而引起的。如果是傷害到了足部的厥陰經脈,那麼分泌物會呈現出像藍墨水一樣的顏色;如果是傷害到了手部的少陰經脈,那麼分泌物就會呈現出像口香糖一樣的黏稠狀態;如果是傷害到了手部的太陰經脈,那分泌物就像白色的鼻涕一樣;如果是傷害到了足部的太陰經脈,那麼分泌物就像是爛掉的南瓜一樣呈金黃色;如果是傷害到了足部的少陰經脈,那麼分泌物就是黑色的像凝結在一起的鮮血。戴氏認為:不管是紅色還是白色分泌物,都與七情內傷有關。)
或下元虛冷,感然一端,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仍佐艾、附力。或米飲調沙參末。帶下不止或成尪羸者,四物湯加煅牡蠣粉半兩,吞固腸丸,多服取效。有帶疾愈後再發,或一二月,或半年,先血而後帶,來不可遏,停蓄未幾,又復傾瀉,此名漏帶,最為難治。)
張子和曰:帶下主乎風冷皆非也。夫治病當先識經絡。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上下流走、晝夜不息,惟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於身。《難經》云: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衝任者,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傍,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
白話文:
如果因為下元虛冷引起的症狀,可以服用順氣散和震靈丹,並且配合使用艾葉和附子。或者用小米粥調理沙參粉末。如果是經常出現白帶不停或是瘦弱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半兩的煅牡蠣粉,同時服用固腸丸,多吃一些就能見到效果了。
有些人的白帶在痊癒之後會再次發生,可能是幾個月或者是半年,先是出血然後纔出現白帶,這種情況很難控制,很快就會大量流出,這被稱作是漏帶,是最難治療的一種病症。
張子和說:「白帶是由於風寒所引起的是錯誤的想法。要治病首先要瞭解經絡。人身上有十二條正經和八條奇經,這些經絡遍佈全身,日夜不停地運行著。只有帶脈從小腹部開始,經過腰部繞一圈,就像一條繩索一樣綁住身體。《難經》裡提到:『白帶的病因就是像坐在水中的感覺』。衝任二脈是所有經脈的海洋,它們沿著腹部和肋骨旁邊流動,最後連接到氣衝和帶脈上,最終連結到了督脈。」
督脈者,起於關元穴;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督脈乃是婦人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統於篡戶循陰器,行廷孔,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抑鬱,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
《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皆從濕熱治之。遺熱於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邪熱傳於小腸。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
白話文:
督脈是從關元穴位開始的,它主導著女性經絡中的血液流動,並且被稱爲“婦女經絡之海”。衝、任和督三條經絡同時起源但各自運行不同路徑,它們都連接到帶脈上,統管子宮並沿著陰道行走,在宮頸處被束縛住。由於其他經絡在身體內部來來回回地活動,遺留在帶脈之間的熱量會形成一種熱氣鬱結的現象。這種熱氣會導致血液積聚並且長時間無法流通,最終變成白色物質並在腹部發熱的情況下從尿道排出,這就是所謂的白帶現象。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感到疼痛,但如果出現疼痛的情況,則是因爲阻塞導致的結果。
古籍中有記載:“少腹冤熱,溲出白液。”這裏的“冤”指的是受壓抑的狀態。這個病症並不是由本身經絡引起的,而是因爲受到其它經絡的影響而導致的症狀。治療這類疾病的方法都是通過清除溼熱來進行的。如果遺留下來的熱度影響到了小腸,就會產生白色的分泌物,這與治療腹瀉時使用相同方法。紅色和白色的腹瀉是由腸道內的邪惡熱量所引起,同樣道理,紅白相間的分泌物也是由邪惡熱量傳入了小腸所致。因此,在治療這兩種症狀的時候不能立即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進行乾燥處理。這樣做會使體內的水分乾枯,從而引發口渴煩躁等症狀,並可能導致排尿困難的問題發生。
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眉批:叔卿曰:元禮為丹溪弟子,而相背如此,自是一種翻案。漏下之名始此,亦或升補可愈也。)
潔古曰: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此先攻後補法也。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厚味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白話文:
