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血崩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也。是陰血不足,陽邪有餘也。)《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經》云: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靈樞》曰: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外。

《運氣》云: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方氏曰:血,陰也。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蓋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則經血暴下,失期而來,如風動木搖,火燃水沸。

白話文:

《內經》說:陰虛陽搏稱為崩漏。(陰虛是指尺脈虛浮;陽搏是指寸脈弦急。這表示陰血不足,陽邪有餘。)《痿論》說:悲傷過度就會導致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就會使陽氣內動,導致心下崩漏。《內經》又說:悲傷過度,會使心系緊縮,肺葉鼓脹,上焦不通,熱氣在內,所以血流失而造成崩漏。

《靈樞》說:用力過度,就會損傷絡脈,陰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就會出現後血。腸胃的絡脈受損,則會造成血溢於外。

《運氣》說:少陽主司天時之初氣,風邪盛行就會導致搖動,氣候就會變得溫熱,百姓就會患血崩之症。

方氏說:血液屬陰性。靜止時則循經絡流注於內,活動時則錯亂經脈而妄行。這是因為人的七情過於極端,就會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就會導致經血暴瀉,失期而來,就像風吹樹搖、火燒水沸一樣。

趙養葵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久病者有之。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治法,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丹溪云:衝任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傷過極,致臟腑氣虛,而衝任之氣亦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故崩下,治法氣虛者當益氣以攝血,血熱者宜清榮以養血。

白話文:

趙養葵說:氣血是人體的陰陽,陽氣主升,陰氣主降,陽氣源於陰氣,陰氣源於陽氣,一升一降,循著經絡運行,就不會發生崩漏。如果陽氣過盛,則上升的力量過強,血液就會從上竅流出;如果陽氣不足,則下降的力量過強,血液就會從下竅流出。凡是氣虛不能攝血而導致崩漏的人,面色一定蒼白,尺脈虛大,這是久病的人才會出現的症狀。

王海藏說:婦女血崩,血流如潮,顯然是熱勢妄行,怎麼可以用寒涼的治療方法呢?應該以清熱補虛並升提為主,不可驟然止血。

丹溪說:衝任是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如果勞傷過度,導致臟腑氣虛,衝任之氣也虛弱,不能約束經血,就會突然暴下。或者陰陽相搏,被熱邪所乘,攻傷衝任,血遇熱就會流動,所以就會崩下。治療方法是:氣虛者要補益氣血以攝血,血熱者要清熱滋陰以養血。

(眉批: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馬玄臺曰:婦人血崩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從此滲漏,然胞絡下繫於腎,上通於心,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將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於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而為崩中漏下。悲憂太甚,陽氣內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致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宜調脾養血為主。

白話文:

脈象如果細小而順暢,代表血氣流動順暢;脈象如果洪大而逆,代表血氣流動不暢。婦女血崩是由於子宮內血脈受損,導致血液大量流出,長期出血後,血液會形成一條新的通道,導致子宮內的血液流失殆盡,其他經脈的血液也會因此滲漏。由於子宮與腎臟相連,並通向心臟,所以血崩症狀往往會影響到心臟和腎臟。東垣醫家主張先使用補血藥將血液引導回其他經脈,再用止血藥治療,如果只用止血藥,不先補血,病症也很難治癒。血崩和漏下是指突然大量出血和持續少量出血,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生活習慣不規律、過度勞累、情緒波動等因素導致肝臟受損,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器官,受損後無法有效貯藏血液,就會出現血崩或漏下。過度悲傷憂慮也會導致陽氣內動,腎陰不足,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導致血液外溢而出現血崩。治療這種情況應以養血安神為主。如果脾胃虛弱,導致氣虛下陷,腎臟的火氣與濕熱結合,就會向下衝擊,導致血崩。治療這種情況應以調理脾胃、補血為主。

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致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上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汙血。

王海藏曰:或因胎產,或因酒色;澤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後,後滯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致新也。

戴原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熱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故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白話文:

丹溪說:如果痰液停滯在胸腔,清氣無法上升,導致經脈阻塞而下降,必須要化解痰液才能疏通氣機,氣機上升才能使血液回歸正常軌道。這種情況可能出現腹部脹滿如懷孕、臍腹絞痛、血塊形成、出血量大且快速、上半身悶脹,或臍上部位跳動。治療方法應該以化解痰結、疏通氣滯、消除瘀血為主。

王海藏說:可能是由於生產或縱欲過度,導致體液污穢,過度前行,殘渣糞便乾燥積聚,後方不通暢,這是胎腸俱病。治療方法應該以清除敗血膿積、滋養新血為原則。

戴原禮說:大量出血稱為崩漏,可能清澈或混濁,也可能純粹是排出瘀血,熱症難以止住。有些崩漏患者腹部疼痛,許多人懷疑惡血未盡,又看到血色瘀黑,更加確信是惡血,不敢止血。其實,血的病症,在想要排出但尚未排出的時候,停留在腹部就會形成瘀血,因為瘀血是惡症,但也不能忽略瘀血也可能是虛寒造成的。所以,瘀血導致腹痛,血液流通後疼痛就停止;崩漏導致腹痛,血止後疼痛也停止。使用芎歸湯加姜附,止血後疼痛自然會消失。

