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六 (2)
卷六 (2)
1. 產後傷食發熱類傷寒
《證治要訣》曰:彌月俗名滿肚,多有恣意食物,致傷食發熱,有類傷寒食復證,宜先用紅丸子一二服,卻進小柴胡湯。此論蓋有所本。
白話文:
《證治要訣》這本書裡面提到:產後一個月,俗稱坐月子期間,許多女性會過量飲食,導致消化不良而引起發燒,這種情況很像得了類似傷寒或是飲食過量後的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先服用一到兩劑的紅丸子來幫助消化,之後再喝小柴胡湯來調理身體。這個理論是有根據的。
2. 產後傷食發熱不可作血虛治
王節齋曰:產後脾胃大虛,多有過服飲食,傷滯發熱者,誤作血虛則不效。故凡遇產後發熱,須問服何飲食,有無傷積飽悶、惡食、泄瀉等證,只作傷食治之。若發熱而飲食調者,方用補血正法。
白話文:
王節齋說:產後由於脾胃非常虛弱,常會因為過度進食導致食物在體內積滯,從而引發發燒的情況,如果誤以為是血虛而治療,效果將不會顯著。因此,當遇到產婦發燒時,應先詢問她吃了什麼食物,是否出現了消化不良、腹脹、厭食或腹瀉等症狀,這時應該針對食物傷害來進行治療。只有當產婦在發燒但飲食正常的情況下,才應該使用補血的正確療法來進行治療。
3. 產後傷食發熱分證用藥
薛立齋曰:前證若胸膈飽悶,噯腐惡食,或吞酸、吐瀉、發熱,此為飲食停滯,宜四君子加厚朴、楂、曲;若胸膈悶滿,食少發熱,或食難化,此為脾氣虛弱,宜四君子加炮姜,若用峻厲之劑,復傷元氣則謬矣。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傷食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有六證:一曰血虛發熱;二曰勞力發熱;三曰瘀血發熱;四曰風寒發熱;五曰傷食發熱;六曰蒸乳發熱,須分有餘、不足。治法如血虛、勞力為不足,瘀血、傷食、風寒、乳蒸為不足中之有餘。不足者,固宜大補氣血;而不足中之有餘,亦不可以務末而忘本也。《金匱》胃實一證,雖下亦當酌量。
白話文:
薛立齋說:在產後因飲食過量導致的發熱情況中,如果出現胸口和膈肌部位感到飽脹悶痛,噁心反胃,對食物反感,或是胃酸倒流、嘔吐腹瀉並伴隨發熱,這是由於食物在體內積滯不化所致,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厚朴、山楂、麥芽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胸口和膈肌部位悶痛,食慾不佳且發熱,或是食物難以消化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炮製過的乾薑來調理。如果使用劇烈的藥物,反而會進一步損傷體內的元氣,這是錯誤的做法。
慎齋補充說明:以上的四點,都是描述產婦產後因飲食過量而導致發熱的情況。產後發熱有六種症狀:一是血虛導致的發熱;二是勞累導致的發熱;三是瘀血導致的發熱;四是風寒導致的發熱;五是飲食過量導致的發熱;六是乳汁淤積導致的發熱。在治療時必須區分是體內能量過剩還是不足。如果血虛和勞累導致的發熱屬於能量不足,而瘀血、飲食過量、風寒和乳汁淤積導致的發熱則是在能量不足的狀態下出現了過剩的問題。對於能量不足的情況,當然要大力補充氣血;但對於能量不足中出現的過剩問題,也不能只關注細節而忽略了根本。對於《金匱》中提到的胃實一症,即使需要通便,也應當適度考慮整體情況。
4. 產後發熱屬肝虛血燥
趙養葵曰:如胎前原有陰火證,至產後去血過多,必大發熱,煩躁,汗出等證。若依前法大補氣血,其證必甚。當用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因去血既多,肝虛血燥之故,不可泥於氣血虛之論也。
白話文:
趙養葵說: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就有陰火的症狀,待到生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必定會出現高燒、煩躁、出汗等症狀。如果仍按照之前的療法大量補充氣血,病情反而會加重。這時應該使用逍遙散來清肝火,滋養肝臟的血液。這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導致肝臟虛弱和血液乾燥,不能固守於一般的氣血虛弱理論。
5. 產後發熱屬陰虛生內熱
朱丹溪曰:產後發熱,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以補陰藥大劑服之。必用乾薑者,何也?曰:乾薑能入肺利氣,入肝經,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