如果腳腫臉浮,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不能起身,就要先用利水的方法把水排出,接著用清淡的藥方降心火,滋補腎水,促進排尿,疏通水道,這樣就能痊癒了。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祐丸、玉燭散皆可用,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諦也。
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無人知此,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屬熱痰,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治結痰白帶,先於半飢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鬱結行,用白朮四物諸藥補之。
白話文:
長期出血的人,可能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所導致的症狀,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棗湯、神祐丸和玉燭散等方劑來進行治療。但是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不應該過度攻擊其病症,朱丹溪使用的提升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朱丹溪說:紅色代表血液,白色則可能與氣或痰有關。這些都是由於胃中的痰液向下流入膀胱而引起的,因此需要用上升的方法來處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方法。肥胖的人大多數屬於溼痰類型,瘦子患病較少。如果有熱痰的情況,可以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等草藥來治療。如果要治療因結痰而出現的白帶問題,在半餓的時候服用小胃丹十多顆,等到鬱結情況得到改善後再使用白朮和其他草藥來進行補充治療。
此先攻後補法也。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朮、陳皮間用之,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出。古人作濕寒,治以辛溫,丹溪作濕熱,治以苦寒。不知苦寒正治也,辛溫從治也。如濕熱拂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果血液不足,可以使用修改版的四物湯;如果是氣力不足,可以用人參和桔梗來增強氣力。在治療時要首先考慮去除溼氣,嚴重的情況下要用固腸丸。如果有陰經火旺的症狀,可以在各種草藥中加入炒過的黃柏。如果出現排泄失常(例如大便稀薄),可以添加龍骨和赤石脂。
作者還提到,「帶脈」是捆綁所有脈絡的一條繩索,它防止身體各部位亂跑,就像人們繫腰帶一樣。女性經常因為抑鬱或憤怒而損傷肝臟,肝臟屬於木元素,脾胃屬於土元素,當肝病侵襲脾胃時,就會對土壤造成損害並產生溝渠。溝渠會滋生熱量,熱量流動起來,因此液態和混濁的東西會通過尿道進入膀胱。古人認為這是溼冷造成的,所以用辛辣溫暖的草藥進行治療;朱震亨則認為這是溼熱引起的,所以他用苦味寒冷的草藥進行治療。然而,如果不使用辛辣溫暖的草藥進行治療,又如何能夠打開阻塞呢?
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眉批:木鬱不伸,便能生濕,闌門既能泌別清濁,則滑濁之物,未必皆能滲入膀胱,而從溺道出也,如交腸病豈由膀胱來即。)
東垣云:診得心包尺脈微,白物下流,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不能滋養筋骨,用以潤燥而滋精液,補陽以生血脈,瀉肺而救上熱,名補經固真湯。
繆仲淳曰:婦人憂思鬱怒,多患帶下。蓋肝氣鬱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降,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鬱於地中使然。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氣。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若帶下如米泔水腥穢臭者,濕熱勝也。
白話文:
如果小腹部沒有疼痛感,只有白帶和紅帶排出,雖然可能是因爲溼熱導致的問題,但是氣沒有鬱結在一起,使用苦寒藥物治療是比較合適的。
(註釋: 如果肝臟的情緒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產生溼氣;闌門能夠分辨清楚濁的東西,所以那些黏稠渾濁的東西不一定都能滲進膀胱,並從尿道排出來。例如像交腸這種疾病並不是因爲膀胱有問題纔出現的症狀。)
