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痢疾

《秘錄》云:妊娠下痢,腹痛重墜,乃元氣下陷也,宜服補中湯而胎自安。切忌破氣降氣,益增墜下之患。況今之似痢非痢者居多,中氣虛而不能上升,脾氣虛而不能滲濕,腎氣虛而不能閉藏,慎勿泥有形之假滯,傷無形之元氣也。元氣一傷,變證百出,胎能保乎?

丹溪曰:胎前痢,先托住正氣以固其胎而後順氣和血佐以消積導滯,此治孕婦痢之要法也。

《準繩》云:孕婦患痢,用導滯理氣藥,腹中愈重墜者,乃下元虛也。胎動不安,內熱盛也,用補中湯仍不安,用六君子加條芩而安。

(眉批:重墜起於久病,故為下元氣虛,而以補中六君治之,若非久病,猶可安胎為主也。)

壺仙翁曰:有娠妊病痢不止,診其脈虛而滑,兩關若澀,此由胎氣不和,相火上炎而有熱,似痢實非痢也。用黃芩、白朮以安胎;四物、生地以調血,數劑而安。

薛立齋曰:妊娠痢疾,以當歸、黃芩為主,佐以白朮、茯苓、白芍、陳皮、甘草之屬。如瀉加蒼朮為主,佐以赤苓、神麯、陳皮之類。二證俱用砂仁煎服,痢愈後,又當大補陰血,可免臨產枯澀之患。

鄭文康曰:餘外祖薛氏家傳,胎前痢疾,不拘赤白,悉用養胃湯,始終只此一方,便可祛病,否則胃苓湯。若傷生冷而下白痢,五積散;赤白痢,香連白朮散。白多香倍於連,赤多連倍於香;有外邪者,紫蘇飲加神麯,身無熱加木香。蓋治孕婦痢,無異於常,惟以固胎為主,此藥最穩,脈小者生,脈大者死。

白話文:

痢疾

古代醫書記載孕婦痢疾的治療方法,大致如下:

孕婦患痢疾,腹痛且墜感明顯,是元氣下陷所致,應服用補中益氣湯,以安胎。切忌使用破氣、降氣的藥物,以免加重墜落感。許多看似痢疾的症狀,其實是中氣虛弱不能上升,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腎氣虛弱不能固攝精氣所致。因此,不可單純針對症狀用藥,以免傷及元氣。元氣受損,則各種併發症叢生,胎兒安危堪憂。

治療孕婦痢疾,應先扶正固本,以穩固胎兒,然後再調理氣血,輔以消積導滯。這是治療孕婦痢疾的關鍵。

孕婦患痢疾,使用導滯理氣的藥物後,腹中墜感加重,是下元虛弱的表現。若胎動不安,伴隨內熱,服用補中益氣湯無效,則可用六君子湯加黃芩治療。久病導致的墜感,應以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治療;若非久病,則應以安胎為主。

孕婦患痢疾不止,脈象虛弱而滑,關脈澀滯,這是胎氣不和,相火上炎導致的虛熱症狀,而非真正的痢疾。可用黃芩、白朮安胎;四物湯、生地黃調和氣血,數劑即可見效。

妊娠期痢疾,可用當歸、黃芩為主藥,輔以白朮、茯苓、白芍、陳皮、甘草等。若為泄瀉型,則以蒼朮為主藥,輔以赤小豆、神麴、陳皮等。兩種情況均可用砂仁煎服。痢疾痊癒後,還需大補陰血,以預防臨產時陰血不足導致的乾燥澀滯。

家傳治療孕婦痢疾的方法,無論赤白痢,都使用養胃湯,效果甚佳,若無效則用胃苓湯。若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下白痢,則用五積散;赤白痢則用香連白朮散,白痢則增加香薷用量,赤痢則增加香連用量。若伴隨外邪,則用紫蘇飲加神麴;若無發熱,則加木香。治療孕婦痢疾與常人無異,但應以固胎為主,此法最為穩妥。脈象細弱者可保胎,脈象有力者則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