婁全善曰:產後發熱,多屬虛寒,惟乾薑入補陰藥中神效,此丹溪之法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產婦在生產後出現發熱的情況,這種熱並不是因為身體有過剩的熱氣,而是因為陰氣虛弱而產生的內熱,應使用大量補陰的藥物來治療。必須使用乾薑的原因是什麼呢?他解釋:乾薑能進入肺部幫助氣流通暢,並進入肝臟,有助於帶動補血藥物促進血液生成。然而,乾薑不能單獨使用,應與補陰的藥物一同使用,這就是大自然運作的奧妙之處。
婁全善表示:產婦在產後發熱,大多數情況屬於虛寒,只有將乾薑加入補陰的藥物中,才能發揮神奇的效果,這是朱丹溪的治療方法。
6. 產後發熱屬陰虛陽浮於外
王節齋曰:婦人產後陰虛,陽無所依,浮散於外,故發熱。用四物湯補血,以炙乾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以歸於陰也。
白話文:
王節齋說:女性在生產後,身體的陰氣會虛弱,此時,陽氣失去陰氣的依附,會飄散到體外,因此會出現發燒的症狀。應使用四物湯來補充血液,再配合使用經過炙烤的乾薑,因其具有溫和與苦味的特性,能順應治療需求,將飄散在外的陽氣收斂,使其回歸陰氣,達到陰陽平衡。
7. 產後發熱屬血脫陽無所附
薛立齋曰:新產婦人,陰血暴亡,陽無所附而外熱,四物加炮姜,補陰以配陽。若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隔陽於外,四君子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若肌膚髮熱,面赤,大渴引飲,此血脫髮燥也,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產後的婦女,因為大量失血,導致陰血突然大量流失,使得體內的陽氣失去依附而表現出體溫升高的症狀,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炒姜來調理,藉此補充陰血,使陰陽達到平衡。
如果因為誤用了性質寒涼的藥物,導致體溫仍然升高,這可能是因為寒氣阻隔了陽氣,使之無法正常運行於體內,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和肉桂來治療,若效果不佳,應立即加入附子加強療效。
如果出現皮膚發熱,臉色潮紅,極度口渴且頻繁喝水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大量失血導致體液乾燥,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來滋養血液,補充體液。
8. 產後陰虛發熱宜補氣
趙養葵曰:產後大失血,陰血暴亡,必大發熱,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必死斃,正所謂證象白虎,誤服白虎必死。此時偏不用四物,有形之物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急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生出有形來。陽生陰長之妙,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趙養葵說:產婦在生產後大量失血,體內的陰血突然大量流失,必然會出現高燒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陰虛發熱」。這裡所說的「陰」,指的是氣血中的陰性部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寒涼的藥物進行正常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導致死亡,這正是所謂的症狀看似白虎湯證,但誤用了白虎湯則必定會致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選擇使用四物湯,因為有形的藥材無法快速地轉化並補充那微乎其微的元氣。這時,應該急用獨參湯,或者當歸補血湯,讓無形的氣生成出有形的血,使身體的陽氣得以恢復,陰血得以滋長。這種「陽生陰長」的神奇效果,是必須要了解的。
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在產後陰虛發熱的情況下,應該使用能促進氣血生成的藥物,而非寒涼的藥物,以達到恢復健康的效果。
9. 產後發熱不可作火治誤用寒涼
薛立齋曰:產後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故惡寒發熱,若誤作火證,投以涼劑,禍在反掌。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產後出現虛弱煩躁並伴隨發熱的症狀,這其實是體內的陽氣隨著陰血的流失而散失,導致氣血兩虛的情況。所以會有畏寒與發熱的表現,如果錯誤地將此視為火熱病症,而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那麼病情惡化的結果將一觸即發。
換句話說,產後若出現虛弱、煩躁和發熱的現象,並非因為上火,而是由於生產造成身體氣血大量流失,導致體質虛弱。若此時誤診為火熱病證,並給予寒涼藥物,將可能使病情迅速惡化。
