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經閉(當與調經門參看)

張子和曰:一婦人經閉,寒熱口乾頰赤食少,旦暮間咳一二聲。諸醫用虻蟲等峻藥以攻之。余曰不然,乃命止藥。《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既心受積熱,宜抑火升水流濕,潤燥開胃誘食,湧出痰一二升。泄水五六行,濕水皆去,經自來矣。

如用峻藥攻之,月經縱來,小溲反閉,他症生矣。凡精血不足,宜補之以食,大忌有毒之藥,損傷胃氣而致天閼。

又月水不利,用茶調散。(瓜蒂不拘多少,奶茶中停末服二錢,薤汁下。)吐之,次用玉燭、四物合調胃氣承氣。三和(四物合涼膈)、芎歸湯、桂苓白朮散之類,降心火,益腎水,開胃進食,分陰陽利水道之藥也。

朱丹溪曰:有婦人病瘧,飲食少,經脈不行,診其脈,兩手並無,時寒月,以虛寒治之。並無倦怠,驚曰,前藥誤矣。夫經不行者,非無血也,為痰所礙也,無脈者非血衰少,而脈絕也。結痰生熱,結伏而脈不見爾,當作實熱治之,用三花神祐丸,六脈俱出。(神祐甘遂、大戟、芫花、黑醜、大黃。)

又有積痰下流於胞門,閉塞不行,用厚朴二陳湯;又有痰多佔住血海而不下者,痰多血虛,南星、二朮、黃連、川芎末丸,有肥人脂滿者,加味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黃連、川芎、生薑。)不用地黃,泥膈故也,如用薑汁拌炒。(導痰即二陳加枳實、川連。)

李氏曰:經行與產後一般,若其時余血一點未淨,或外感六淫;或內傷生冷;七情鬱結為痰為瘀,凝積於中,曰血滯。或經止後用力太過,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熱以致火動則邪氣盛而津液衰曰血枯。

陳良甫曰:經行被驚則血氣錯亂。逆於上,則從口鼻出;逆於身,則血水相搏變為水腫;恚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重痛,經行則發,過期則止。怒極傷肝,則有眩暈,嘔血,瘰癧、血風瘡瘍等病。加之經血滲漏,遂成竅血、生瘡、淋漓不斷。濕熱相搏為崩帶,凝結於內變癥瘕。

凡此變證,百出不過血滯與血枯而已,重則經閉不通,輕則經水不調,不止虛與熱二者也。

葉以濟曰:血滯不宜過於宣通,通後又須補養,血枯亦不可峻行補益,補中又須參詳。蓋血滯恐元氣有虧,血枯恐變症百出也,高明者當臨症應變。

戴復庵曰:少女經脈已行一二次,復至一二年,又不行或四季一行,或三五復至,此本血脈柔弱未充,故經脈斷續,宜順氣養血,氣血旺自通,勿攻之。

寇宗奭曰:人生以血氣為本,人病必先傷血氣,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故月水先閉,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支幹痿,多怒發焦骨痿,若五臟傳偏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

白話文:

經閉(當與調經門參看)

張子和認為:婦人經閉,伴隨寒熱、口乾、臉頰發紅、食慾不振,早晚咳嗽一兩聲。許多醫生都用虻蟲等峻猛藥物攻治。我認為不對,應當停止藥物治療。《內經》說:陽明經的病症會影響心脾。心臟受影響,血液就不流通,所以女子月經就不來。既然心臟積熱,就應該抑制心火,滋養腎水,使濕氣流通,潤燥開胃,促進食慾,讓痰液排出,小便排泄幾次,濕氣和水液都排出了,月經自然就來了。

如果用峻猛藥物攻治,雖然月經來了,但小便反而閉塞,還會產生其他病症。凡是精血不足,都應該用飲食來補益,絕對禁止使用有毒的藥物,以免損傷胃氣,導致病情加重。

如果月經不通暢,可以用茶調散治療。(瓜蒂多少不限,研成末,用奶茶送服二錢,用薤汁送服。)使其嘔吐,然後再用玉燭、四物湯調和胃氣,再用三妙丸(四物湯加涼膈散)、芎歸湯、桂苓白朮散等藥物,以瀉心火,補益腎水,開胃進食,調和陰陽,利尿的藥物。

朱丹溪認為:有些婦人患瘧疾,飲食減少,月經停閉,診其脈象,兩手脈搏均摸不到,正值寒冷的月份,按虛寒症治療。但病人並無倦怠感,這說明之前的藥物用錯了。月經不通,不是沒有血,而是被痰阻礙了;脈搏摸不到,不是血虛,而是脈象停絕。痰結生熱,阻塞經脈,所以脈象摸不到。應該用實熱的方法治療,服用三花神祐丸(神祐丸含有甘遂、大戟、芫花、黑醜、大黃)。服用後,六脈都應該摸得到。

如果痰瘀下流到胞宮,阻塞不通,則用厚朴二陳湯;如果痰多佔據血海,不能下降,則為痰多血虛,用南星、二朮、黃連、川芎研末製成丸藥服用;如果是肥胖之人,脂滿體盛,則加味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黃連、川芎、生薑)。不用地黃,因為會阻礙氣機,可以用薑汁拌炒藥物。(導痰湯即二陳湯加枳實、黃連。)

李氏認為:月經來潮和產後的情況類似,如果當時殘餘的經血沒有完全排出,或者外感六淫;或者內傷寒涼;或者七情鬱結化為痰瘀,凝滯於體內,稱為血瘀。或者經期後用力過度,房事過度,或服用燥熱的食物導致心火旺盛,津液減少,則稱為血枯。

陳良甫認為:經期受驚,會導致氣血紊亂。逆於上焦,則從口鼻出血;逆於中焦,則血液和水液相搏,變成水腫;憤怒則氣血逆於腰腿、心腹、背脅、手足之間,疼痛劇烈,經期則發作,過期則停止。極度憤怒傷肝,則會出現眩暈、嘔血、瘰癧、血風瘡瘍等疾病。再加上經血滲漏,就會形成竅血、生瘡、淋漓不斷等症狀。濕熱相搏則會導致崩漏帶下,凝結於內則變成癥瘕。

這些變化症狀,歸根結底都是血瘀和血枯造成的,嚴重則導致經閉不通,輕則經水不調,總離不開虛和熱兩種原因。

葉以濟認為:血瘀不宜過度宣通,通之後還需要補養;血枯也不可峻猛補益,補益之中也要仔細考慮。因為血瘀擔心元氣受損,血枯擔心病情變化多端,高明的醫生應該根據病情靈活應變。

戴復庵認為:少女月經來潮一兩次後,又停經一二年,或者一年只來一次,或者三五個月才來一次,這是因為血脈柔弱,未充盈,所以月經斷斷續續,應該調理氣血,氣血旺盛了,月經自然就通暢了,不要攻治。

寇宗奭認為:人生以血氣為本,人生病一定先傷血氣。如果處女或童男,心中積慮,思慮過度,就會導致勞損,男子則面色萎黃,女子則月經先閉。因為憂愁思慮傷心,導致血逆竭,所以月經先閉;而且心病不能養脾,所以不愛吃東西;脾虛則金受損,所以咳嗽;腎水虧虛則木氣不榮,所以四肢萎軟;多怒則肝火旺盛,導致骨痿。如果五臟的病症互相傳變,就會導致死亡,所以應該改變心志,服用藥物調理,才能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