李東垣說:“通過診斷髮現心臟經絡中的脈象較弱,白色物質向下流動,這可能是由於血液海洋即將乾涸、體內的液體流失過多,無法滋養肌肉骨骼所引起的症狀。因此可以採用潤燥的方法來滋潤身體並補充精華,補陽可以幫助生成血脈,瀉肺則有助於緩解上部發熱的情況。”這個方子叫做“補經固真湯”。
繆仲淳說:“女性經常憂愁思考或憤怒,容易患上帶有分泌物的問題。這是因爲肝氣被壓抑會導致脾胃受傷。一旦脾胃受到傷害,則會使得溼潤的土地上的氣體下降,也就是脾胃的功能失調,無法轉化爲營養豐富的血液,從而造成白色的粘性物體的排放。治療方法應該是打開肝氣,幫助恢復脾胃功能。因爲大多數情況下,帶有分泌物的問題都是與氣血不足有關。”
如果有類似米糠水一樣發黴且惡臭的味道,那麼就是溼熱過重了。
亦有脾胃氣虛,不能約制其水,而濕痰下墜者,宜二朮、茯苓、芩、柏、車前主之,佐以升提;若帶下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面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痠,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陰虛有火,宜六味丸加菟絲子、五味、車前、黃柏。
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言崩久氣血虛耗,白滑之物下不止耳,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總屬氣虛下陷,若赤帶多因心肝火熾,久而陰血漸虛,中氣漸損,遂下赤帶,治宜養心為主,兼和肝緩中涼血清氣。赤帶久不止則血虛,宜膠艾四物湯,加童便煅牡蠣粉、棗仁、麥冬。
白話文:
有些人的脾胃氣弱,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溼痰下沈,可以使用二朮、茯苓、芩、柏、車前草來治療,並配合提升胃腸功能的方法。如果分泌物流出像雞蛋清一樣清澈,表示脾腎非常虛弱,臉色會不好看,腳部可能會浮腫,腰部和腿部可能感到痠痛,可以用五味子、八味丸等藥物,搭配開脾養心的方劑,例如歸脾湯一類的方劑。如果是因為陰虛引起的火症,可以服用六味丸加上菟絲子、五味子、車前草、黃柏等藥物。
叔和說:長期月經失調的人容易出現白色分泌物或尿液流失的情況,這是因為長時間下來,人體的氣血被消耗掉,造成白色的黏稠物不斷流出。這種情況雖然有不同的原因,但主要是因為氣虛下降所造成的。如果出血是紅色的,可能是由於心臟和肝臟過度發炎,久而久之,陰血逐漸減少,中氣受到影響,因此流出了紅色的血液。治療應該以滋補心臟為主,同時要平和肝臟和緩解中氣,冷卻血液和清除氣體。如果出血持續不停止,就會變得更加虛弱,需要用膠艾四物湯加入童便煅牡蠣粉、棗仁和麥冬來治療。
趙養葵曰: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八脈俱屬腎,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法俱以補腎為主。有脾虛者,六君加升麻;有氣虛者,補中湯;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
李氏曰:凡崩中帶下,或用升提,如升陽調經湯;或用收澀,如伏龍肝散;然暫止而終不止者,何哉?蓋衛司開闔,而為榮血之主,脾胃為血海水液之會,衛氣與胃氣俱虛,則血與水無所約制。
白話文:
趙養葵說:帶是人體經脈中的一個部分,八個主要經脈都屬於腎臟。身體上的帶脈能夠統攝全身無形的水分。如果下半身腎氣虛弱受損,導致帶脈洩漏,白色表示氣虛,紅色則可能是因爲體內有熱(即“火”)。治療方法都是以補腎爲主。如果有脾臟虛弱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含有升麻成分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是氣虛,則可以選擇服用補中湯;肝臟虛弱的人,可選擇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一起服用。
李氏說:所有子宮出血、陰道分泌物過多的症狀,在治療時可能會採用提升的方法,例如使用昇陽調經湯;或者採取收斂的方式,比如使用伏龍肝散。然而爲什麼有些症狀暫時停止後又會再次出現呢?這是因爲衛氣負責開合,並且主導血液流動,脾胃則是儲存血液、體液的地方。當衛氣與胃氣同時虛弱的時候,就會使得血液和水分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是以古方有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衛氣者;四君子湯加草果、丁香、木香以燥水健脾者;或用理中湯加陳皮、半夏;或半夏丸用芎歸湯煎下;或補中益氣湯、平胃散,皆補衛厚脾,使氣血自循故轍,而不專於收澀以劫奪之也。
白話文:
