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六 (3)
卷六 (3)
1. 產後敗血閉陰閉陽之辨
武叔卿曰:閉陰閉陽之說,率難理解。敗血閉陰則寒,閉陽則熱,而有休解會作之時,則似瘧矣。若瘀血為有形之物,閉則壅矣,安有解會之所?愚謂血閉於陽經,營衛行之不通則寒;血閉於陰經,營衛行之不通則熱,故必瘀通而寒熱自已。又云:大調經散,而言行瘀於內也;五積散,行瘀於外也。
又外經或為寒客則肺病,肺病而營衛不通則熱;內腑或為冷物所傷則脾病,脾病而營衛不通則寒。故所用之方,一主裡,一主表,亦或內外俱瘀,則寒熱並作,二藥又均不可廢。
白話文:
武叔卿說:對於「閉陰」和「閉陽」的理論,一般人比較難以理解。產後敗血導致的閉陰會引起體寒,閉陽則會導致體熱,而且會有間歇性的發作,這情況就像瘧疾一樣。如果說瘀血是有形的物質,那麼一旦堵塞,應該就沒有什麼可以緩解的時刻,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我認為,當血液在陽經脈絡中被堵塞,營衛運行不暢,就會產生寒象;同樣地,血液在陰經脈絡中被堵塞,營衛運行不暢,就會產生熱象,因此,只有當瘀血疏通,寒熱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再者,大調經散這種藥方,主要是用來疏通體內的瘀血;五積散則是用來疏通體外的瘀血。
另外,根據外經的理論,若是身體受寒,肺部會受損,肺部功能失調會導致營衛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熱象;而內腑如果受到冷物傷害,脾臟會受損,脾臟功能失調同樣會導致營衛運行不暢,進而產生寒象。因此,治療的藥方,一種針對內部問題,一種針對外部問題,或者有的情況是內外都存在瘀血,那麼寒熱的症狀同時出現,這兩種藥都不能捨棄。
2. 產後陰陽不足寒熱用藥不同
薛立齋曰:按良甫云,此由氣血虛損,陰陽不和,宜四物加減。若敗血不散,腹內作痛,宜奪命丹。夫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者,補中湯;若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發熱者,六味丸;若氣血不足,惡寒發熱者,八珍湯。
慎齋按:已上五條,序產後有寒熱往來之證也。寒熱往來,為少陽經病,產後見之,明屬陰陽兩虛、營衛不和之候,當遵丹溪大補氣血為治,非小柴可例也。若云敗血不散為寒熱,郭稽中有入肺入脾之論,陳無擇有閉陰閉陽之議,兩說均不能無疑也。夫敗血瘀滯,豈有或入肺或入脾之理?況寒熱何獨專於脾肺?其心腎肝獨不可為寒熱乎?敗血閉陰為寒,便不能閉陽為熱;閉陽為熱,便不能閉陰為寒。豈有既閉陰,復閉陽,得謂之敗血不散乎?立言之謬,恐有惑於後人。
總之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於榮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武叔卿始得其旨。
白話文:
薛立齋表示:根據良甫的說法,這是因為氣血虛弱損耗,陰陽失調所致,適合使用四物湯進行調整。如果產後瘀血未能散去,導致腹部疼痛,應使用奪命丹。對於陽氣不足,陰氣上升進入陽分導致畏寒的人,應服用補中湯;若陰氣不足,陽氣下沉進入陰分導致發燒的人,則適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氣血兩虛,畏寒又發燒的,則應服用八珍湯。
慎齋指出:以上五種情況,都是描述產後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寒熱交錯,是少陽經絡的病症,產後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陰陽雙方虛弱,營養與防禦功能失調的徵兆,應該遵循丹溪的理論,大力補充氣血,而不僅僅是小柴胡湯所能解決的。至於提到敗血未消散導致寒熱,郭稽中認為會進入肺或脾臟,陳無擇則有閉陰閉陽的觀點,這兩種說法都有疑問。敗血淤積,怎麼可能只會進入肺或脾臟呢?況且,寒熱怎麼可能只出現在脾肺?心臟、腎臟和肝臟就不能有寒熱嗎?敗血導致閉陰為寒,就不能同時導致閉陽為熱;閉陽為熱,就不能同時導致閉陰為寒。怎麼可能既閉陰又閉陽,還稱之為敗血未散呢?這些說法的錯誤,恐怕會誤導後人。
總結來說,敗血導致的疾病,出現寒熱的症狀,主要是因為營養與防禦系統不暢通,陰陽失調所致,武叔卿對此有深入的理解。
3. 虛汗頭汗
4. 產後虛汗不止屬陰虛
《大全》曰:產後虛汗不止者,由陰氣盛而陽氣加之。裡虛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陰氣虛弱不復者,汗出不止。因遇風則變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白話文:
【產後虛汗不止屬於陰虛的情況】
