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治風邪帶下

小柴胡湯,治風邪帶下五色。

柴胡(二錢),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色青屬肝加山梔、防風;色赤屬心加黃連、山梔、當歸;色白屬肺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用六味地黃丸。

(眉批:小柴胡少陽藥,其曰治風邪。豈肝膽熱而生風邪。)

蒼柏參芎散,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辛夷,川芎,蒼朮,黃柏,南星,半夏,滑石,牡蠣,黃芩(酒炒)

上水煎,食後服。此又丹溪方也,以芩、荑、川芎而治頭風;以蒼、柏、星、半、滑、牡而治帶,平正無奇,令人可法。

地榆散,治漏下五色,一十二帶兼治嘔吐下血。

地榆(三兩,銼),醋、水(各半升)

煮十餘沸,食前溫服一合。

《本草注》云:地榆主帶下十二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臟堅,六曰子門澼,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少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五定。

白話文:

【治療風邪引起的白帶異常】

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因風邪導致的五色白帶。

所需藥材如下: 柴胡(6公克)、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各3公克)。

以上藥材研磨後,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若白帶顏色為青,屬肝,需加山梔、防風;若顏色為紅,屬心,需加黃連、山梔、當歸;若顏色為白,屬肺,需加山梔於補中益氣湯中;若顏色為黃,屬脾,需在六君子湯中加山梔、柴胡,但不應使用歸脾湯;若顏色為黑,屬腎,則使用六味地黃丸。

(眉批:小柴胡湯為少陽經的藥物,它能治療風邪,可能是因為肝膽熱而產生風邪。)

蒼柏參芎散,用於治療女性上部頭痛、鼻涕,下部白帶。

所需藥材如下: 辛夷、川芎、蒼朮、黃柏、南星、半夏、滑石、牡蠣、黃芩(酒炒)。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後服用。此方出自丹溪,以黃芩、辛夷、川芎治療頭風,以蒼朮、黃柏、南星、半夏、滑石、牡蠣治療白帶,方正平實,值得學習。

地榆散,用於治療五色漏下,同時兼治嘔吐、下血。

所需藥材如下: 地榆(90公克,研磨),醋、水(各250毫升)。

煮至沸騰十幾次,飯前溫服一劑。

根據《本草注》記載:地榆主治十二種白帶病症。包括:一、白帶過多且呈紅色,二、白帶過多且呈白色,三、月經不調,四、私處腐蝕,五、子宮堅硬,六、私處瘙癢,七、性交時疼痛,八、下腹冷痛,九、子宮閉塞,十、子宮虛冷,十一、夢見與鬼發生性行為,十二、五臟失調。

2. 治虛損帶下

衛生湯,治帶下不止,脈微弱腹痛。

黃耆(三兩),當歸,白芍(炒,各二兩),炙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一方下苦楝丸三十粒,虛者加人參一兩。

以下皆以正氣為本,此亦建中法。以腹痛,故兼苦楝丸。

補中益氣湯,治勞役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陽氣下陷,白帶下久不止。

黃耆,人參,白朮,炙草(各一錢),當歸,陳皮(各七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讀東垣先生書方,知立方之旨;讀立齋先生書,又知善用東垣之方

六君子湯,治胃虛生痰,飲食減少,中氣不和,時時帶下。

人參,白朮,茯苓,炙草,陳皮(去白),半夏(湯炮七次,各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補中湯有升柴升下陷之氣,此方有苓,燥中宮之痰。

歸脾湯,方見血崩門(勞傷)

本方補心血以榮脾,補其母也;調肝氣以和下,去其賊也;母補賊去則脾氣健矣,故曰歸脾。孫真人云:補脾不愈當先補心,此方其近之。

加味八珍湯,治婦人氣血兩虛赤白帶下。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生地,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炙草(五分),山藥(炒),杜仲(酒炒),香附(炒,各一錢)

上加烏梅一個,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肥人加半夏;瘦人加黃柏;飽悶去人參加砂仁;腹痛去人參加小茴香、延胡;冬月加煨姜;日久元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

八珍氣血兩補其總司者也,山藥、杜仲、烏梅又補帶脈之不足,而加減法亦皆得理宜法之。

當歸澤蘭丸,治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久無子。

香附(杵去毛一斤,分四分,童便浸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米泔浸四兩,各浸一宿,取出曬乾用),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酒洗),生地(各二兩),艾葉,澤蘭,白朮(各兩半),黃芩(二兩)

上為末,醋丸赤小豆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白湯或酒下,平而當理,亦可為調經聖藥宗之。

