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一 (2)
卷一 (2)
1. 總論
趙養葵曰: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乾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只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
《濟生》曰:《經》云:百病皆生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益以寒熱二氣為九氣也。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惟婦人血氣之患為尤甚。蓋人身血隨氣行,氣一壅滯則血與氣並。
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將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漓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癥瘕;或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轉為瘵疾者多。此皆氣之為病也,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
葛仙翁曰: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此治氣之要妙也。
朱丹溪曰:調經莫先以調氣,氣為血之帥,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虛則虛,氣實則實。往往見有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故調經而專治其血未得病機之要者也。
葉以潛曰:女子經候不調多主耗氣益血之說,但血為氣配,陽生則陰長,氣衰則血亦弱,豈可專耗其氣。適有憂愁傷心,恚怒傷肝,思慮傷脾,當審其順逆治之而已。
方約之曰: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血亦結,忿怒過度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而經於是乎不調矣。
朱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色淡白者屬氣虛屬痰;色紫者屬熱;色黑者屬熱之甚,而或作風冷誤治,禍不旋治。《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熱甚必兼水化,故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多拂鬱,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有,非熱而何。
葉氏曰:亦有血寒凝塊而色黑者,如巢氏所云風冷乘之也,但寒主收引,少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脈必遲,或無此證而脈見數,為熱明矣。
《準繩》云: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化熱。且血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李氏曰:心主血,故色紅為正,雖不如期,而色正者易調,色紫者風也。(四物加荊、防。)黑者熱甚也,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如煙塵水屋漏水者,寒濕也;如蟹黃水者,濕熱也;帶黃混濁者,濕痰也;白而成塊者,氣滯也。
丹溪曰:經水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四物加芩、連之類。)後期而至者,血虛也。(川芎、當歸、人參、白朮兼痰藥治之。)忽前忽後,乍多乍少者,氣之亂也。(宜調其氣。)
白話文:
[總論]
趙養葵認為,衝任二脈起源於胞宮,男子藏精於此,女子則繫胞於此,二脈之間依靠一點命門之火來主宰。火旺則經血顏色紅,火衰則顏色淡,火太旺則顏色紫,火太衰則顏色白。因此滋養腎水同時更要養護命門之火,即使有經血乾涸不通的情況,雖然說是火盛到極點,也不宜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只宜大補腎水,從根本上滋養它使之充盈。萬萬不可用有毒的藥物來通經。
《濟生方》引用經書說法:百病皆起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加上寒熱二氣,合稱九氣。氣的病變,男女都會有,但婦女的氣血疾病尤為嚴重。因為人體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一阻塞,血氣就會同時受阻。
例如月經不調、心腹疼痛;或月經將來之前就先疼痛;或月經已經來了,卻淋漓不斷;或出現寒熱交替;或形成癥瘕;或疼痛連及腰脅;或疼痛牽連到背部,上下竄痛,嘔吐、不思飲食,肌肉消瘦,不僅不能受孕,久治不愈還會演變成其他疾病。這些都是氣的病變,所以調經養血,首先要順暢氣機。
葛洪認為:凡是治療婦女的各種疾病,都要兼顧治療憂鬱、憤怒等情志疾患。使病人寬慰心胸,則疾病無不痊癒。這是治療氣的要訣。
朱丹溪認為:調經首先要調氣,氣是血的統帥,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凝則血凝,氣滯則血滯,氣虛則血虛,氣實則血實。經常見到有血塊,是氣凝結的緣故;月經將來之前疼痛,是氣滯的緣故;月經來後疼痛,是氣血俱虛的緣故;經血顏色淡也是虛的緣故,並且伴有水樣分泌物;月經錯亂,是氣亂的緣故;經血顏色紫,是氣熱的緣故;經血顏色黑,是熱盛的緣故。所以調經,專治血是得不到治病關鍵的。
葉以潛認為:女子經候不調,多數認為是耗傷了氣血,但血是氣的配合之物,陽氣旺盛則陰血充盈,氣衰則血也弱,怎麼可以專門耗傷元氣呢?如果是有憂愁傷心,憤怒傷肝,思慮傷脾等情況,就要仔細判斷其順逆,再對症下藥。
方約之認為:憂思過度則氣機結滯,氣結則血也結滯;憤怒過度則氣機逆亂,氣逆則血也逆亂,因此月經就會不調。
朱丹溪認為:經血是陰血,陰血必須依附陽氣,所以顏色是紅的,這是稟受了火的顏色;顏色淡白,是氣虛或者有痰的緣故;顏色紫,是熱的緣故;顏色黑,是熱盛的緣故;或者誤認為是風寒而治療,禍患就會很快發生。《內經》說:亢盛則為害,所以要抑制它,熱盛必然要配合利水的方法,所以熱則紫,熱甚則黑。況且婦女容易鬱悶,臟腑的陽氣之火,每天都有,怎麼能不是熱呢?
葉氏認為:也有血寒凝結成塊而顏色發黑的情況,如同巢氏所說風寒乘之,但寒主收引,小腹一定經常冷痛,月經來時或者手足厥冷,嘴唇青白,面色蒼白,脈象一定遲緩,或者沒有這些症狀但脈象反而很快,那就是熱證了。
《醫學綱目》說:寒證外邪初感,入侵經絡必定疼痛,或者不痛,久而久之就會鬱結化熱。而且血寒則凝,行經時顏色紫黑,所以就不是寒證了。
李氏認為:心主血,所以顏色紅是正常的,即使不是按時來潮,但顏色正常,就容易調治,顏色紫是風證(可用四物湯加荊芥、防風);顏色黑是熱盛(顏色淡白是虛證,伴有痰飲停滯水液)。如煙塵水(像被煙燻的污水)、屋漏水(像屋頂漏下來的水),是寒濕的;如蟹黃水(像蟹黃的顏色),是濕熱的;帶黃混濁,是濕痰的;白色成塊,是氣滯的。
朱丹溪認為:月經提前來潮,是血熱(可用四物湯加黃芩、黃連等);月經推遲來潮,是血虛(可用川芎、當歸、人參、白朮,並加用化痰藥);月經時前時後,時多時少,是氣亂(應該調理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