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總論

楊仁齋曰:女子經脈不行者有三。一則血氣盛實,經絡遏閉,其脈滑實,治當通經疏利;一則風冷外傷,七情內賊,以致經絡痹滯,其脈浮澀,治之當解風散冷,去瘀滌熱。一則形體憔悴,經絡涸竭,其脈虛弱,治當滋血養血氣。

李氏曰:婦人潮熱則血愈消耗,汗出、咳嗽、嘔惡則氣往上行。泄瀉則津偏於後,腹痛則積結於中,凡此諸病,皆阻經候不調。是以必先去病,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蕭慎齋曰:婦人有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薛立齋曰:先期而至,有因脾經血燥,宜加味逍遙散;有因脾經鬱滯,宜歸脾湯;有因肝經怒火,宜加味小柴胡湯;有因血分有熱,宜加味四物湯;有因勞役火動,宜補中湯。如過期而至,有因脾經血虛,宜人參養榮湯;有因肝經血少,宜六味丸。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甘苦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眉批:脾虛氣鬱,宜歸脾湯;脾實氣鬱,宜越鞠丸之類。)

《準繩》云: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於衝任,用溫經湯、桂枝桃仁湯。若因憂思氣鬱而氣滯,用交加地黃丸、天香正氣散、延胡索湯;若血結成塊者,萬病丸、鱉甲丸。前症若寒冷傷脾,六君加炮姜;思慮傷脾,四物加參朮;思慮傷氣,歸脾加柴梔;鬱怒傷血,歸脾、逍遙兼服。若因血虛肝氣作痛,四物加吳萸;若脾胃虛寒腹痛,和氣飲加吳萸。

此大略也,尚宜隨症應變。

又月水不斷,因鬱結傷脾,歸脾湯;恚怒傷肝,逍遙散;肝火妄動,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六君子湯;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前湯加五味子、麥冬、炒川柏。

又月水不利,寸脈弦,關脈沉,是肝病也。兼主腹痛,孔竅生瘡,肝與膽為表裡。多因鬱怒所傷,若本經風熱,或肝虛脅痛者,補肝散之類,若患諸瘡瘍。治見後。

凡經行時,禁用苦寒辛散之品,飲食亦然。

張戴人曰:凡看婦人病脈,不可純用破血行氣之藥,恐有妊娠在疑似間也。

白話文:

[總論]

楊仁齋認為,女子月經不通有三個原因:一是血氣旺盛充實,經絡阻塞,脈象滑實,治療應當通經絡、疏利血氣;二是風寒外邪入侵,或七情內傷,導致經絡痹阻,脈象浮澀,治療應當祛風散寒、去瘀除熱;三是形體消瘦,經絡枯竭,脈象虛弱,治療應當滋養血液和血氣。

李氏認為,婦女潮熱會加重血液消耗,出汗、咳嗽、嘔吐則氣往上逆,腹瀉則津液耗損,腹痛則氣血瘀滯,這些疾病都阻礙經絡、導致氣血失調。因此,必須先治病,才能滋養血液、調和經期。

蕭慎齋認為,婦女有的先患病導致月經不調,有的因月經不調而致其他疾病。如果先有病後月經不調,應先治病,病好了月經自然會調;如果因月經不調而生病,應先調經,經調了病自然會好。

薛立齋認為,月經提前到來的原因有:脾經血燥,宜用加味逍遙散;脾經氣滯,宜用歸脾湯;肝經火旺,宜用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宜用加味四物湯;勞累導致火氣旺盛,宜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月經推遲,原因有:脾經血虛,宜用人參養榮湯;肝經血虛,宜用六味地黃丸。因為血液產生於脾,所以脾主統血,凡是血證都應當使用甘苦的藥物,以助益陽氣而生陰血。

(眉批:脾虛氣鬱,宜用歸脾湯;脾實氣鬱,宜用越鞠丸等。)

《準繩》記載:婦女經期腹痛,可能是風寒侵襲衝任二脈,可用溫經湯、桂枝桃仁湯;如果因憂思導致氣鬱、氣滯,可用交加地黃丸、天香正氣散、延胡索湯;如果血塊凝結,可用萬病丸、鱉甲丸。此外,如果寒邪傷脾,可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思慮傷脾,可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思慮傷氣,可用歸脾湯加柴胡、梔子;鬱怒傷血,可用歸脾湯和逍遙散同服。如果因血虛肝氣導致疼痛,可用四物湯加吳茱萸;如果因脾胃虛寒而腹痛,可用和氣飲加吳茱萸。

以上只是一些大體的原則,還需根據具體症狀靈活應變。

月經不斷,可能是鬱結傷脾,可用歸脾湯;肝氣鬱結,可用逍遙散;肝火旺盛,可用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可用六君子湯;元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五味子、麥冬、炒川柏。

月經不通,寸脈弦,關脈沉,是肝病。伴有腹痛、孔竅生瘡,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多因鬱怒所傷,若有肝經風熱或肝虛脅痛,可用補肝散等藥物,若有瘡瘍,治療方法另見後文。

經期應避免使用苦寒辛散的藥物,飲食也應注意。

張戴人說:診治婦科疾病時,不可單純使用破血行氣的藥物,以免誤診為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