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產後傷食發熱類傷寒

《證治要訣》曰:彌月俗名滿肚,多有恣意食物,致傷食發熱,有類傷寒食復證,宜先用紅丸子一二服,卻進小柴胡湯。此論蓋有所本。

白話文:

《證治要訣》說:“滿一個月俗稱‘滿肚’,常常因爲過度飲食而導致傷食發熱,症狀類似傷寒後的食慾不振症候,應該首先服用紅丸子一兩劑,然後再喝下小柴胡湯。”這個論述大概是有根據的。

2. 產後傷食發熱不可作血虛治

王節齋曰:產後脾胃大虛,多有過服飲食,傷滯發熱者,誤作血虛則不效。故凡遇產後發熱,須問服何飲食,有無傷積飽悶、惡食、泄瀉等證,只作傷食治之。若發熱而飲食調者,方用補血正法。

白話文:

王節齋說:生產後脾胃非常虛弱,很多人會吃太多食物,造成消化不良而出現發燒的情況,如果錯誤地認為是血液不足就無法治療好。因此,每當遇到生產後出現發燒情況時,必須詢問吃了什麼食物,是否有消化不良、腹脹、不想吃東西和拉肚子等症狀,只需按照消化不良來進行治療即可。如果發燒但飲食正常的人,才應該使用滋養血液的方法。

3. 產後傷食發熱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前證若胸膈飽悶,噯腐惡食,或吞酸、吐瀉、發熱,此為飲食停滯,宜四君子加厚朴、楂、曲;若胸膈悶滿,食少發熱,或食難化,此為脾氣虛弱,宜四君子加炮姜,若用峻厲之劑,復傷元氣則謬矣。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傷食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有六證:一曰血虛發熱;二曰勞力發熱;三曰瘀血發熱;四曰風寒發熱;五曰傷食發熱;六曰蒸乳發熱,須分有餘、不足。治法如血虛、勞力為不足,瘀血、傷食、風寒、乳蒸為不足中之有餘。不足者,固宜大補氣血;而不足中之有餘,亦不可以務末而忘本也。《金匱》胃實一證,雖下亦當酌量。

白話文:

薛立齋曰:

先前所述,若胸膈飽脹悶悶不舒,噯氣帶有腐臭味,食慾不振,或有吞酸、嘔吐、腹瀉、發熱等症狀,這是飲食停滯所致,宜用四君子湯加厚朴、山楂、麥芽來治療。

若胸膈悶滿,食慾不佳,伴隨發熱,或食物難以消化,這是脾氣虛弱所致,宜用四君子湯加炮薑來治療。若使用過於峻猛的藥物,反而會損傷元氣,這樣就錯了。

慎齋按:

以上四條,是針對產後因傷食引起的發熱症狀的說明。產後發熱可分為六種:

一、血虛發熱; 二、勞力發熱; 三、瘀血發熱; 四、風寒發熱; 五、傷食發熱; 六、蒸乳發熱。

需注意辨別是屬於氣血不足,還是不足中又有過剩的症狀。血虛、勞力發熱屬氣血不足,瘀血、傷食、風寒、乳蒸發熱屬不足中又有過剩。氣血不足者,固然需要大補氣血;而不足中又有過剩者,也不能過於注重表象而忽略根本。

《金匱要略》中提到胃實證,即使需瀉下,也應謹慎用藥,不可過量。

4. 產後發熱屬肝虛血燥

趙養葵曰:如胎前原有陰火證,至產後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證。若依前法大補氣血,其證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於氣血虛之論也。

白話文:

趙養葵說:如果婦女在懷孕前就有陰虛火旺的症狀,生產後又失血過多,必然會出現發熱、煩躁、出汗等症狀。若依照以往的治療方法,大量補氣血,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使用「逍遙散」來清肝火、養肝血。因為失血過多,肝臟虛弱,血燥津虧,不能一味地認為是氣血虛的表現。

5. 產後發熱屬陰虛生內熱

朱丹溪曰:產後發熱,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以補陰藥大劑服之。必用乾薑者,何也?曰:乾薑能入肺利氣,入肝經,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

婁全善曰:產後發熱,多屬虛寒,惟乾薑入補陰藥中神效,此丹溪之法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產後發熱,這熱不是體內陽氣過剩的熱,而是陰虛內熱。要用補陰藥大劑量服用。為什麼一定要用乾薑呢?因為乾薑能入肺經,疏通氣機,也能入肝經,引導補血藥生血。但是乾薑不可單獨使用,要與補陰藥一起服用,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這是天地造化的妙法。

婁全善說:產後發熱,大多是因為虛寒,只有乾薑加入補陰藥中,才能發揮神奇的效果,這是朱丹溪的獨到見解。

6. 產後發熱屬陰虛陽浮於外

王節齋曰:婦人產後陰虛,陽無所依,浮散於外,故發熱。用四物湯補血,以炙乾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以歸於陰也。

白話文:

婦人在生產後如果陰氣不足,陽氣就會失去依靠而漂浮在外面,因此出現發燒的情況。使用四物湯來滋養血液,再利用經過炮製的幹薑的苦味和溫性進行治療,使那些漂浮在外的陽氣回到陰氣之中。