根據古籍《大全》的記載:產婦在產後持續出現虛汗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受到陽氣的影響所致。由於體質虛弱,陽氣單獨在體外發散,所以會有出汗的現象。血液屬於陰,生產過程中會損傷血液,這就導致了陰氣的虛弱。氣息屬於陽,如果氣息過盛,陽氣加諸於陰氣上,就會使汗液分泌增多。當陰氣過於虛弱無法恢復時,就會出現汗出不止的症狀。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遇到風寒,可能會引發痙攣,即使不會形成痙攣,也會感到極度虛弱、氣短,身體消瘦,嘴脣和口腔乾燥,長此以往,月經可能也會中斷,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盡所導致的結果。
5. 產後虛汗有亡陽之患
單養賢曰:產後虛汗,《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既亡血,而又汗多,乃為亡陽。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亡陽。產後亡血多汗,陰陽兩虛,極危證也,故用藥與他證不同,慎之。方用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白話文:
單養賢說:產婦在生產後大量出汗,《經》書上提到:「陽氣,如果充足能滋養精神,柔和能滋養筋骨」,產後失血過多,再加上汗多,這就是所謂的陽氣流失。汗水本質上源自血液,屬於陰性,當陰性物質流失時,附帶的陽氣也會跟著流失,因此稱為陽氣流失。產後因大量失血和多汗,導致陰陽雙方都虛弱,這是極其危險的症狀,因此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會與其他病症的治療方式不同,必須要非常謹慎。治療時所使用的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6. 產婦頭汗屬血虛孤陽上出
《金匱要略》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徐忠可曰:產婦鬱冒,虛多邪少,故脈微弱,中氣虛也。內虛一身之陰陽不和,故身無汗,但頭汗出。所以頭汗出者何?血虛下厥,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陽孤則上出而頭汗矣。然既頭汗,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蓋陰不亡則血未大虛,惟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則陽為孤陽,自陰較之,陽為獨盛,所以喜其汗。損陽就陰,則陰陽平,故曰乃復。
白話文:
【產婦頭部出汗屬於血虛導致孤陽上升】
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產婦出現鬱悶昏迷的情況,脈搏呈現微弱狀態,只在頭部有汗水流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氣厥,氣厥後自然會產生昏蒙感。昏蒙的症狀要獲得緩解,必然會大量出汗。這是因為血液不足,身體下部的陰氣缺乏,使得陽氣成為孤陽,孤陽向上冒出,所以頭部會出汗。因此,產婦常見出汗的情況,是因為流失了陰血,導致血液不足,陽氣相對旺盛,所以容易出汗,透過出汗可以達到陰陽平衡。
徐忠可進一步解釋:產婦出現鬱悶昏迷,通常虛弱的狀況多於邪氣,所以脈象會顯示微弱,表示中氣不足。由於內在虛弱,導致全身陰陽失調,所以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只有頭部出汗。那麼為什麼會只在頭部出汗呢?因為血液不足,下部的陰氣耗盡,使得陽氣成為孤陽,孤陽會向上冒出,導致頭部出汗。然而,既然已經頭部出汗,為何還會喜歡這種出汗情況呢?這主要是因為如果陰氣未完全流失,那麼血液尚未嚴重不足,但產婦因分娩失血過多,陰氣耗盡,陽氣便成為孤陽,與陰氣相比,陽氣顯得獨自旺盛,所以出汗對產婦來說是好事。通過消耗陽氣,讓陰氣得以補充,達到陰陽平衡,因此說陰陽才能恢復正常。
7. 產婦頭汗屬虛熱熏蒸
王海藏曰:產婦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熏蒸而出也。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汗出之證也。《經》云:奪血者無汗。汗與血類,產後去血過多,則陰不離陽,陰虛而陽無所附,周身汗出不止,此為陰陽兩虛。有亡陽之患,為危證。若身無汗,但頭有汗,頭為諸陽之會,陰血暴亡,孤陽上越,陰雖虛而陽氣尚為有餘,此時陰不勝陽,故頭汗額上偏多。心火上浮,逼陽於外,急補其陰,而入以斂陽之藥,則病自復。
故產婦又喜其頭汗出也。
白話文:
王海藏說:產婦出汗只集中在頭部,到頸部就停止,額頭上的汗特別多。因為額頭是人體六條陽經的交匯處,這是因虛弱導致的體內熱氣上升蒸發而成的汗。