因此,在古代方劑中有使用桂枝湯加上附子來鞏固表層氣機的功能;四君子湯加上草果、丁香、木香來去除濕氣和增強脾胃功能的方法;或者使用理中湯加入陳皮和半夏;或者是使用半夏丸配合芎歸湯煎服;又或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平胃散等方法,都是為了增強表層氣機和增強脾胃功能,讓血液能夠按照正常的路徑流動,而不是單純地通過收斂的方式來掠奪身體的能量。
(眉批:收澀劫奪,皆是奇兵,用之合宜,便是正法。)
又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水煎,吞苦楝丸。久不止,臍腹引陰冷痛者,東垣固真丸;虛中有火者,補經固真湯,大烏雞丸常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有火加黃柏,有寒加桂附。寒始因亡血,復亡其陽,陽氣虛極,帶下腥臭,多悲不樂桂附湯;腹痛陰冷者,四物湯加桂附,常用酒煮當歸丸、小烏雞丸、琥珀調經丸。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白色的黏液從鼻子流出且味道腥臭,可以服用黃耆建中湯去掉其中的肉桂再加入當歸用水來煎服,同時吞服苦楝丸。如果長期不停止,並且腹部和生殖器感到寒冷疼痛,可以用東垣固真丸;如果是身體虛弱但又有熱症的人,可以用補經固真湯或大烏雞丸常吃;如果有氣虛的情況,可以用四君子湯;如果是血液不足,則要用四物湯。如果有熱症要加上黃柏,而如果有寒症就要再加上肉桂或者附子。寒癥通常是因為失血後又失去了陽氣,造成陽氣非常虛弱,導致分泌物發出腥臭味,而且常常會感到悲哀不開心,這種情況可以用桂附湯治療;如果腹部疼痛並伴有生殖器寒冷的情況,可以用四物湯加上肉桂或附子,也可以使用酒煮當歸丸、小烏雞丸以及琥珀調經丸等藥方。
(眉批:收澀劫奪,皆是奇兵,用之合宜,便是正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一些看似奇怪的方法可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在適當的時候使用這些方法,它們就會成為正確有效的療法。
《準繩》云:帶不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凡大補氣血,皆所以之,如以四物湯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以療年高婦人白帶良驗,皆潤劑也。
吳梅坡曰:婦人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於相火,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屬足少陰、足太陰,治當清補為主;如有滑白稠黏者謂之帶下,屬心包手厥陰、少陽,即如男子自遺之精。甚如砂石之淋,原乎心包,系乎脊,絡於帶脈,通於任脈,下抵湧泉,上至泥丸。
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此窮源探本之論。時人泥於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蠣、龍骨、地榆、膠、艾之類澀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殊不知根本損傷,以致腐敗而來。彼寒滯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滯,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鬱。惟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白話文:
《準繩》一書提到,對於長期無法排出的帶下症狀,如果已經變得乾燥,應使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所有大補氣血的方子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例如將四物湯研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狀,每個約梧桐子大小,空腹時配以米飲服用三四十顆,這對於治療年長婦人的白帶病有很好的驗證效果,都是因為這些方子具有滋潤的特性。
吳梅坡說,婦人出現赤白相間但不很稠厚的症狀稱為「白淫」,與男性白濁症狀相同,都和相火有關,像是龍雷擾動,未能澄清。這種情況屬於足少陰、足太陰經範疇,治療應該以清補為主。如果有滑膩稠黏的白帶稱為「帶下」,則屬於心包、手厥陰、少陽經範疇,就像男性自行排出的精液。嚴重的情況如同砂石般尿瀉,原本源自心包,與脊髓相連,經過帶脈,通達任脈,往下抵達湧泉穴,往上到達泥丸穴。
治療應當使用滋養血肉的藥物來滋養,這是深入根源、探討本質的理論。現代人拘泥於常規方法,誤以為是流痰病,使用牡蠣、龍骨、地榆、膠、艾等收斂性藥物進行治療,再配合四物湯,並加入升提藥物,卻不知道這樣會進一步損害根本,導致病情惡化。那些寒滯不清的藥物,反而會加重阻滯,升提不正確的氣體,則會使鬱積更加嚴重。只有使用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來作為主要治療手段。