7. 產後發熱屬血脫陽無所附

薛立齋曰:新產婦人,陰血暴亡,陽無所附而外熱,四物加炮姜,補陰以配陽。若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隔陽於外,四君子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若肌膚髮熱,面赤,大渴引飲,此血脫髮燥也,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薛立齋說:剛生產完的婦女,陰血驟然損失,陽氣無所依附而導致外熱。此時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炮姜,補益陰血,使之與陽氣相配。

如果誤服寒涼、攻伐的藥物,反而出現外熱,這是寒氣阻隔陽氣於外所致。應當服用四君子湯加上薑、桂,若效果不顯,則需緊急加入附子。

如果患者皮膚發熱、面紅、口渴引飲,這是血氣虧虛、津液耗損所致。此時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

8. 產後陰虛發熱宜補氣

趙養葵曰:產後大失血,陰血暴亡,必大發熱,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必死斃,正所謂證象白虎,誤服白虎必死。此時偏不用四物,有形之物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生出有形來。陽生陰長之妙,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趙養葵說:產後失血過多,陰血驟然虧損,必定會發高燒,稱為陰虛發熱。這裡的「陰」字,指的是氣血中的陰氣,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必定會導致死亡。這就像症狀如同白虎,誤服白虎湯也會致死一樣。此時不宜使用四物湯,因為有形的藥物無法快速化解微弱的氣血。應該急用「獨參湯」,或者「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的氣血轉化為有形的血液。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這個道理不可不知。

9. 產後發熱不可作火治誤用寒涼

薛立齋曰:產後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故惡寒發熱,若誤作火證,投以涼劑,禍在反掌。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生產後出現身體疲倦、發燒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隨著陰液分散,造成氣血都不足。因此會感到怕冷和發燒,如果錯誤地把這種症狀當做是由於火氣大而使用清涼藥物治療,就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10. 論丹溪治產後發熱用方之法

武叔卿曰:丹溪治產後發熱,以芎歸四君子加黃耆。不用芍地者,以新產後用養血益氣之法,不宜斂降涼血,以伐生氣也。熱甚者加乾薑。若產後陰血弱發熱,四物加茯苓,熱甚加炮姜。此方全不用氣藥,是血虛氣不虛也。加茯苓者,使天氣降而陰自生,陰生則熱自退。熱甚加炒乾姜者,不從陽引陰,亦可從陰引陽,微乎微乎。

慎齋按:已上七條,序產後有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有風寒,有傷食,有瘀血,有蒸乳而外。大抵屬陰血虛而陽浮外,故當以辛溫從治,戒用寒涼。若肝虛血燥,則宜補血。逍遙散清火,亦宜慎用。陰血大脫,又當益氣,毋用補血,此又用藥之權衡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丹溪治療產後發熱,用芎歸四君子湯加上黃耆。不用芍藥和地黃,是因為產婦剛生產完需要補血益氣,不適合使用收斂、下降、涼血的藥物,以免損傷生機。如果發熱很嚴重,就加乾薑。如果產後陰血虛弱而發熱,就用四物湯加上茯苓,發熱嚴重就加炮薑。這個方子完全不用補氣的藥物,是因為血虛而氣不虛。加入茯苓,可以使天氣下降,陰氣自然生長,陰氣生長,熱就會自然退去。如果發熱嚴重,就加炒乾薑,不一定要從陽氣引導陰氣,也可以從陰氣引導陽氣,這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

慎齋說:以上七條,都是關於產後發熱的症狀。產後發熱,有風寒、傷食、瘀血、蒸乳等原因。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陰血虛而陽氣浮於外,所以應該用辛溫的方法治療,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肝虛血燥,就應該補血。逍遙散清火,也要謹慎使用。如果陰血大量流失,就應該益氣,不要補血,這就是用藥的權衡之術。

11. 產後乍寒乍熱屬敗血不散

郭稽中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也。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產因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者誤作瘧治,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婦產後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陰陽失調,瘀血未散,才會導致產婦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失衡,陰氣盛則發冷,陽氣盛則發熱,陰陽互相影響,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產婦因分娩勞損臟腑,血氣虛弱,無法正常運行,導致瘀血停滯,瘀血入肺則發熱,入脾則發冷。醫生若誤以為瘧疾治療,就會造成錯誤。

陰陽失調,宜用增損四物湯;瘀血未散,宜用奪命丹。

又問:如何區分這兩種情況呢?

回答說:如果伴隨刺痛,就是瘀血;如果只是寒熱交替,沒有其他症狀,就是陰陽失調。

12. 產後敗血不散寒熱為閉陰閉陽

陳無擇曰:產後乍寒乍熱,營衛不和,難以輕議。若敗血不散,豈止肺脾二藏,大抵一陰一陽相搏,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則復作,大調經散入醋煎佳。

白話文:

陳無擇說:產後身體時冷時熱,氣血失衡,不能輕易判斷。如果瘀血沒有散去,不僅肺脾兩臟受損,而且陰陽失調,就會導致寒熱交替。陰氣盛則寒,陽氣盛則熱。可以說瘀血隨著經脈流動,阻塞陰經則寒,阻塞陽經則熱。氣血與衛氣調和則病症減輕,再次相遇則又發作。用[大調經散]加醋煎服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