慎齋補充說明:以上四點,描述的是產後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根據古醫書記載:失血過多的人不會出汗。汗和血性質相近,產後如果失血過多,就會導致陰虛,無法制約住陽氣,導致全身不停出汗,這屬於陰陽雙虛的情況,有可能引發失去陽氣的危險,是嚴重的症狀。如果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只有頭部出汗,頭部是所有陽經的交匯處,陰血大量流失,導致孤獨的陽氣向上飄散,雖然陰虛,但是陽氣還是相對充足,此時陰氣不能剋制住陽氣,所以頭部和額頭的汗特別多。心臟的火氣上升,將陽氣逼迫到體外,應該迅速補充陰氣,並使用收斂陽氣的藥物,疾病就會自然好轉。
因此,產婦頭部出汗其實是一件好事。
8. 中風
9. 產後中風屬於虛
《金匱要略》曰: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徐忠可曰:中風發熱頭痛,表邪也。然面正赤,所謂面若朱妝,乃真陽上浮。加之以喘,氣高不下也。明是產後大虛,元陽不能自固,又雜於表邪,自宜攻補兼施。故以桂、甘、防、葛、桔、梗、薑、棗,清在上之邪,竹葉清膽腑之熱,而以參、附培元氣,反其欲脫之陽也。
白話文:
【產後中風屬於虛】
根據《金匱要略》所述:產婦在生產後如果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如發燒、臉色通紅、喘息及頭痛,這時應使用竹葉湯來治療。
徐忠可解釋:中風導致的發燒和頭痛,通常是外感風邪的表現。然而,當臉色特別紅潤,呈現出像化了濃妝般的紅潤,這顯示體內的真陽之氣向上浮動。加上呼吸急促,表示氣機上逆,無法順利下降。由此可見,這是產後極度虛弱的狀態,體內的元陽之氣無法自我固守,又被外來風邪所擾亂,因此治療時應該同時進行攻邪和補虛。所以使用桂枝、甘草、防風、葛根、桔梗、生薑、大棗等藥材,用以清除體內上部的風邪,再配合竹葉來清熱解毒,尤其針對膽腑的熱氣。而人參和附子則用來滋養元氣,穩固即將脫離的陽氣。
10. 產後中風屬勞損臟腑氣虛邪入
《大全》曰:產後中風,由產時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曾平復,起早勞動,致氣虛而風邪乘之。冷氣客於皮膚及經絡,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氣。大凡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濕則縱緩虛弱。若入諸臟,恍惚驚悸,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
白話文:
《大全》一書中提到,產後中風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生產時損傷了身體的血氣,勞累了臟腑機能,而這些在產後都還未能完全恢復。如果產婦過早地開始勞動,就會導致身體氣力不足,讓風邪有機可乘。
當寒氣侵襲皮膚和經絡時,產婦會感到疼痛、麻木,且容易疲倦乏力,連呼吸都會變得困難。通常來說,當筋脈受寒,肌肉就會收縮緊繃,甚至扭曲;若是受到濕氣影響,則可能導致肌肉鬆弛無力。如果風邪進一步進入臟腑,可能會出現精神恍惚、心悸驚嚇等症狀,具體病情會根據風邪所傷害的臟腑或經絡而有所不同。
11. 產後中風屬勞傷所致
郭稽中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怒擾蕩沖和;或因食生硬,傷動臟腑。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肉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此乃勞傷,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後為何會中風呢?回答是:產婦在生產後的五到七天內,若過早下牀活動,身體勞累;或者在產後一個月內,進行了性生活;或者因為情緒波動,如憂鬱、憤怒等影響了身體的平衡;或者吃了難消化的食物,對內臟造成傷害。這些情況初期可能只會感到眼睛乾澀,嘴巴緊閉,肌肉不自覺地抽動,但病情會逐漸惡化,甚至到腰背的肌肉緊繃、僵硬的地步,這時候病情就無法治癒了。這種情況是由過度勞累所導致的,並不是偶然吹風受涼所引發的中風。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講述產後中風的原因及嚴重性,強調這種情況是由產後的勞累、情緒波動、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引起的,而非普通的風邪侵襲,且病情一旦加重,將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