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1. 卷六
2. 浮腫
3. 產後浮腫屬敗血停積不可作水氣治
《產寶百問》曰:產後四肢浮腫,由敗血乘虛停積,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腐壞如水,故令面黃,四肢浮腫。醫者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多用導水藥,極虛人產後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多致夭枉。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白話文:
《產寶百問》指出,產婦在生產後出現四肢浮腫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產後體內的舊血趁著身體虛弱時停滯積聚,並隨著經絡流到四肢。若這種情況持續惡化,舊血會逐漸腐壞,性質變得像水一樣,進而導致臉色發黃,四肢出現浮腫。
有些醫生對此狀況不夠瞭解,就將其視為一般水腫來治療。一般處理水腫的療法多會使用利尿藥物來排水利濕。然而,產婦在生產後本來就已經非常虛弱,再用藥物讓身體更虛,這就是所謂的「重虛」,很容易造成不幸的結果。
對於這種情況,服用小調經散可以幫助血液流通,當血液循環改善,腫脹自然就會消失,病情也就會好轉。
4. 產後浮腫屬血與氣搏留滯經絡
陳無擇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則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當隨脈證治之,宜得其情。小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產後出現的浮腫情況種類繁多,有的從懷孕時就開始水腫直到產後都未消退,也有的是產後因生活調理不慎,受到外界如寒、暑、風、濕等環境影響,加上內在情緒起伏,如喜悅、憤怒、憂鬱、驚嚇等,導致血液與氣體在體內互相搏鬥,停留在經絡中無法順利流通。
對於氣血兩方面的問題,我們不能忽視,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治療,且要了解病人的實際情況。用小調經散來治療血液方面的問題確實有效,但是力量較弱,效果有限。相比之下,使用吳茱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等藥方,會更加有效,這些都是重要的治療藥物。
以上就是陳無擇對產後浮腫的相關解釋和建議。
5. 產後浮腫屬風邪搏氣
陳良甫曰:產後勞傷血氣,腠理虛,為風邪所乘,邪搏於氣,不得宣越,令虛腫輕浮,是邪搏於氣,氣腫也。若皮膚如熱蒸狀,則變水腫。氣腫者,發汗即愈;水腫者,利小便即差。
慎齋按:產後虛腫,多屬氣血虛而脾胃弱,營衛不運所致。若云發汗利小便,是重竭津液而益虛其虛矣。豈產後腫竟作外邪有餘證治乎?
白話文:
陳良甫說:產後因為勞累傷及血氣,導致肌膚毛孔虛弱,易被風邪入侵。風邪與體內之氣相搏,使得氣機無法順利運行,造成身體浮腫且輕飄,這是由於風邪與氣相搏造成的氣腫。如果皮膚呈現像被熱氣蒸騰的狀態,則轉變為水腫。對於氣腫,發汗就可以治療;水腫則需利尿才能改善。
慎齋補充說明:產後出現的浮腫,多數是由於氣血虛弱且脾胃功能不佳,營養物質運送不暢所致。如果單純用發汗或利尿的方式來治療,反而會使體內津液大量流失,加重虛弱的狀況。難道產後的浮腫就只能按照外邪過剩的證狀來治療嗎?
6. 產後浮腫屬體虛有濕熱
朱丹溪曰:產後浮腫,小便少,口渴,惡寒,無力,脈沉,此體虛而有濕熱之積,必上焦滿悶,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方用白朮、陳皮、川芎、茯苓、木通。
白話文:
朱丹溪說:產婦在生產後出現全身水腫,小便量少,感到口渴,畏寒,全身無力,且脈象沉伏,這是因為身體虛弱且體內積有濕熱。這種情況必然會有上焦(胸膈以上部位)的悶脹感,應當採用補充中氣、導引水分排出和調理氣機的方法。所使用的藥方包括白朮、陳皮、川芎、茯苓、木通等中草藥。
7. 產後浮腫屬虛大補氣血
朱丹溪曰: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白話文:
朱丹溪說:產婦在生產後如果出現水腫的情況,治療上必須以大量補充氣血為主要原則,再輔以少量的白朮和茯苓,這樣可以使身體自行調節水分,達到利水的效果。
8. 產後浮腫分證治法
薛立齋曰:前證屬寒水侮土,宜養脾肺;若氣虛浮腫,宜益脾胃;若水氣浮腫,宜補中氣。又曰:產後浮腫,或兼喘咳,脈沉細無力,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八味丸主之。
慎齋按:已上六條,序產後有浮腫之證也。浮腫雖有風寒濕熱外感之邪,若產後則屬氣血虛而脾土不運、肺氣不輸者多。故《產寶》以下四條,主客邪有餘論,而丹溪、立齋惟以補氣血扶脾土為要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前述的產後浮腫症狀,多因體內寒水過盛,影響到脾臟功能,應當調理並滋養脾肺。如果產婦是因為氣虛導致浮腫,應該加強補益脾胃;若是因為水氣過重導致的浮腫,應當補充中氣。他又說:產後出現浮腫,可能伴隨喘息咳嗽,且脈象顯示沉細無力,這通常代表命門之火衰弱,脾臟虛弱且受寒,這種情況下,可用八味丸來治療。
慎齋補充說明:以上六點,都在描述產後可能出現的浮腫症狀。雖然浮腫可能由風、寒、濕、熱等外在因素引起,但在產後,更多是由於氣血虛弱,脾臟無法正常運作,以及肺部氣流不暢所致。因此,《產寶》中的四條指導原則,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對抗外來邪氣,而丹溪和立齋則強調補氣血及滋養脾臟的重要性。
