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二 (10)
卷二 (10)
1. 痃癖疝瘕癥痞積聚腸覃石瘕詩
痃癖疝瘕痞兼癥,血凝痰氣食兼成。
《難經》五積由於臟,六聚相傳腑所生。
腸覃經行氣分病,石瘕不月血相併。
青黃燥血狐脂鱉,蝨發蛇魚亦瘕名。
《大全》云: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痃;癖者,僻也,側在兩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皆由陰陽不和,經絡痞膈,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甚則欲死,皆血之所為也。
薛立齋曰:前證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臟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致。
羅謙甫云: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不以漸,必有傾覆之害,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白話文:
痃癖疝瘕痞兼癥,都是由血凝、痰氣、食積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難經》中提到,五積是由於臟腑的病變引起的,六聚則是臟腑之間相互傳遞導致的。
腸覃經行氣分病,是指氣分受阻導致的病症,伴隨有石瘕、月經不調等症狀。
青黃燥血、狐脂鱉、蝨發蛇魚等,也都是可以導致痃癖等病症的因素。
《大全》中說:痃是指在腹部靠近肚臍的地方,左右各有一條筋脈疼痛,大的像手臂,小的像手指,是由於氣滯引起的,形狀像弦,因此叫做痃;癖是指偏在兩條筋之間,有時疼痛,因此叫做癖;這兩種病症都是由於陰陽失調、經絡阻塞、飲食停滯、氣血流通不暢、寒邪凝結等因素造成的。寒冷時容易發作疼痛,嚴重時甚至會想要死,都是由於血氣淤積引起的。
薛立齋說:這些病症都是由於飲食、起居、情緒等方面的失調,導致臟腑虛損、氣血失調、陰絡受傷、運行失常引起的。
羅謙甫說:要養正氣才能驅除邪氣,首先要調養氣血,使身體強壯。如果不能消散邪氣,才能考慮用藥物治療。但是治療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造成身體虛弱。如果不能嚴格遵守禁忌,就無法治癒。
《大全》云: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也。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臟腑虛弱,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而生。或因產後血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尺脈澀而浮牢,為血實氣虛,其發腹痛,逆氣上行,此為胞中有惡血。久則積成血瘕。
子和曰: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羅謙甫曰:《經》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今寒客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衃以留止,結硬如石,是謂石瘕。
白話文:
古籍記載,疝痛是指疼痛,瘕症則是指虛假腫塊。這種腫塊會浮在體表,虛而不實,疼痛難忍,還會隨身體移動。造成疝瘕的原因,多半是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臟腑虛弱,導致風寒入侵腹中,與血氣凝結而成。也可能是產後血虛受寒,或是經期不注意保暖,貪涼導致。總之,除了飲食失節,大多是血氣不調造成的。如果脈象弦急有力,預示病情較輕,可以治癒;如果脈象虛弱微小,則預示病情危重,難以醫治。如果尺脈沉澀而浮起,則表示血氣瘀滯,氣虛血實,會導致腹部疼痛,逆氣上行,這是因為子宮內有瘀血積聚。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血瘕。
另外,古人還指出,如果女性月經不調,經血量少,經後小腹有腫塊,或腫塊會移動,外陰有突出,肛門有痔核,這些都是女性疝瘕的症狀,不過女性一般不稱之為疝,而稱為瘕。
醫家羅謙甫認為,瘕症是因寒氣入侵子宮,導致子宮閉塞,氣血不通,瘀血無法排出,逐漸凝結,最後形成堅硬的腫塊,狀似懷孕,月經也因此失調。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氣化順暢就能排泄,但寒氣入侵子宮,就會阻塞氣血流通,導致瘀血積聚,形成堅硬如石的腫塊,這就是所謂的石瘕。