止帶丸

當歸(酒洗),川芎,白朮,人參,山藥,杜仲(酒炒),香附,破故紙(酒炒),牡蠣(煅),川斷,椿根皮(酒炒,各等分),青黛(減半)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腹痛加延胡、小茴;肥人加製半夏;瘦人加酒炒黃柏;冬月加炮姜少許;夏月加黃柏。

嚴氏當歸煎,治赤白帶下,腹痛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酒浸),赤芍(炒),熟地(酒炒),阿膠(炒),白芍(炒),續斷(酒浸),牡蠣(煅,各一兩),地榆(半兩)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眉批:要思何以四物中不用川芎?又以何物而治腸痛,又不欲飲食而何以不理脾胃。豈立方者漫然歟?須知用藥當看病原所以為之主治。)

白話文:

**衛生湯:**治療帶下病,分泌物持續不止,伴隨脈搏微弱、腹部疼痛的情況。

藥材:黃耆(112.5克),當歸、炒白芍(各75克),炙甘草(37.5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18.75克,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另一種服法是搭配苦楝丸30顆,體虛者可加入人參37.5克。

此方以扶正氣為根本,是利用建中湯法的思路。由於有腹痛症狀,所以搭配苦楝丸。

**補中益氣湯:**治療因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制而損傷脾胃,導致陽氣下陷、白帶分泌不止的症狀。

藥材: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各3.75克),當歸、陳皮(各2.6克),升麻、柴胡(各1.1克)。

讀過李東垣先生的醫書,就能了解此方的組方用意;讀過薛立齋先生的醫書,又能明白他善於運用李東垣的方子。

**六君子湯:**治療因胃虛而產生痰液、食慾下降、中焦氣機不調、時常出現帶下等症狀。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去白陳皮、炮製過的半夏(各3.75克)。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加入兩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補中益氣湯中有升麻和柴胡來提升下陷的氣,而此方中有茯苓,可以去除中焦的痰液。

**歸脾湯:**配方內容見於血崩篇(勞傷)。

此方通過補益心血來滋養脾臟,是補其母;通過調理肝氣來調和下焦,是去除病邪。當母親得到補養,病邪被去除,脾氣自然就健康了,所以稱為歸脾湯。孫思邈曾說:補脾如果沒有效果,應該先補心,這個方子的思路與此相近。

**加味八珍湯:**治療婦女氣血兩虛引起的赤白帶下。

藥材:當歸、川芎、酒炒白芍、生地、人參、白朮、茯苓(各3.75克),炙甘草(1.8克),炒山藥、酒炒杜仲、炒香附(各3.75克)。

用法:加入烏梅一顆、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在飯前溫服。體型肥胖者可加入半夏,體型消瘦者可加入黃柏;若有飽悶感,則去除人參加入砂仁;若有腹痛,則去除人參加入小茴香、延胡索;冬天可加入煨薑;如果病程日久、元氣下陷,可加入升麻、柴胡來提升陽氣。

八珍湯可以同時補氣血,是個基礎方。山藥、杜仲、烏梅可以補益帶脈的不足,而加減法也都合乎醫理。

**當歸澤蘭丸:**治療婦女經脈不調、赤白帶下,以及長期不孕。

藥材:香附(去毛後取600克,分成四份,分別用童便、酒、醋、米泔浸泡一晚,取出曬乾使用),當歸、白芍、川芎、酒洗熟地、生地(各75克),艾葉、澤蘭、白朮(各56克),黃芩(75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製成如赤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60顆,空腹用白開水或酒送服。此方平和有效,可以視為調經的聖藥。

止帶丸:

藥材:酒洗當歸、川芎、白朮、人參、山藥、酒炒杜仲、香附、酒炒補骨脂、煅牡蠣、川斷、酒炒椿根皮(各等份),青黛(減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顆,空腹用米湯送服。若有腹痛,可加入延胡索、小茴香;體型肥胖者可加入製半夏;體型消瘦者可加入酒炒黃柏;冬天可加入少量炮姜;夏天可加入黃柏。

**嚴氏當歸煎:**治療赤白帶下、腹痛、食慾不振、日漸消瘦等症狀。

藥材:酒浸當歸、炒赤芍、酒炒熟地、炒阿膠、炒白芍、酒浸續斷、煅牡蠣(各37.5克),地榆(18.75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製成糊狀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顆,空腹用米湯送服。

(眉批:思考為何四物湯中沒有用川芎?又用什麼藥物來治療腸痛?食慾不振又為何不調脾胃?難道開方的人隨便亂來嗎?須知用藥應當了解病因,然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