9. 發熱
10. 產後外感風寒發熱不可作傷寒治
李氏曰:產後外感,離床太早,或摸衣襲風,冷入下部,令人寒熱似瘧,頭疼不止。血虛者,芎歸湯加人參、柴、葛;氣虛者,補中湯加防風、乾薑,切不可以傷寒法治之。
白話文:
李氏說:產婦在產後如果過早下牀活動,或者因為穿著單薄而受風寒,導致冷氣侵入身體下部,會使人產生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症狀,以及持續的頭痛。對於血虛的產婦,可用芎歸湯再加入人參、柴胡、葛根來調理;若是氣虛的產婦,則應使用補中湯再添加防風、乾薑來治療。切記,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情況。
11. 產後頭痛發熱不可作外傷感冒治
《大全》曰:凡產後頭痛發熱,不可便作外傷感冒治。此等多是血虛,或是敗血作禍,宜以和平之劑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加柴胡。若便以小柴胡、竹葉石膏之類,不救者多矣。
白話文:
根據《大全》所記載,對於產後出現頭痛及發燒的情況,不能輕易地當作普通的外感風寒來治療。這類症狀大多是因為血虛,或者是體內殘留的惡露導致的問題。應使用溫和的藥方來治療,通常會見效,例如可以使用玉露散,或者在四物湯中加入柴胡。
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小柴胡湯、竹葉石膏這類較為強烈的藥方,往往無法有效救治,甚至可能會使病情更糟。
12. 產後諸發熱狀類傷寒不可發汗
吳蒙齋曰:新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產時有傷力發熱;有去血過多發熱;有惡露不去發熱;有三日蒸乳發熱;有早起勞動、飲食停滯發熱。狀類傷寒,要存仔細詳辨,切不可便發汗。大抵產後血已空虛,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鬱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輕。凡有發熱,宜與四物為君,加柴胡、人參、炮姜最效。
蓋乾薑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
慎齋按:已上三條,序產後有外感發熱之證也。產後發熱,狀類傷寒,雖有外感,禁用發表,惟以養血為主,佐以散風寒之劑,如生化湯、芎歸湯,倍加川芎、蔥白。若吳氏論發熱數種,又當分因治之。如惡露未盡,腹痛未除,形壯脈實,五七朝內不見虛證,人參尚宜斟酌。如有虛證,必以桃仁與人參同用為當。
白話文:
吳蒙齋說:產後如果受到風寒,不可以隨便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產後可能因為身體疲勞導致發熱;也可能因為失血過多而發熱;或是因為惡露未能完全排出導致發熱;或是產後第三天乳腺充血導致發熱;或是因為過早勞動,飲食消化不良導致發熱。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傷寒,但是必須詳細分辨,千萬不可以隨便使用發汗的治療法。一般來說,產後女性的血液已經非常虛弱,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可能會導致肌肉顫抖,或出現鬱悶、昏迷,甚至抽搐、便祕等嚴重後果。如果有發熱的情況,應該以四物湯為主方,再加入柴胡、人參和炮薑,效果最好。
炮薑具有辛熱性質,可以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液,幫助氣血運行,並有助於去除舊血生成新血,符合以熱治熱的原則,與《黃帝內經》的理念相符。
慎齋指出:以上三點,是關於產後外感發熱的症狀。產後發熱的症狀看起來很像傷寒,即使有外感的狀況,也不能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而應以補血為主,輔以疏散風寒的藥物,例如生化湯、芎歸湯,並增加川芎和蔥白的份量。對於吳氏提出的各種發熱原因,應根據不同情況來對症下藥。例如,如果惡露尚未排乾淨,腹部仍有疼痛,並且體質壯實,脈搏強勁,在產後五到七天內沒有出現虛弱的症狀,那麼使用人參時應慎重考慮。如果有虛弱的症狀,則應該同時使用桃仁和人參。
13. 產後傷食發熱宜下
《金匱要略》曰:產後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徐注曰:此條言大虛之後,有實證,即當以實治。故謂病鮮能食,則經絡臟腑之氣俱平,無產後本病可疑,明是食復之象,故曰胃實,大承氣峻逐之,恐因循致虛也。
白話文:
【產後傷食發熱宜下】
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產婦在產後如果恢復了食慾,但在七八天後又出現發熱的症狀,這是由於胃部食物積滯所導致,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徐氏解釋道:這一條是在說明,在極度虛弱之後,如果出現了實證(如胃部積食),就應該用針對實證的方法來治療。因此,如果產婦能夠進食,這表示她的經絡和臟腑機能都已回復正常,沒有產後原本可能有的病症疑慮,明顯的是因為再次飲食過多導致的症狀,所以稱之為「胃實」。使用大承氣湯這種強效的藥方來清除胃部積食,是為了避免病情拖延而導致身體更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