此先氣病而後血病,故月事不來,可宣導而下,非大辛熱之劑不能已,可服見晛丸,和血通經湯。
(眉批:婦人經行,風濕入於陰中,則生黃瘕,今人四肢寒熱,身重倦臥,左脅下結氣,腰背相引痛,小腹急,下引陰中如刺,不得小便,或下赤黃汁,經閉無子。新產未滿十日,當風臥居濕席,洒洒入腹,惡血不除,結熱不散,則生青瘕;聚於左右脅下,藏於背膂,腹肩攣急腹下有氣,起喜唾,手足腫,大小便難,月水下惡血未盡。
夏月熱行,卒以恚怒,致經脈攣急,內結不舒,月水與氣俱阻,及以飲清快心,月水橫流,溢入他藏,氣鬱化熱則生燥瘕,大如半杯,腹痛連脅,引心而煩,欲嘔吐,盜汗經閉,大便難,小便失時,忽然自出,經行未滿日數而中止。因飢寒勞動,血下未定,走腸胃間,留絡不去,內有寒熱,與月水會合為血瘕,令腰痛不可俯仰,橫骨下有積氣,牢如石,小腹急苦痛,腰背痛攣,陰里若生風冷。
白話文:
這屬於先氣虛導致的病症,之後才影響到血虛,所以月經不來,需要用辛溫藥物來疏導氣血,才能解決。可以服用見晛丸和和血通經湯。
子門僻,月水乍來乍止,月水新來,以合陰陽,百脈四解,外不見其形,子精與血氣相遇,子精化不足成子,則為脂瘕。令人肢滿裡急,痹引少腹重,腰背如刺,腹中切痛,月水乍來乍去,大小便血不止。月水來逢暴風雷雨驚恐,衣被沉濕,邪入陰中則生狐瘕。食人子臟,令人經閉瘀滯,陰中腫,小便難,欲嘔喜唾,多所思,如有身狀,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月水新止,當風坐濕地,或飲汗井水,食不潔物,吞蛇風之精,留絡不去,因生蛇瘕。
上食心肝長大,其形如漆,在臍上下還㽲左右脅不得吐氣,少腹熱,小便赤,膀胱引陰中攣急,腰目俱痛,難以動作,喜發寒熱,月水或多或少,手足成形殺人。月水新至,當風睡,足踐濕地,復見所好,心為之開,魂魄感動,邪乘虛入,留絡不去,因生鱉瘕。令人小腹切痛,若存若亡,持之躍乎,而下引陰里,腰背痛,不可以息,月水不通,面黃少氣。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
白話文:
子宮有問題,月經時來時停,月經初來時,為了調和陰陽,身體的百脈開始緩解,外部看不見具體的症狀,子宮的精氣與血液相會,如果子宮的精氣不足,就可能形成脂瘕。會讓人四肢浮腫、內臟緊張、關節僵硬、影響到小腹和腰部,甚至會像被針刺一樣疼痛,月經時來時去,大小便出血不停。遇風暴雷雨等驚嚇,或穿著受潮的衣服,邪氣進入陰部,可能導致狐瘕。食用他人子宮內的臟器,會使月經阻塞、陰部腫脹、小便困難、想嘔吐、口水多、有懷孕的感覺,如果手腳出現形狀的腫瘤,可能會致命。月經剛停止,坐風吹的涼地,喝過潮濕的井水,吃了不潔的食物,吞下蛇風的精氣,留在身體裡無法排出,就可能生出蛇瘕。
月經剛來,吹風睡覺,腳踩在潮濕的地面上,又看到了喜歡的事物,心神受到激動,邪氣乘機進入,停留在身體裡無法排出,就可能生出鱉瘕。使人小腹劇烈疼痛,時斷時續,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下拉到陰部,腰背疼痛,呼吸困難,行動不便,容易發燒或冷熱不定,月經量多或少,手腳出現形狀的腫瘤會致命。月經初來,吹風後睡覺,腳踩在潮濕的地面上,再次看到喜歡的事物,心神受到影響,邪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身體裡無法排出,就可能生出鱉瘕。使人小腹劇烈疼痛,時斷時續,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下拉到陰部,腰背疼痛,呼吸困難,行動不便,面色蒼白,氣力不足。如果手腳出現形狀的腫瘤,可能會致命。
)
《良方》曰:婦人臟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漓,面色黃黑,則瘕生矣。八瘕者,皆血脈精氣不調所生,黃青燥血脂狐蛇鱉是也。《千金》、《外臺》言之詳矣。
薛立齋曰:《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傷動臟腑而成,當與痃癖諸症同治,慎不可復傷元氣。
王宇泰曰:七癥八瘕,婦人居多,七者火數屬心,血生於心。八者木數屬肝,血歸於肝。雖曰強分,理似不混。夫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婦人癥瘕並屬血龍蛇魚鱉肉發蝨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臟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內之所感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所謂醫者意也。
