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痃癖疝瘕癥痞積聚腸覃石瘕詩

痃癖疝瘕痞兼癥,血凝痰氣食兼成。

《難經》五積由於臟,六聚相傳腑所生。

腸覃經行氣分病,石瘕不月血相併。

青黃燥血狐脂鱉,蝨發蛇魚亦瘕名。

《大全》云: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痃;癖者,僻也,側在兩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皆由陰陽不和,經絡痞膈,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甚則欲死,皆血之所為也。

薛立齋曰:前證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臟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致。

羅謙甫云: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不以漸,必有傾覆之害,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大全》云: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也。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臟腑虛弱,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而生。或因產後血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尺脈澀而浮牢,為血實氣虛,其發腹痛,逆氣上行,此為胞中有惡血。久則積成血瘕。

子和曰: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羅謙甫曰:《經》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今寒客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衃以留止,結硬如石,是謂石瘕。

此先氣病而後血病,故月事不來,可宣導而下,非大辛熱之劑不能已,可服見晛丸和血通經湯

(眉批:婦人經行,風濕入於陰中,則生黃瘕,今人四肢寒熱,身重倦臥,左脅下結氣,腰背相引痛,小腹急,下引陰中如刺,不得小便,或下赤黃汁,經閉無子。新產未滿十日,當風臥居濕席,洒洒入腹,惡血不除,結熱不散,則生青瘕;聚於左右脅下,藏於背膂,腹肩攣急腹下有氣,起喜唾,手足腫,大小便難,月水下惡血未盡。

夏月熱行,卒以恚怒,致經脈攣急,內結不舒,月水與氣俱阻,及以飲清快心,月水橫流,溢入他藏,氣鬱化熱則生燥瘕,大如半杯,腹痛連脅,引心而煩,欲嘔吐,盜汗經閉,大便難,小便失時,忽然自出,經行未滿日數而中止。因飢寒勞動,血下未定,走腸胃間,留絡不去,內有寒熱,與月水會合為血瘕,令腰痛不可俯仰,橫骨下有積氣,牢如石,小腹急苦痛,腰背痛攣,陰里若生風冷。

子門僻,月水乍來乍止,月水新來,以合陰陽,百脈四解,外不見其形,子精與血氣相遇,子精化不足成子,則為脂瘕。令人肢滿裡急,痹引少腹重,腰背如刺,腹中切痛,月水乍來乍去,大小便血不止。月水來逢暴風雷雨驚恐,衣被沉濕,邪入陰中則生狐瘕。食人子臟,令人經閉瘀滯,陰中腫,小便難,欲嘔喜唾,多所思,如有身狀,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月水新止,當風坐濕地,或飲汗井水,食不潔物,吞蛇風之精,留絡不去,因生蛇瘕。

上食心肝長大,其形如漆,在臍上下還㽲左右脅不得吐氣,少腹熱,小便赤,膀胱引陰中攣急,腰目俱痛,難以動作,喜發寒熱,月水或多或少,手足成形殺人。月水新至,當風睡,足踐濕地,復見所好,心為之開,魂魄感動,邪乘虛入,留絡不去,因生鱉瘕。令人小腹切痛,若存若亡,持之躍乎,而下引陰里,腰背痛,不可以息,月水不通,面黃少氣。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

《良方》曰:婦人臟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漓,面色黃黑,則瘕生矣。八瘕者,皆血脈精氣不調所生,黃青燥血脂狐蛇鱉是也。《千金》、《外臺》言之詳矣。

薛立齋曰:《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傷動臟腑而成,當與痃癖諸症同治,慎不可復傷元氣。

王宇泰曰:七癥八瘕,婦人居多,七者火數屬心,血生於心。八者木數屬肝,血歸於肝。雖曰強分,理似不混。夫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婦人癥瘕並屬血龍蛇魚鱉肉發蝨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臟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內之所感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所謂醫者意也。

如以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麥糵治米瘕;石灰治酒瘕;茶泥治蛭瘕。如此等類,學者可以理解也。

慎齋按:巢氏病源,婦人八瘕,不外新產月水之後,感寒濕風冷,凝泣血脈,留滯經絡,閉塞隧道而成也。乃強分黃青燥血之名,以惑冊誣名。宜其為張戴人所斥也。夫瘕者假也,不過假人身之氣血,加以食積痰飲,膠結成形。《內經》止有石瘕生於胞中一證。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即有八瘕之名,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鱉也。

《良方》但存其名,而不載條目,最有見。

王宇泰曰:不必執泥,事出偶然,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然事之或有者,毋盡信,亦不可不信。如慈溪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日服補陰丸無間,數十年內有龜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此即八瘕之類。有感有而生者也,豈獨在婦人耶。

《大全》曰:婦人癥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積於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徵(徵)驗,故名曰癥,氣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則發,冷入子臟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薛立齋曰:此症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肝脾虛弱,補中及歸脾;若肝火鬱滯,佐以蘆薈、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大全》曰:婦人食症,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移。或因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云: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

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虛者豈宜輕用。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臟腑氣虛,風冷在內,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經絡痞塞,惡血不除,漸生塊不移動。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臍結急,外熱內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薛立齋曰: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症。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東垣云: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也。

武叔卿曰:痞一癥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而血癥、食癥之內,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眉批: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漓,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婦人小腹痞悶!小便不利,內熱體倦,用八珍湯柴胡、山梔、龍膽草治之而安。)

李氏曰: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寧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古方有五積六聚,五臟之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五積者,心曰伏梁,肝曰肥氣,脾曰痞氣,肺曰息賁,腎曰奔豚。六聚未著其名,凡聚之屬於六府者,皆是也,此不獨婦人有之,男子皆然。

戴人過譙,遇一卒妻,心下有冷積如履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冰,十五年絕孕,謀棄之。戴人曰:公勿黜也。診其脈沉而遲,尺脈洪大而有力,非無子之候也。先以三聖散,吐涎一斗,心下平軟,次服白朮調中湯五苓散,後以四物湯和之,不再月,氣血合度,數月而妊二子。戴人嘗曰:用吾此法,無不子之誣婦。此言不誣。

武叔卿曰:癥瘕積聚,並起於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其挾食挾痰,又各隨所積而變見矣。夫血與痰食,皆賴氣以行也。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此百病皆生於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羅謙甫曰:女子月事不下,腹如懷子,醫者不知《內經》有腸覃、石瘕之病,而疑為孕。《經》云: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氣病而血不病也,木香通氣散主之。石瘕詳疝瘕條。

(眉批:覃,延也;腸,大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