東垣曰:人身中陽氣升浮,穀氣上行,則陽生陰長,春夏是也。既崩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穀氣不升,前雖屬熱,下焦久脫,已化為寒,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瀉寒以熱,降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枯。《經》云:風勝濕,以所勝平之也。

薛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愈。

齊仲甫曰: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膠艾湯;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固經丸。五臟虛冷,五色隨崩俱下,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

白話文:

東垣說:人體內的陽氣上升浮動,穀氣上行,就會使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這就像春夏季節一樣。如果出現崩漏,則全身的氣血都不生長,穀氣不能上升,雖然之前屬於熱症,但下焦長期虛脫,已經轉化為寒症,長期沉降,寒濕過盛,應該趕快救治。要瀉寒用熱,降濕用燥,大力上升舉升,幫助生長,補益氣血,避免偏枯。經書上說:風勝濕,就要用能克制風的藥物來治療它。

薛立齋說:有位婦女患崩漏,過度服用寒涼藥物,脾胃長期虛弱,疾病沒有痊癒,又出現寒症,煩渴引飲,一粒米也吃不下,昏昏沉沉時好時壞,脈象洪大,按之卻微弱,這是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崩漏減輕,每天服用八味丸就能痊癒。

齊仲甫說:因受熱而出現紅色崩漏,稱為陽崩,可以用膠艾湯治療;因受寒而出現白色崩漏,稱為陰崩,可以用固經丸治療。五臟虛寒,就會出現五種顏色的崩漏,五臟都虛弱,就會出現五種顏色混雜的崩漏,稱為五崩。

陳良甫曰:婦人血崩心痛,名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者,亦虛也,烏賊骨炒末,醋湯下失笑散。

薛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十全湯倍參、術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收斂之。

李太素曰:崩為急證,漏為緩病。崩是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而然;漏則房勞過度,傷損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時漏泄。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養氣、養血,或兼制火。

白話文:

陳良甫說:婦女血崩心痛,稱為殺血心痛,是因為心脾血虛造成的。如果小產流血過多而心痛,也是虛症。可以用烏賊骨炒成粉末,用醋湯送服失笑散。

薛立齋說:血崩兼心痛,是因為心主血,流血過多,心臟沒有血來滋養,所以才會疼痛。可以用十全湯,加倍人參、白朮,多服用。如果瘀血停滯不散,可以用失笑散。如果陰血虧虛,可以用烏賊丸來收斂。

李太素說:血崩是急症,血漏是慢性病。血崩是因為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是火氣過盛,血熱沸騰而導致;血漏是因為房事過度,損傷衝任二脈,導致氣虛,不能約束經血,或是平常火氣大,血氣不穩定,所以才會不時地漏血。血崩應該要理氣、降火、升提;血漏應該要滋陰、養氣、養血,或者兼顧制火。

薛立齋曰: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微,清者入榮,濁者入衛,陰陽得此,是謂橐籥。人得土以養百骸,失土則枯四支。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䐜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湯,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飽食後致崩漏,是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合,濕熱下迫所致宜甘溫之劑,調補脾胃,則血自歸經。

若誤用寒涼,損傷胃氣,不能攝血歸經,東垣曰: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哉。

《金匱》云: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陰白下赤,漏血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則死;漏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又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白話文:

薛立齋說,人體以脾胃為根本,負責吸收五穀,轉化精微物質,清氣上升滋養全身,濁氣下降維持衛氣,陰陽調和,如同風箱一般運作。人體需要脾胃的運化來滋養四肢百骸,一旦脾胃失調,就會導致四肢枯竭。東垣認為,許多人因為飲食過度,導致脾胃受損,醫生又胡亂使用瀉下藥物,清氣下降,濁氣不降,造成腹脹。因此,胃脘陽氣無法上升,氣機陷入中焦,應該服用補中湯,幫助濁氣下降,自然痊癒。如果因為飽食後出現崩漏,這是脾氣受損,下降到腎臟,與相火結合,濕熱下迫所致,應該使用甘溫藥物,調補脾胃,則血自然會回歸經絡。

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損傷胃氣,無法攝血歸經,東垣說:凡是下血症,都應該使用四君子湯來收功,這句話很有道理。

《金匱要略》記載:寸口脈弦而大,弦代表氣血不足,大代表虛弱,不足虛弱相合,脈象就表現為革脈;女性則會出現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侵少陰經,女子陰部出血,赤白不止,脈象小虛滑者可活,大緊實數則會死亡;漏下赤白,每天出血量很多,脈象急疾者會死,遲緩者可活;此外,脈象小而順者代表病情好轉,脈象洪大者則代表病情惡化。