10. 論丹溪治產後發熱用方之法
武叔卿曰:丹溪治產後發熱,以芎歸四君子加黃耆。不用芍地者,以新產後用養血益氣之法,不宜斂降涼血,以伐生氣也。熱甚者加乾薑。若產後陰血弱發熱,四物加茯苓,熱甚加炮姜。此方全不用氣藥,是血虛氣不虛也。加茯苓者,使天氣降而陰自生,陰生則熱自退。熱甚加炒乾姜者,不從陽引陰,亦可從陰引陽,微乎微乎。
慎齋按:已上七條,序產後有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有風寒,有傷食,有瘀血,有蒸乳而外。大抵屬陰血虛而陽浮外,故當以辛溫從治,戒用寒涼。若肝虛血燥,則宜補血。逍遙散清火,亦宜慎用。陰血大脫,又當益氣,毋用補血,此又用藥之權衡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丹溪在治療產後發燒的情況時,使用了川芎、當歸、四君子湯再加上黃耆。他不使用白芍和地黃,是因為產後初期應採用養血和益氣的方法,而不適合使用會收斂降低血液溫度的藥材,這樣會削減身體的自然生命力。對於發熱嚴重的人,他會加入乾薑。如果產後因為陰血不足導致發熱,則會在四物湯中加入茯苓,熱度非常高的情況下還會加入炮製過的薑。這個處方完全不使用補氣的藥材,表明了這是針對血虛但氣未虛的情況。加入茯苓的原因是為了讓身體的能量下降,陰性能量自然生成,陰性能量生成後,熱度自然就會消退。對於極度發熱再加入炒乾薑,這表示他不是單純從陽性角度去帶動陰性,也可以從陰性的角度去調動陽性,這真是微妙至極。
慎齋補充說明:以上七點,都在描述產後可能出現的發熱症狀。產後的發熱,可能是風寒引起的,也可能是飲食過量,或是瘀血,甚至有可能是乳房脹痛所導致。總體來說,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陰性血液流失,導致陽性能量浮於表面,所以應該使用辛溫的藥材來治療,避免使用寒涼的藥材。如果肝臟虛弱,血液乾燥,則應補血。使用逍遙散來清火,也需要謹慎。如果是大量陰性血液流失,則應補氣,而不是補血,這是使用藥材時的一種衡量標準。
11. 產後乍寒乍熱屬敗血不散
郭稽中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也。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產因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者誤作瘧治,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婦在生產後時而感到寒冷、時而又發熱,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這是由於陰陽失調,以及身體裡的瘀血未能散去所導致的。產後由於血氣大量消耗,陰陽失調,當陰氣過剩時會感覺到冷,陽氣過剩時則會感覺到熱,陰陽兩者互相影響,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生產過程中的勞累傷害了臟腑,血液虛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使得瘀血無法散去,瘀血進入肺部就會引起發熱,進入脾臟就會感到寒冷。如果醫生錯誤地將這種情況當作瘧疾來治療,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對於陰陽失調的情況,應該使用調節陰陽的四物湯進行調理;對於瘀血未能散去的情況,則應使用奪命丹。
再進一步問:那麼如何區分這兩種情況呢?他回答:如果產婦在時冷時熱的同時伴有刺痛感,那通常是因為瘀血未散;如果產婦只是單純的感到時冷時熱,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就是陰陽失調了。
12. 產後敗血不散寒熱為閉陰閉陽
陳無擇曰:產後乍寒乍熱,營衛不和,難以輕議。若敗血不散,豈止肺脾二藏,大抵一陰一陽相搏,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則復作,大調經散入醋煎佳。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產後時冷時熱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不協調,這不能輕易地討論或下定論。如果產後的瘀血無法散去,影響的不僅僅是肺和脾兩個臟器。基本上,當陰性和陽性力量相互碰撞,就會產生冷熱交替的現象,陰性過剩就會感到寒冷,陽性過剩就會感到燥熱。
我們可以理解為,當敗血沿著經絡流動,堵塞了陰性的通道就會感到寒冷,堵塞了陽性的通道就會感到燥熱。當血液、氣息與防禦系統達到平衡,症狀就會暫時消失;但一旦再次失衡,症狀又會再次出現。對於這種情況,使用大調經散配合醋煎煮會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