薛氏曰:徐用誠云:帶下白屬氣,赤屬血。東垣云:血崩久則亡血,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於帶脈,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肝腎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用宣導之法,此瀉其實也。東垣以脈微細沉緊,或洪大而虛,用補陽調經,乃兼其虛也。
丹溪所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類,乃治其濕痰也。竊謂前症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梔、防風;濕熱壅滯,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度,用妙香散等藥;色白屬肺,補中益氣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
白話文:
薛氏說:徐用誠曾言:"白色分泌物是屬於氣分,紅色的是血液。"李杲(即東崑)又說:"如果出血太多太久,就會耗損血液,所以白色的分泌物流出,不一定完全是由於腰帶太鬆所致,也可能因為溼邪和痰飲在身體裡積聚,或者肝臟和腎臟中的津液過多,導致溼氣旺盛,或者是受到驚嚇使肝臟侵犯到胃腸道。混濁的液體向下流出,或是由於憂愁思念造成筋骨萎弱。張從正(戴人)認為六脈滑大有力,使用引導的方法來治療,這是為了消除實邪。李杲認為脈象微細沈緊,或者洪大且虛,就應該使用補養陽氣和調整月經的方法,這也是兼顧了虛弱的情況。"
朱震亨使用的海石、半夏、樺樹皮等等,都是為了清除溼邪和痰飲。我自己認爲前面所述的病症都應當增強脾胃功能,提升陽氣作為主要方法,再配合各種經絡出現的不同症狀進行對癥下藥。如果是青色的症狀,表示與肝有關,可以加入柴胡、山茱萸和防風;如果有溼熱阻塞,尿液發黃,可以用龍膽瀉肝湯;若是肝血不足,或者乾燥、熱病,可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紅色的症狀,表示與心相關,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黃連、山茱萸和當歸;若思考過度,可服用妙香散等藥品;如果是白色症狀,表示與肺有關,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茱萸;如果是黃色症狀,表示與脾相
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六味丸;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曰:經論三條,原其始也。仲景、叔和以瘀血敗膿為內傷症用和,子和以風冷濕熱為外邪症。皆指實症而言。若東垣以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是原其病在血虛也;仲景淳以脾精不守,元氣下陷,是原其病在氣虛也;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下焦腎氣虛損所致,尤為探本之要。
白話文:
如果治療後沒有改善,就使用歸脾湯;皮膚黑色通常與腎有關,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用八珍湯;如果是陽氣下陷,則要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溼痰下注,可以在之前的方劑中加入茯苓、半夏、蒼朮和黃柏;如果是氣虛痰飲下注,可以用四七湯配合六味地黃丸一起服用。不要被肥胖的人容易有痰、瘦弱的人容易上火這種觀念所限制,而輕易使用燥濕瀉火的藥物來治療。
慎齋說:《內經》中有三條原則,這些都是疾病的起因。張仲景和王叔和認為淤血和潰瘍是造成內傷的原因,朱丹溪則認為風寒溼熱等外部因素也是導致疾病的因素。他們都指的是實際病症。但是李杲認為血液乾涸、津液流失纔是病因所在;張仲景又進一步指出脾精不足、元氣下陷也是原因;陳自明更是深入研究了腰腹部位的問題,發現這是因為腎氣虧損造成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
至於治法,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丹溪約之諸人,用攻補兼施之法也,至李氏、薛氏以厚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共貫矣,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白話文:
對於治療的方法,子和、太無、潔古使用的是強力清洩的方法;而丹溪等人則是採用攻補兼施的方式。到了李氏、薛氏開始主張增強脾胃的功能來進行治療,這跟東垣、仲淳的理念是一致的。另外,吳梅坡認為要從補充腎氣、鞏固根本入手纔能有效治療疾病,這個觀點比其他人更早得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