白話文:
《良方》說:女人內臟機能協調,經脈暢通,月經正常,所以能生育。如果受到外邪入侵,導致陰陽失調,就會出現小腹、胸脅、腰背牽連疼痛的症狀。月經不調,陰部腫脹,小便頻密,面色發黃發黑,就是瘕病的徵兆。八種瘕病都是由於血脈精氣失調而引起,分別是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千金》、《外臺》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載。
薛立齋說:《經》上說:氣負責溫煦身體,血負責滋潤身體。如果血不流通就會凝結形成瘕。瘕雖然堅硬,但會忽聚忽散,大多是由於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勞動等因素傷及臟腑而引起,應該與痃癖等病症一起治療,要謹慎避免再次傷及元氣。
王宇泰說:七癥八瘕,婦女患病的居多。七癥屬於火,火數屬心,血生於心。八瘕屬於木,木數屬肝,血歸於肝。雖然有明確的區分,但道理並不混淆。瘕是假象,假物成形。古人把婦女的這種病症當作痼疾,用蛟龍等來比喻瘕的成因。但是不必拘泥於此。婦女癥瘕都是由於血塊凝結,例如吃龍蛇魚鱉肉、生蝨等造成的瘕,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只是這些東西誤食入體,停留在臟腑,以血塊為假象,自然會具有活性。就像永徽年間,有位僧人患了噎食症,肚子裡長了一個像魚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瘕。與此類似,宿血停積凝結,形成腫塊,雖然內部病因不同,治療方法應該根據類似的症狀來進行,這就是醫者的用心之處。
如以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麥糵治米瘕;石灰治酒瘕;茶泥治蛭瘕。如此等類,學者可以理解也。
慎齋按:巢氏病源,婦人八瘕,不外新產月水之後,感寒濕風冷,凝泣血脈,留滯經絡,閉塞隧道而成也。乃強分黃青燥血之名,以惑冊誣名。宜其為張戴人所斥也。夫瘕者假也,不過假人身之氣血,加以食積痰飲,膠結成形。《內經》止有石瘕生於胞中一證。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即有八瘕之名,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鱉也。
《良方》但存其名,而不載條目,最有見。
王宇泰曰:不必執泥,事出偶然,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然事之或有者,毋盡信,亦不可不信。如慈溪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日服補陰丸無間,數十年內有龜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此即八瘕之類。有感有而生者也,豈獨在婦人耶。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可以用敗梳治療蝨瘕,銅屑治療龍瘕,麥糵治療米瘕,石灰治療酒瘕,茶泥治療蛭瘕。這些治療方法,有學識的人就能理解。
但慎齋認為,巢氏病源所說婦人八瘕,其實都是產後月經不調,受寒濕風冷影響,血液凝結,阻塞經絡,形成的病症。所謂黃青燥血,不過是為了迷惑後人而強加的名稱,因此才會被張戴人批評。所謂瘕,不過是人體氣血加上食物積滯、痰飲凝結成形。醫學經典《內經》只提到石瘕生於胞中,並無黃青之分。即使有八瘕之名,醫生也很難辨別是狐、蛇、鱉之類。
《良方》只記載名稱,不列條目,反而最合理。
王宇泰說,不必執著這些名稱,病症的出現是偶然的,這算是善於理解古書的人。雖然有的病症確實存在,但也不能盡信,也不能不信。就像慈溪王節齋先生深信丹溪醫書,每天服用補陰丸,結果幾十年後因龜甲制不善,大量排出小赤色的龜而死,這也是八瘕之類的病症,是由病因引起,並不只是婦人才會得。
《大全》曰:婦人癥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積於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徵(徵)驗,故名曰癥,氣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則發,冷入子臟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薛立齋曰:此症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肝脾虛弱,補中及歸脾;若肝火鬱滯,佐以蘆薈、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大全》曰:婦人食症,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移。或因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云: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白話文:
婦女患有癥痞,是因為飲食不節制,脾胃虛弱,導致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積聚在腹中,堅固不動,有明顯的徵兆,因此稱為癥。氣道阻塞,所以稱為痞。受寒則發病,寒氣入侵子宮則不孕,入侵胞絡則月經不調。薛立齋說:這種病症如果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肝脾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歸脾湯;如果肝火鬱滯,可以用蘆薈、生地黃配成丸劑服用,並外敷阿魏膏。患者需注意七情六欲,飲食起居,醫生要隨時觀察病症機理,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治療。
婦女患有食症,是因為臟腑虛弱,月經期間不忌生冷食物,導致消化不良,與臟氣相互糾纏,結聚成塊,日漸增大,牢固不移。也有可能是因為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說:經期不正常的,應該先調理經期,然後再以固本培元為主。
薛立齋曰: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
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虛者豈宜輕用。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臟腑氣虛,風冷在內,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經絡痞塞,惡血不除,漸生塊不移動。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臍結急,外熱內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薛立齋曰: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
白話文:
薛立齋說:如果患者形氣虛弱,必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輔以消導;如果患者形氣充實,則應該先疏導為主,輔以補脾胃。若氣體壅塞、血液停滯不流,應該用烏藥散散開並促進流通;若脾氣虛弱、血液不流通,應該用四君子湯、川芎、當歸等藥物補氣血並促進流通;若脾氣鬱結、血液不流通,應該用歸脾湯解鬱並促進流通;若肝脾血燥、血液不流通,應該用加味逍遙散清熱並促進流通。總之,對於食積痞塊,因為是看得見的病症,邪氣盛則實證,真氣不足則虛證,應該養護正氣、驅除邪氣,積塊自然會消除。
雖然說堅硬的東西要削去,外來之物要清除,但是胃氣未虛的情況下,可以少用這些方法,虛弱的人體就更不適合輕易使用這些方法了。
《大全》中提到:婦女如果寒熱失調,臟腑氣虛,風寒侵入體內,飲食消化不良,與血氣交結,經絡阻塞,瘀血不除,逐漸形成不移動的塊狀物。外部症狀表現為神志恍惚、煩躁不安、驚恐狂躁、痰多嘔吐、出汗多、骨蒸發熱、四肢冰冷。如果瘀血積聚在下焦,一定會有臍腹疼痛、結塊緊縮、外熱內痛的表現,尺脈洪大而數,可以用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等藥物清除瘀血。薛立齋說:這種病症多半是七情虧損、五臟氣血失調造成的。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症。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東垣云: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也。
武叔卿曰:痞一癥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而血癥、食癥之內,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眉批: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漓,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婦人小腹痞悶!小便不利,內熱體倦,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龍膽草治之而安。)
