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總論

《原病集》曰:婦人經來交合陰陽致傷血絡,多成經漏,俗名血沙淋,治當調和血氣。

陳良甫曰:婦人月水不調,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傷衝任之脈。故凡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

王子亨曰:婦人冷熱調和則衝任氣盛,手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虛則邪搏於血,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眉批:《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此則又兼小腸而言,不過與心為合,豈可混淆,故當以《素問》為是。丹溪云: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四物加桃仁、香附、黃連。(阿川用連須識其故。)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四物加紅花、桃仁、莪朮、延胡、木香。

有熱加黃連、柴胡。經行後作痛者,血氣俱虛也,八珍加減。有加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五靈。)

(眉批:思致工夫,更進一層。)

滑伯仁曰: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經來邪與血爭,故作㽲痛,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溫。)

王海藏曰:經行臍腹後痛者,血澀也。(宜八物湯加木香、延胡、苦楝子。)

朱丹溪曰:經將行腹痛,屬氣滯,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氣滯者,抑氣散之類;血熱氣實者,四物加連、牡丹皮。)

戴元禮曰:經來腹痛,不來亦腹痛,皆血不調也。欲調其血先調其氣。(四物加香附、吳萸;或和氣飲加吳萸,痛甚延胡索湯。)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詳審。(和氣飲卻能兼治。因冷而積,因積而痛,宜大溫經湯,冷甚者去麥冬。)

《產寶》曰:婦人經候欲行,身體先痛,血氣不足也。(越痛散。)

丹溪曰: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亦有虛中有熱,腹中綿綿走痛者。血行而氣滯,未盡行也。(虛者八珍湯,有熱者逍遙散,未盡行者四物加木香。)《大全》曰:經行客熱者,體虛也。其狀心煩口燥,手足壯熱。

《攝要》曰:經後發熱倦怠。兩目如帛蔽。夫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此脾傷而五臟皆失所不能歸於目也。(治在脾胃,歸脾、補中之類。)

汪石山曰:婦人經行,必先瀉二三日,脈濡弱,此脾虛也。脾統血屬濕土,經水將行,脾血先注血海,脾虛不能運行其濕,故先瀉二三日。

(眉批:據此直用十全大補湯、八珍、養榮之類。李氏潮熱,有時為內傷為虛,無時為外感為實。虛者,大溫經湯;熱者,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經閉者,滋血湯;骨蒸者,大胡連丸、大烏雞丸;五心潮熱者,四物湯加黃連、胡連;無汗者,茯苓補心湯;有汗者逍遙散;經前潮者,血虛有滯,逍遙散加丹皮、桃仁、延胡;經後潮者,血虛有熱,逍遙去柴胡加地骨、生地;此藥加減為退熱聖藥。尋常熱者,腎氣丸、大造丸,或四物加黃芩、香附。

白話文:

總論

《原病集》記載:婦女經期行房事傷了血脈,多會導致經血淋漓不止,俗稱血沙淋,治療應當調理血氣。

陳良甫說:婦女月經不調,是因風寒乘虛而入侵胞宮,損傷衝任二脈。所以每次經期都應格外小心謹慎,否則會像產後一樣出現各種症狀。

王子亨說:婦女體內寒熱平衡,則衝任二脈之氣旺盛,手太陽、少陰經脈所產生的血液就能順利按時排出。如果寒熱失調,經脈就會虛弱,虛弱則邪氣侵犯血液,寒邪則使血液凝滯,溫邪則使血液消耗。

(眉批:經書記載:陽明經的病症發於心脾,這裡又涉及到小腸,不過與心經相合,不可混淆,所以應以《素問》為準。朱丹溪說:經期將至而疼痛者,是血實;也有人說氣滯,可用四物湯加桃仁、香附、黃連。(阿川用連須,可知其所以然。)經期將至時腰腹疼痛,是氣滯血瘀,可用四物湯加紅花、桃仁、莪朮、延胡索、木香。有熱症則加黃連、柴胡。經期過後疼痛者,是氣血俱虛,可用八珍湯加減。可加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香、五靈脂。)

(眉批:思考的工夫,更上一層樓。)

滑伯仁說:有些婦女在經期前,臍腹絞痛如刀刺般,寒熱交替,排出物像黑豆汁,寸口脈沉弱,其他部位脈象弦急,這是因為下焦寒濕之邪侵犯衝任二脈。經期來潮時,邪氣與經血爭奪,所以疼痛劇烈,寒濕導致濁氣產生,排出物像豆汁。(宜治療下焦,用辛散苦溫的藥物。)

王海藏說:經期臍腹疼痛者,是血瘀不通。(宜用八物湯加木香、延胡索、苦楝子。)

朱丹溪說:經期將至腹痛,屬氣滯;腹中陣痛,一陣一陣的,是血熱氣實。(氣滯者,用理氣散結的藥物;血熱氣實者,用四物湯加黃連、牡丹皮。)

戴元禮說:經期腹痛,即使不來經也腹痛,都是血氣不調。要調血先調氣。(用四物湯加香附子、吳茱萸;或用和氣飲加吳茱萸;疼痛厲害則用延胡索湯。)但也要考慮是否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而導致疼痛,疼痛非因血氣不調者,尤需仔細診斷。(和氣飲可兼治。因寒邪而積聚,因積聚而疼痛,宜用大溫經湯,寒邪重者去掉麥冬。)

《產寶》記載:婦女經期將至,身體先感到疼痛,是氣血不足。(用越痛散。)

朱丹溪說:經期過後疼痛,是氣血俱虛。也有些虛中有熱,腹中隱隱作痛,是血行而氣滯,經血未完全排出。(虛者用八珍湯,有熱者用逍遙散,未盡行者用四物湯加木香。)《大全》記載:經期感受暑熱者,是體虛。症狀為心煩口乾、手足發熱。

《攝要》記載:經期過後發熱倦怠,眼睛模糊不清,如同蒙上一層紗布。脾臟是諸陰之首;眼睛是血脈的樞紐。這是脾臟受損,五臟都失去依託,不能歸於眼睛。(治療應從脾胃入手,用補脾益胃的藥物。)

汪石山說:婦女經期,必定先瀉下二三日,脈象濡弱,這是脾虛。脾臟統攝血液,屬濕土,經水將至,脾血先注入血海,脾虛不能運行濕氣,所以先瀉下二三日。

(眉批:據此可直接使用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養榮湯等。李氏潮熱,有時為內傷屬虛證,有時為外感屬實證。虛證者用大溫經湯;熱證者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經閉者用滋血湯;骨蒸者用大黃連丸、大烏雞丸;五心煩熱者用四物湯加黃連、胡黃連;無汗者用茯苓補心湯;多汗者用逍遙散;經前潮熱者,血虛兼瘀滯,用逍遙散加丹皮、桃仁、延胡索;經後潮熱者,血虛兼有熱證,用逍遙散去柴胡加地骨皮、生地黃;這些藥物加減,是治療潮熱的良方。尋常發熱者,用腎氣丸、大造丸,或四物湯加黃芩、香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