白話文:
氣能溫煦身體,血能滋潤身體。因此,鬱結傷脾、恚怒傷肝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病。腹脅疼痛,正是肝脾二經的症狀。潔古說:養護正氣,積弊自然消除。東垣說:人以胃氣為本,治療方法應以固元氣為主,輔以攻伐之劑。如果需要長久的時間,若期望快速見效,就使用峻猛的藥物,反而會造成誤治。
武叔卿說:痞證、癥證、血證、食證以及痰飲,它們之間有何關係呢?因為痞證中,並非沒有水飲,而血證、食證中,也並非沒有痰。可見,痰食血症,都非因氣病而後形病,所以治療積滯時,應同時使用行氣、消痰、消瘀的藥物才是正確的做法。
李氏曰: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寧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古方有五積六聚,五臟之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五積者,心曰伏梁,肝曰肥氣,脾曰痞氣,肺曰息賁,腎曰奔豚。六聚未著其名,凡聚之屬於六府者,皆是也,此不獨婦人有之,男子皆然。
戴人過譙,遇一卒妻,心下有冷積如履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冰,十五年絕孕,謀棄之。戴人曰:公勿黜也。診其脈沉而遲,尺脈洪大而有力,非無子之候也。先以三聖散,吐涎一斗,心下平軟,次服白朮調中湯、五苓散,後以四物湯和之,不再月,氣血合度,數月而妊二子。戴人嘗曰:用吾此法,無不子之誣婦。此言不誣。
白話文:
李氏認為,治療癥瘕的關鍵在於調和氣血、消食化痰。要循序漸進,不可猛烈攻伐,以免傷及元氣。寧可扶助脾胃正氣,讓其自行消散。猛烈的藥物,病情嚴重時可以接受,病情輕微則會傷及胃氣。有些人認為,等到腫塊消散之後再補養,才能保住胃氣。但這實在是太勉強了。
古方中提到五積六聚,五臟的氣機積聚稱為積,所以有五種積;六腑的氣機聚積稱為聚,所以有六種聚。五積分別是心積稱為伏梁,肝積稱為肥氣,脾積稱為痞氣,肺積稱為息賁,腎積稱為奔豚。六聚沒有具體名稱,凡是屬於六腑的聚積都算。這不僅是婦女會有的病症,男子也會。
戴人路過譙縣,遇到一位士兵的妻子,心下有冷積,像是踩著杯子一樣,按壓時有水聲,用熱手熨燙時,卻像是冰一樣,已經絕孕十五年,丈夫想要休妻。戴人說:您不要拋棄她。診斷她的脈象沉而遲,尺脈洪大有力,並非無子之症。先用三聖散讓她吐出一斗唾液,心下變得平軟,然後再用白朮調中湯和五苓散調和脾胃,最後用四物湯補血調經。不到兩個月,她的氣血就恢復正常,幾個月後就懷了雙胞胎。戴人常說:用我的方法,沒有治不好的不孕婦女。這句話並非誇口。
武叔卿曰:癥瘕積聚,並起於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其挾食挾痰,又各隨所積而變見矣。夫血與痰食,皆賴氣以行也。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此百病皆生於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羅謙甫曰:女子月事不下,腹如懷子,醫者不知《內經》有腸覃、石瘕之病,而疑為孕。《經》云: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氣病而血不病也,木香通氣散主之。石瘕詳疝瘕條。
(眉批:覃,延也;腸,大腸也。)
白話文:
武叔卿說:癥瘕積聚,都是因為氣的阻滯引起的,所以才會有氣積氣聚的說法。然而說瘕屬於血病,是因為氣聚之後才會導致血凝固。它挾帶食物或痰,又會隨著積聚的位置而有不同的表現。其實血、痰、食都需要依靠氣才能運行。所以氣通則百物生長,氣病則百物生病,這就是所有疾病都源於氣的原因。所以破血、消痰、消食的藥方,一定要使用行氣藥,就是這個道理。
羅謙甫說:女子月經不來,肚子像懷孕一樣,醫生不了解《內經》中腸覃、石瘕的疾病,就誤以為懷孕。《內經》說:腸覃指的是寒氣入侵大腸外壁,與衛氣相搏,導致氣血不能流通,因此會在腸壁上形成瘕塊,並向內延伸。由於氣血不暢,就會產生惡氣,甚至長出瘜肉。一開始像雞蛋那麼大,逐漸增大,最終會像懷孕的肚子一樣。按壓它會感到堅硬,推動它則可以移動,月經卻仍然可以按時來。這是氣病,而不是血病,木香通氣散可以治療。至於石瘕,請參考疝瘕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